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中暑

暑者,夏月炎蒸之氣也,丙丁當權,祝融用事,威焰酷烈,爍石流金,柔脆之軀,不堪燔炙,而中暑之病有不免矣。夫暑即為熱,熱即為暑,初無異也。而昔人有中暑中熱之分,豈暑之外,又別有所熱耶?蓋暑與熱,本無所異,而人感之則有異焉。

今夫富貴之人,避暑於涼亭水閣之中,修竹繞欄而成蔭,清泉漱玉而生寒,偃冰簟以收涼,揮羽扇以驅熱,浮瓜沉李以消其渴,鮮菱脆藕以解其煩,自謂可以無暑矣,而不知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而暑之所中,由其內氣之不充也。

蓋富貴必生驕奢,驕奢必生淫欲,粉黛爭妍於枕簟,嬌羞含笑於簾幃,凡可以快心遂意者,罔不畢致,則戕命之斧斤日進於前,而追魂之鬼使日隨於後,雖藉肥甘之奉,形體不見其虧,而不勝淫欲之私,元氣已消其半,積虛彌久,肌理必疏,坐談之頃,卒然為暑風所傷,邪氣直入,霎時昏聵,精神俱失,迷不知人,甚至有角弓反張,此昔人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者是也。

貧窮勞苦之人,無日夜之安息,戴星而出,乘月而歸,憐念妻孥,奔走衣食,飢不及飯,渴不及飲,竭力于田畝,而汗血成漿,驅馳於道途,而咽喉似炙,赤日方為魃,而清風不來,熱地已成爐,而寒泉難覓,精神瘦而欲絕,筋力困而不支,卒然傾僕,不省人事,四肢不動,氣息短促,此昔人所謂動而得之為中熱者是也。

中暑中熱之分,特因動靜而名之耳,豈真謂暑熱有不同耶?治此症者,當視其所處之貧富,所為之勞逸,所稟之虛實,所感之輕重,而斟酌以藥之,斯得之矣。

藥例

中暑昏聵,不知人者,急以香薷飲灌之,即蘇。

宜以香薷為君,厚朴、扁豆、黃連、甘草為佐,加姜煎之,待其蘇後,猶宜服此藥。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有痰加二陳,渴加五味、門冬、乾葛、天花,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小便不利加木通、淡竹葉。

中暑身熱,小便赤澀,胃脘積熱,宜用益元散。(又名六一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煎湯調服。

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醋炙,一斤),甘草(生),茯苓(各半斤)

為末,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

伏暑發熱,嘔吐噁心。

黃連(一斤),好酒(三斤)

煮乾為末,麵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熱水下。

中熱,不得以冷物逼之,得冷即死。

用新胡麻一升,炒黑,碾為末,新汲水調下三錢。

中熱在絡,發昏不省人事。

急以地漿灌之則醒。切勿以冷水與飲,飲之即死。

若輕者,以新汲水滴入鼻孔,以扇扇之。

中熱,顛仆不醒。

急以蚯蚓糞填臍中,令小孩撒尿其上,自醒。然後扶在陰涼處,將一味天花粉煎湯,頻頻飲之。或用香薷飲,渴加茯苓、麥冬、五味,虛加人參,小便澀加車前、木通,胃氣不和加薑、棗。

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用肉桂、赤茯苓各五兩,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白湯冷水任下。

白話文:

[中暑]

中暑,指的是夏季酷熱蒸騰的氣候。夏季的酷熱,有如火神祝融掌管,威力強烈,能把石頭曬熔,金屬曬軟,脆弱的人體,無法承受如此高溫,因而容易中暑。

暑與熱,本質上並無差別,但古人將中暑與中熱區分開來,這是否意味著除了暑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熱呢?事實上,暑與熱本質上沒有差異,但人對其感受卻有所不同。

對於富有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在涼亭或水閣中避暑,周圍種植翠竹,清泉潺潺,他們躺著冰席以享受涼爽,揮動羽扇以驅逐熱氣,吃冰鎮的瓜果解渴,品嚐新鮮的菱角與藕片以解煩悶。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邪氣會趁虛而入,即使在這種環境下,如果體內氣血不足,仍有可能中暑。

富裕的人往往容易驕奢淫逸,這些行為對身體造成極大的消耗,即使飲食豐富,身體外觀看似未受損,但由於縱慾過度,元氣已消耗一半。長時間的虛弱,使得肌膚毛孔鬆弛,即便在片刻間的閒聊,也可能突然被暑風侵襲,邪氣直入,瞬間失去意識,精神渙散,甚至出現角弓反張的現象,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靜態中暑。

對於貧窮勞碌的人,他們日夜辛勤工作,早晨披星戴月出門,晚上披星戴月回家。為了家庭生計,他們奔走勞碌,餓了沒時間吃飯,渴了沒時間喝水,田間勞動汗水淋漓,奔波途中喉嚨乾渴。在烈日下工作,清風難尋,地面如同火爐,寒泉難找,精神疲憊至極,筋骨力竭不支,突然倒地,失去知覺,四肢無法動彈,呼吸急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動態中熱。

中暑與中熱的區別,只是根據動靜狀態命名而已,並非真的認為暑與熱有本質上的不同。治療此病,應根據患者所處的貧富狀況、勞逸程度、體質虛實以及感受的輕重,來適當選擇藥物治療。

藥物示例:

對於中暑昏迷、失去知覺的患者,應立即使用香薷飲進行灌服,使其恢復意識。

應以香薷為主藥,輔以厚朴、扁豆、黃連、甘草,加入薑煮沸,待患者恢復意識後,仍需服用此藥。若氣虛,可加入四君子湯;血虛,可加入四物湯;有痰,可加入二陳湯;口渴,可加入五味子、門冬、乾葛、天花粉;有熱,可加入柴胡、黃芩;頭痛,可加入川芎;小便不利,可加入木通、淡竹葉。

對於中暑身體發熱,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胃部積熱的患者,宜使用益元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少量蜂蜜,用熱水或冷水送服。如需發汗,可用蔥白、豆豉煎湯調服。

對於伏暑引起的飲食不佳,脾胃功能不佳的情況。

半夏(醋炙,一斤),甘草(生),茯苓(各半斤),研磨成末,用薑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熱水送服。

對於伏暑發熱、嘔吐噁心的患者。

黃連(一斤),好酒(三斤),煮乾後研磨成末,用麵糊製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熱水送服。

對於中熱的患者,不可用冷物接觸,否則會致命。

取新鮮胡麻一升,炒黑後研磨成末,用新汲水調和三錢服用。

對於中熱在經絡,昏迷不醒的患者。

應立即用地漿灌服使其清醒。切勿用冷水飲用,否則會致命。

對於輕微的中熱,可用新汲水滴入鼻孔,並用扇子扇風。

對於中熱導致的昏迷不醒。

應立即將蚯蚓糞填入肚臍中,讓小孩在其上撒尿,患者自然會清醒。然後將患者扶到陰涼處,用一味天花粉煎湯,頻繁飲用。或用香薷飲,口渴可加入茯苓、麥冬、五味子,虛弱可加入人參,小便不通可加入車前、木通,胃氣不和可加入薑、棗。

對於中暑煩渴,飲水過多導致心腹脹滿,小便色赤且量少的患者。

可使用肉桂、赤茯苓各五兩,研磨成末,用蜂蜜製成丸子,每兩分成十粒,每次服用一粒,細嚼慢嚥,用白湯或冷水送服。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2. 瘧疾

瘧者,殘虐之意,從病從虐,故名曰瘧。是病也,多發於秋,以夏傷於暑,故至秋而發也,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先寒後熱者,先得於寒;先熱後寒者,先得於熱;單寒無熱者,外感必重;單熱無寒者,內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幾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

合而言之,不專於外傷寒邪,亦平日飲食不節,及七情六慾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交固,流聚於少陽之分,少陽位人身之半,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生寒,陽氣行過其處,激而發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成瘧母,藏於脅下。

脅下者,少陽之分也。治此病者,以引經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調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一發,有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近也。冬傷於寒不即病,直至明年之秋而後發者,則三日一發之瘧也。

春傷於濕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間日一發之瘧也。夏傷於暑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一日一發之瘧也。三日一發,受病幾一年,間日一發,受病幾半年,一日一發,受病幾三月,每以得病之遠近,為所發之日期也。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寒,當以辛溫之藥散之。

見其間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溫,當以涼藥清之。見其一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暑,當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必見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先,然散邪正氣而病不退者,須分利陰陽治之。至於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則散風,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精而明之,則在乎其人也。

藥例

清熱,如柴胡、黃芩、芍藥、連翹、山梔、生甘草之類。

治寒,如乾薑、桂枝、麻黃之類。

定寒熱,如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炙甘草之類。

清暑,如香薷、黃連、扁豆、厚朴、甘草之類。

消食,如枳實、黃連、檳榔、草果、三稜、蓬朮、神麯、麥芽、山楂之類。

治痰,如橘紅、半夏、貝母、天花粉、枳殼、黃芩、桑皮、桔梗、甘草之類。

喘,如杏仁、蘇子、馬兜鈴之類。痰甚加薑汁、竹瀝之類。

散風,如防風、荊芥、紫蘇、蔥白、生薑之類。頭痛加川芎、白芷;遍身骨節疼,加羌活;無汗,加蒼朮。

化氣,如青皮、香附、烏藥、枳殼、木香、砂仁之類。

補虛,必分氣血,氣虛以人參為君,白朮、炙甘草、大棗之類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禁用茯苓、黃耆,以茯苓能引邪入陰經,而不得出也,黃耆補表太過,邪不能去也。血虛以當歸為君,川芎、熟地、炙甘草、大棗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津液少加門冬、花粉之類。

久病新病,皆用柴胡,但久病用少,新病用多,以瘧乃少陽經之病居多,而柴胡又少陽經之引藥,且治寒熱有功也。

瘧母在脅下,非煎劑所能愈,乃痰與食並結不化所成也。

宜以生鱉甲,醋炙為君,浮石、白芥子、半夏之類以治痰,蓬朮、檳榔、枳實、山楂、草果之類以治食,青皮、香附、木香之類以開氣,白朮、陳皮之類以助脾,共為末,以醋或酒為丸,人參、柴胡湯下。

瘧久不住,或三四日一發。

常山、檳榔、烏梅肉各四錢,炙甘草二錢,酒水各一盅,隔夜煎,露一宿,次早溫服,微吐即效。

或用常山一兩,銼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內煮乾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效。

或用知母、貝母、常山、檳榔等分,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綿覆一宿,五更面東服之,即效。不可令婦人煎。

瘧疾發於春夏冬三時者,非其時而有其氣,乃似瘧而非瘧也。或一日兩發,或一日三發,其寒熱無定時,醫者不可以瘧治之,必其陰血不足,兼感外邪故也。

宜於四物湯中,倍加酒炒芍藥為主治,佐以柴胡、羌活、防風、甘草之類,以去外邪,陳皮、枳殼、香附之類,以調其氣。有痰加薑汁、竹瀝,有食加檳榔、草果之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