《醫鏡》~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傷寒

兩感所以不可治者,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表症里症,一齊而發,兩邪相迫,陰陽俱病,救其表則里益急,救其里則表益劇,猶外寇方獗,而內又反,既不能安其內,又無以攘其外,必致兩敗而俱傷,豈能兩全而無害?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

然其間亦有輕重之差焉。表重於里者,宜先救表,而後及於里;里重於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後及於表。此又求一生於萬死之中,而不忍坐視,故不得已而施其治也。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者,至七八日間,六經之邪漸退,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矣。

然傷寒傳經亦有不同,未可視以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於太陽,以次傳入陰經,而終於厥陰者;或太陽不傳陽明、少陽,而即傳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受而為並病者。種種不一,審而治之可也。

然真正傷寒,與感冒傷寒,及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何以辨之?

蓋寒者,冬月嚴凝肅殺之氣也,故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皆屬冬令,必此時感寒而即發者,為正傷寒;至春分後發者,名曰溫病;冬傷於寒,春亦不病,至夏而後發者,名曰熱病。夫溫熱二病,既皆得之冬月所傷之寒,宜亦以傷寒名也,而反曰溫病熱病者,何耶?蓋所傷之寒,雖在於冬,而諒其所傷者,必不甚重,故不即發而延於春夏也。

春氣溫,夏氣熱,則時令之氣已甚,而冬月之氣無權,所傷之寒,反從春夏而變為溫熱,故以溫熱名也。

其有不因冬傷於寒,而春自傷於風,夏自傷於暑者,則自有傷風傷暑之別,而又不可以溫熱並論矣。或有感於天行時氣而(沿染)相同者,謂之溫疫;或足膝等處,忽然紅腫,發熱頭疼者,謂之腳氣。皆似傷寒,而非傷寒也。其餘傷中之雜症頗多,不能枚舉,要皆諸病門中所有者。但雜症一兼寒熱,即謂傷寒雜症,醫者以意求之,則不言而自喻矣。

藥例

太陽症,頭項痛,腰脊強,發熱無汗,宜以麻黃湯為主治而汗之。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每劑用五錢,水煎服,取汗出為度,無汗再服。春分後忌之。

陽明症,目疼,鼻乾,不眠,發熱,乾嘔,有汗,宜以桂枝湯為主治。

赤芍,桂枝(各六錢),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宜用,恐其不喜甘而中滿作嘔也。春分後忌之。

少陽症,胸脅痛,而耳聾,往來潮熱,宜以小柴胡湯為主治。

柴胡(一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七錢半)

上作五服,每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此方乃少陽症藥,故治瘧疾者亦用之。但人參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氣未退,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傷寒

兩種邪氣同時入侵人體而難以治療的原因,是因為一臟一腑同時受到邪氣侵犯,表症和里症同時出現。兩種邪氣互相壓迫,陰陽都受到損害。治療表症,里症反而加重;治療里症,表症反而加劇,就像外敵入侵猖獗,內部又發生叛亂,既不能安撫內部,又無法抵禦外部入侵,必定導致兩敗俱傷,怎麼可能兩全其美而毫無損害呢?這就是兩種邪氣同時入侵難以治療的原因。

然而,其中也有輕重之分的差別。表症重於里症的,應該先治療表症,然後再治療里症;里症重於表症的,應該先治療里症,然後再治療表症。這是為了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盡力搶救生命,不得已而採取的治療方法。如果只是單純受寒,而且邪氣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那麼大約七到八天,六經的邪氣就會逐漸消退,十二天後精神就會清爽而自愈。

然而,傷寒傳變到各個經絡的情況也各有不同,不能視為一成不變的順序。有的從太陽經開始,依次傳入陰經,最終到達厥陰經;有的太陽經不傳給陽明經、少陽經,而直接傳給少陰經;有的不經過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有的始終只停留在一個經絡,而不傳變到其他經絡;有的太陽經、陽明經同時受邪,而成為合病;有的太陽經、陽明經先後受邪,而成為並病。情況種種不同,必須仔細診斷後再進行治療。

那麼,真正的傷寒,感冒引起的傷寒,以及類似傷寒但並非傷寒的疾病,如何區分呢?

所謂寒邪,是指冬月嚴寒肅殺之氣。因此,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以前,都屬於冬季,如果在這段時間受寒而發病,那就是真正的傷寒;春分以後發病的,稱為溫病;冬天受寒,春天沒有發病,到夏天以後才發病的,稱為熱病。溫病和熱病都是由冬季受寒引起的,理應也稱為傷寒,為什麼反而稱為溫病和熱病呢?這是因為冬季所受的寒邪,可能並不嚴重,所以沒有立刻發病,而延遲到春夏才發作。

春天氣溫溫和,夏天氣溫炎熱,此時節氣的氣候已經很盛,而冬季的寒邪就失去了影響力,所以受寒邪的影響,反而在春夏變成了溫熱之邪,因此稱為溫熱病。

如果不是因為冬天受寒,而是在春天自己受風,夏天自己受暑,那就屬於傷風傷暑,不能與溫熱病混為一談了。或者因為感染了流行的時令疫氣而發病的,稱為溫疫;或者足膝等部位突然紅腫,發熱頭痛的,稱為腳氣。這些都類似傷寒,但卻不是傷寒。其他的傷寒雜症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大多是各種疾病中常見的症狀。但是,如果雜症同時兼有寒熱症狀,就稱為傷寒雜症。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判斷,就能夠明白診斷了。

藥例

太陽病: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發熱無汗,宜以麻黃湯為主治,使其出汗。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每劑用五錢,水煎服,以出汗為度,不出汗再服用。春分後禁用。

陽明病:目痛,鼻乾,失眠,發熱,乾嘔,有汗,宜以桂枝湯為主治。

赤芍,桂枝(各六錢),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服藥後不久,喝稀粥以增強藥效。小便頻繁或飲酒的人不宜使用,以免因不喜甘味而導致腹脹嘔吐。春分後禁用。

少陽病:胸脅疼痛,耳聾,往來寒熱,宜以小柴胡湯為主治。

柴胡(一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七錢半)

以上藥物共製成五劑,每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這個方子是治療少陽病的,所以治療瘧疾也用它。但是人參這一味藥,也應該斟酌使用,如果邪氣還沒有退,就不能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