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中暑

暑者,夏月炎蒸之氣也,丙丁當權,祝融用事,威焰酷烈,爍石流金,柔脆之軀,不堪燔炙,而中暑之病有不免矣。夫暑即為熱,熱即為暑,初無異也。而昔人有中暑中熱之分,豈暑之外,又別有所熱耶?蓋暑與熱,本無所異,而人感之則有異焉。

白話文:

暑氣是指盛夏時節炎熱的水蒸氣,丙火丁火當令,祝融星主事,其威勢猛烈,可以燒化石頭,熔化金屬。人們柔弱的身軀不堪忍受這種熱烤,患上中暑的疾病也就難以避免了。暑氣就是熱,熱就是暑氣,本質上沒有不同。可是古人把中暑和中熱分開,難道除了暑氣之外,還另有其他熱嗎?實際上,暑氣和熱本質上沒有不同,區別在於人對它們的感受不同罷了。

今夫富貴之人,避暑於涼亭水閣之中,修竹繞欄而成蔭,清泉漱玉而生寒,偃冰簟以收涼,揮羽扇以驅熱,浮瓜沉李以消其渴,鮮菱脆藕以解其煩,自謂可以無暑矣,而不知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而暑之所中,由其內氣之不充也。

白話文:

現在社會上富貴的人,避暑的時候會待在涼爽的亭子和水閣裡。亭子周圍種植修長的竹子,形成蔭涼。清澈的泉水流淌過玉石,令人感到寒冷。他們會躺著使用冰做的坐墊和長蓆,揮動羽毛扇子驅散熱氣。吃涼爽的西瓜和沉在水中的李子解渴,吃鮮嫩的菱角和脆嫩的蓮藕消除煩惱。他們自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受暑氣侵襲,卻不知道虛弱的地方正是邪氣容易聚集的部位,而導致中暑的原因是人體內氣不足。

蓋富貴必生驕奢,驕奢必生淫欲,粉黛爭妍於枕簟,嬌羞含笑於簾幃,凡可以快心遂意者,罔不畢致,則戕命之斧斤日進於前,而追魂之鬼使日隨於後,雖藉肥甘之奉,形體不見其虧,而不勝淫欲之私,元氣已消其半,積虛彌久,肌理必疏,坐談之頃,卒然為暑風所傷,邪氣直入,霎時昏聵,精神俱失,迷不知人,甚至有角弓反張,此昔人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者是也。

白話文:

當富貴的人生活奢侈,奢侈就會導致放縱情慾。濃妝豔抹爭奇鬥豔,嬌羞含笑藏在簾幕後,凡是可以讓身心愉悅的事情,沒有一樣不做到。這樣一來,傷害生命的斧頭每天都進逼,索命無常隨時跟在後頭。雖然依靠豐盛的食物養護身體,但外表上看不出來虛虧,卻禁不起放縱情慾的摧殘,元氣已經消耗了一半。積累許久的虛損,肌肉組織一定變得鬆弛,閒聊之中,突然被暑風所傷,邪氣直接入侵,頃刻間昏迷不醒,精神全失,神智不清,甚至有角弓反張的症狀。這正是古人所說的靜態下得到的暑病。

貧窮勞苦之人,無日夜之安息,戴星而出,乘月而歸,憐念妻孥,奔走衣食,飢不及飯,渴不及飲,竭力于田畝,而汗血成漿,驅馳於道途,而咽喉似炙,赤日方為魃,而清風不來,熱地已成爐,而寒泉難覓,精神瘦而欲絕,筋力困而不支,卒然傾僕,不省人事,四肢不動,氣息短促,此昔人所謂動而得之為中熱者是也。

白話文:

貧窮困苦之人,沒有白天和夜晚的安寧,天還沒亮就出門,月亮升起纔回家。他們為了妻小操勞,奔波辛勞尋找食物和衣服。飢餓時顧不上吃飯,乾渴時顧不上喝水。在田裡拼命勞作,汗水和血水混雜成漿。在路上奔波,喉嚨像被火烤一樣。烈日炎炎,如同一個惡鬼,而清風卻不來。炙熱的大地已經變成一個火爐,而清涼的泉水卻難以找到。精神衰弱到快要崩潰,體力疲憊到難以支撐。突然暈倒,失去了知覺,四肢不能動彈,呼吸微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過度勞動而導致的中暑」。

中暑中熱之分,特因動靜而名之耳,豈真謂暑熱有不同耶?治此症者,當視其所處之貧富,所為之勞逸,所稟之虛實,所感之輕重,而斟酌以藥之,斯得之矣。

白話文:

中暑和中熱的區別,只是因為動態和靜態而得名,難道真的認為暑熱有不同嗎?治療這些疾病,應該根據病人的貧富狀況、勞逸程度、身體虛實、發病輕重等因素來權衡用藥,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藥例

中暑昏聵,不知人者,急以香薷飲灌之,即蘇。

宜以香薷為君,厚朴、扁豆、黃連甘草為佐,加姜煎之,待其蘇後,猶宜服此藥。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有痰加二陳,渴加五味、門冬、乾葛、天花,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小便不利加木通淡竹葉

白話文:

應該以香薷為主要藥材,配伍厚朴、扁豆、黃連、甘草,加入薑一起煎煮。當病人甦醒後,仍然適合服用此方藥。如果病人氣虛,則添加「四君子湯」;如果病人血虛,則添加「四物湯」;如果病人有痰,則添加「二陳湯」;如果病人口渴,則添加「五味子、麥門冬、乾薑、石膏」;如果病人有熱,則添加「柴胡、黃芩」;如果病人頭痛,則添加「川芎」;如果病人小便不利,則添加「木通、淡竹葉」。

中暑身熱,小便赤澀,胃脘積熱,宜用益元散。(又名六一散。)

白話文:

因中暑導致身體發熱、小便發紅且排尿困難,以及胃部熱氣壅積,適合服用益元散(又名六一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煎湯調服。

白話文:

藥丸非常小,每次服用三錢,加一點點蜂蜜,用熱水或冷水送服。如果想要發汗,則用蔥白和豆豉煎煮湯汁後服用。

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醋炙,一斤),甘草(生),茯苓(各半斤)

白話文:

半夏(用醋炙過的,一斤),生甘草,茯苓(各半斤)

為末,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

伏暑發熱,嘔吐噁心。

黃連(一斤),好酒(三斤)

煮乾為末,麵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熱水下。

中熱,不得以冷物逼之,得冷即死。

用新胡麻一升,炒黑,碾為末,新汲水調下三錢。

中熱在絡,發昏不省人事。

急以地漿灌之則醒。切勿以冷水與飲,飲之即死。

若輕者,以新汲水滴入鼻孔,以扇扇之。

中熱,顛仆不醒。

急以蚯蚓糞填臍中,令小孩撒尿其上,自醒。然後扶在陰涼處,將一味天花粉煎湯,頻頻飲之。或用香薷飲,渴加茯苓、麥冬、五味,虛加人參,小便澀加車前、木通,胃氣不和加薑、棗。

白話文:

緊急用蚯蚓糞填塞小孩的肚臍,讓小孩在上面撒尿,孩子就會自己醒來。然後將小孩抱到陰涼處,煎一服天花粉湯,頻繁給小孩喝。也可以用香薷飲,如果小孩口渴,可以再加入茯苓、麥冬、五味子。如果小孩體虛,可以再加入人參。如果小孩小便困難,可以再加入車前草、木通。如果小孩胃氣不調,可以再加入薑和紅棗。

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肉桂赤茯苓各五兩,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白湯冷水任下。

白話文:

取肉桂和赤茯苓各二兩半,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將每兩粉末分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白開水或冷開水送服。

2. 瘧疾

瘧者,殘虐之意,從病從虐,故名曰瘧。是病也,多發於秋,以夏傷於暑,故至秋而發也,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先寒後熱者,先得於寒;先熱後寒者,先得於熱;單寒無熱者,外感必重;單熱無寒者,內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幾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

白話文:

瘧疾,它的名字是由「殘虐」這個意思來的,因為它的病症很殘酷,所以取名為瘧。這種病,大多在秋天發作,因為夏天受暑氣所傷,到了秋天就發作。症狀有先發冷後發燒、先發燒後發冷、只有發冷沒有發燒、只有發燒沒有發冷、發冷發燒都很嚴重、發冷發燒都很輕微等不同。具體來說,先發冷後發燒的,最初是受了寒氣;先發燒後發冷的,最初是受了熱氣;只有發冷沒有發燒的,外在感受的病氣一定很嚴重;只有發燒沒有發冷的,內在的病一定很多;發冷發燒都很嚴重的,病邪一定很深;發冷發燒都很輕微的,病邪一定很淺。還有的瘧疾會持續發作很長時間,已經有幾個月都不好,這一定是因為不注意禁忌,加上身體虛弱的緣故。

合而言之,不專於外傷寒邪,亦平日飲食不節,及七情六慾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交固,流聚於少陽之分,少陽位人身之半,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生寒,陽氣行過其處,激而發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成瘧母,藏於脅下。

白話文:

總之,不只是受了外來風寒邪氣,還有平時飲食不節制,以及七情六慾的影響,再加上脾胃中痰飲沒有散開,加上體內飲食和體外暑氣相互結合,聚集在少陽之處。少陽位於人體中間,是陰陽往來的必經之路,又介於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經這裡時,被激發而產生寒氣;陽氣流經這裡時,被激發而產生熱氣;或者陰陽交會,就會同時出現寒熱。長久不癒,就會形成瘧母,藏於脅下。

脅下者,少陽之分也。治此病者,以引經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調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一發,有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近也。冬傷於寒不即病,直至明年之秋而後發者,則三日一發之瘧也。

白話文:

脅下疼痛是少陽經脈所支配的部位。治療這種疾病,要使用引經藥物引導藥力進入少陽經脈,並搭配消食化痰、疏通風氣、調整氣血的藥劑,根據症狀的輕重調整用量,通常都會有效。

不過,同是瘧疾,卻有的人一天發作一次,有的隔天發作一次,有的三天發作一次,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疾病的成因有遠近之分。冬天受了寒氣卻沒有立即發病,到了隔年的秋天之後才發作的,就是發作間隔為三天的瘧疾。

春傷於濕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間日一發之瘧也。夏傷於暑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一日一發之瘧也。三日一發,受病幾一年,間日一發,受病幾半年,一日一發,受病幾三月,每以得病之遠近,為所發之日期也。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寒,當以辛溫之藥散之。

白話文:

春天受到濕氣影響並不會馬上發病,等到秋天就會發作,變成隔日發作的瘧疾。夏天受到暑熱影響並不會馬上發病,等到秋天就會發作,變成每日發作的瘧疾。隔三天發作一次,表示生病時間大約已有一年;隔日一次,表示生病時間大約已有半年;每天發作一次,表示生病時間大約已有三個月。醫師可以根據生病時間的長短來判斷發病的日期。如果醫師發現病人隔三天發作一次,就可以知道病人是在冬天受到寒氣影響而生病,應該使用辛溫藥物來治療。

見其間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溫,當以涼藥清之。見其一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暑,當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必見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先,然散邪正氣而病不退者,須分利陰陽治之。至於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則散風,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精而明之,則在乎其人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一天天加重,就知道是受到溫邪的影響,應使用涼藥來清熱。如果病情一天發作一次,就知道是受到暑邪的影響,應使用清暑藥物來治療。但是一定要看到與症狀相符的證據,才能下藥。例如,如果沒有出汗,就要讓病人發汗,以祛除邪氣為主。如果已經出汗,就要讓病人止汗,以扶正為先。但如果祛邪扶正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就需要辨別是陰虛還是陽虛,再對症治療。其他還有,如果有積食就消化積食,有痰就化痰,有風就散風,有寒就攻寒,有熱就驅熱,有氣滯就開氣。如果是新病,就去除病邪。如果是久病,就補益元氣。精確地辨別,並根據病情採取相應的治療,這就取決於醫生的水平了。

藥例

清熱,如柴胡黃芩、芍藥、連翹、山梔、生甘草之類。

白話文:

有清熱作用的藥材,例如柴胡、黃芩、芍藥、連翹、山梔、生甘草等。

治寒,如乾薑桂枝麻黃之類。

白話文:

要治療因寒冷導致的疾病,可以使用乾薑、桂枝、麻黃等中藥材。

定寒熱,如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炙甘草之類。

白話文:

去除寒熱證,使用的藥物有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炙甘草等。

清暑,如香薷黃連、扁豆、厚朴、甘草之類。

白話文:

清暑用的藥物,比如香薷、黃連、扁豆、厚朴、甘草等。

消食,如枳實、黃連、檳榔草果三稜、蓬朮、神麯、麥芽山楂之類。

白話文:

幫助消化的藥物,包括枳實、黃連、檳榔、草果、三稜、蓬朮、神麴、麥芽、山楂等。

治痰,如橘紅半夏、貝母、天花粉枳殼、黃芩、桑皮、桔梗、甘草之類。

白話文:

治療痰症,例如使用橘紅、半夏、貝母、天花粉、枳殼、黃芩、桑皮、桔梗、甘草等藥材。

喘,如杏仁蘇子馬兜鈴之類。痰甚加薑汁、竹瀝之類。

白話文:

喘鳴:使用像杏仁、蘇子、馬兜鈴這樣的藥物。若痰液很多,可加入薑汁、竹瀝等藥物。

散風,如防風、荊芥、紫蘇、蔥白生薑之類。頭痛加川芎白芷;遍身骨節疼,加羌活;無汗,加蒼朮

白話文:

驅散風寒:防風、荊芥、紫蘇、蔥白、生薑等藥材。

頭痛時加入川芎、白芷。

全身骨節疼痛時加入羌活。

沒有出汗時加入蒼朮。

化氣,如青皮香附烏藥、枳殼、木香砂仁之類。

白話文:

化氣:具有促進氣機運行的藥物,例如青皮、香附、烏藥、枳殼、木香、砂仁等。

補虛,必分氣血,氣虛以人參為君,白朮、炙甘草、大棗之類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禁用茯苓黃耆,以茯苓能引邪入陰經,而不得出也,黃耆補表太過,邪不能去也。血虛以當歸為君,川芎、熟地、炙甘草、大棗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津液少加門冬、花粉之類。

白話文:

補充虛弱時,必須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

氣虛:

  • 以人參為主藥
  • 白朮、炙甘草、大棗等為輔助藥
  • 大劑量的芍藥用於調整寒熱
  • 禁止使用茯苓和黃耆,因為茯苓會使邪氣進入陰經而出不來,而黃耆補氣太過,會讓邪氣無法排出。

血虛:

  • 以當歸為主藥
  • 川芎、熟地、炙甘草、大棗等為輔助藥
  • 大劑量的芍藥用於調整寒熱
  • 如果津液不足,可以添加門冬或花粉等藥材。

久病新病,皆用柴胡,但久病用少,新病用多,以瘧乃少陽經之病居多,而柴胡又少陽經之引藥,且治寒熱有功也。

白話文:

對於久病或新病,都可以使用柴胡,但久病用量較少,新病用量較多。

因為瘧疾大多屬於少陽經的疾病,而柴胡又可以引導藥物進入少陽經,同時還能治療寒熱。

瘧母在脅下,非煎劑所能愈,乃痰與食並結不化所成也。

宜以生鱉甲,醋炙為君,浮石白芥子、半夏之類以治痰,蓬朮、檳榔、枳實、山楂、草果之類以治食,青皮、香附、木香之類以開氣,白朮、陳皮之類以助脾,共為末,以醋或酒為丸,人參、柴胡湯下。

白話文:

適合使用生鱉甲,用醋炙烤作為君藥,浮石、白芥子、半夏等用於治療痰症;蓬朮、檳榔、枳實、山楂、草果等用於治療食積;青皮、香附、木香等用於疏通氣機;白朮、陳皮等用於幫助脾胃。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用醋或酒製成丸劑,服用時用人參、柴胡湯送服。

瘧久不住,或三四日一發。

常山、檳榔、烏梅肉各四錢,炙甘草二錢,酒水各一盅,隔夜煎,露一宿,次早溫服,微吐即效。

白話文:

常山、檳榔、烏梅肉各 60 克,炙甘草 30 克。用酒和水各一杯煎煮,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溫熱後服用,如果略有嘔吐,表示有效果。

或用常山一兩,銼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內煮乾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效。

白話文:

可以使用一兩常山,切碎後浸泡在優質酒中一晚,然後用陶器煮乾並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只剩半杯,去除渣滓並冷卻。在凌晨五點左右服用,如果沒有嘔吐或腹瀉,即可見效。

或用知母、貝母、常山、檳榔等分,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綿覆一宿,五更面東服之,即效。不可令婦人煎。

白話文:

可以取知母、貝母、常山、檳榔等藥材,各取等分份量,加入一杯水和一杯酒,煎煮直到剩下一杯藥液。蓋住藥液一整晚,次日清晨五點面向東方服用,即可見效。注意,不可讓婦女煎煮此藥液。

瘧疾發於春夏冬三時者,非其時而有其氣,乃似瘧而非瘧也。或一日兩發,或一日三發,其寒熱無定時,醫者不可以瘧治之,必其陰血不足,兼感外邪故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的時間一般在春秋冬季,如果在非瘧疾發作季節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可能並非真正的瘧疾。

有時一天發作兩次或三次,發冷發熱的時間不定。醫生不能將這種情況當作瘧疾治療,因為這是由於體內陰血不足,加上感染了外來的邪氣所導致的。

宜於四物湯中,倍加酒炒芍藥為主治,佐以柴胡、羌活、防風、甘草之類,以去外邪,陳皮、枳殼、香附之類,以調其氣。有痰加薑汁、竹瀝,有食加檳榔、草果之類而已。

白話文:

適宜於四物湯中,以酒炒芍藥為主要藥物,搭配柴胡、羌活、防風、甘草等藥材,來祛除體外的風邪。再加入陳皮、枳殼、香附等藥材,來調和氣機。若有痰,另加薑汁、竹瀝;若有食積,再加檳榔、草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