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中濕

濕者,天地鬱蒸之氣也。方其升騰於上,氣猶籠結而未開,雖寒天值之,亦覺溫暖,此濕氣之熱者也。及其布濩於下,氣將流演而舒散,雖暄月值之,亦覺其清涼,此濕氣之寒者也。濕氣之熱者,多中於氣虛之人,則發為濕熱之症,頭面如裹,而四肢浮腫,身體重著而轉側不便者是也。

白話文:

濕氣,來自天地間陰濕蒸騰的氣息。當它升騰在上方時,氣息仍然凝聚不散,即使在寒冬中遇到,也會感覺溫暖。這是濕氣中的熱性。當它分佈散佈在下方的時候,氣息將要流動舒展,即使在炎熱的時候遇到,也會感到涼爽。這是濕氣中的寒性。濕氣中的熱性,多會侵襲虛弱的人,會導致濕熱的症狀,頭面好像被包裹著,四肢浮腫,身體沉重而轉身不便。

濕氣之寒者,多中於血虛之人,則變為寒濕之症,四肢痠疼而關節不利,筋脈拘攣而行履重滯者是也。其有不因鬱蒸之氣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露臥以取涼,或汗衣而不解,漸漬於肌肉之中,滲於骨髓之內,流溢於脾胃之間,牢纏於腰腎之處,則肌肉冷而骨髓疼,脾胃薄而腰腎痛,挾於風痰則生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則成木而不覺,動乎火邪則腫痛而難忍,隨其所感而病始痼焉。

白話文:

濕氣導致的寒冷病症,多半發生在血虛的人身上,容易轉變為寒濕之症,引起四肢痠痛、關節不靈活、筋脈拘攣、行走沉重等問題。

有些患者並非因悶熱潮濕而發病,而是因為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躺著睡覺受涼,或汗濕衣物而不更換,導致濕氣逐漸滲入肌肉、骨髓、脾胃,並纏繞在腰腎部位。這時,肌肉會感到寒冷、骨髓會疼痛,脾胃會虛弱、腰腎會疼痛,如果夾雜著風痰,肢體會麻木而不感,如果還伴有血瘀,肢體會僵硬而沒有知覺,如果遇上火邪,則會腫痛難忍。隨著濕寒侵襲的部位不同,病症便會開始加重。

醫者審其濕之或寒或熱,人之或虛或壯,病之或上或下,感之或淺或深,因其病而藥之,亦庶乎其近之矣。

藥例

頭面如裹,乃濕熱蒸於上也。

白話文:

醫生要審視濕邪是偏寒還是偏熱,人的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病情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感受的程度是輕還是重,根據病情來用藥,這樣也差不多接近正確的治療了。

藥物使用例子:

如果頭面部有如被包裹的感覺,這是濕熱上升所致。

此宜以蒼朮、黃芩為主,佐以升麻、防風、薄荷、甘草,加蔥、姜,酒煎,溫服之,微汗出即愈矣。

四肢浮腫,平素原無脾胃之症者,乃濕熱淫於肌肉也。

白話文:

這時應該以蒼朮和黃芩為主要藥物,搭配升麻、防風、薄荷、甘草,再加入蔥、薑,用酒煮沸後,趁溫熱時服用。稍微出點汗就會痊癒了。

宜以蒼朮、羌活為主藥,佐以防風、防己、腹皮、烏藥、黃芩、甘草,加薑、蔥,酒煎,溫服之,微汗出即愈矣。

身體重著,轉側不便者,乃濕熱滲入而將深也。

白話文:

適合使用蒼朮、羌活作為主藥,再加入防風、防己、腹皮、烏藥、黃芩、甘草等輔助藥材。加入薑、蔥,用酒煎煮,溫熱服用。微微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

宜以蒼朮、白朮為主藥,佐以靈仙、烏藥、枳殼、羌活、防風、南星、半夏,加生薑,酒煎服之,微汗出即愈。

白話文:

用蒼朮和白朮作為主要藥材,輔以靈仙、烏藥、枳殼、羌活、防風、南星、半夏,再加入生薑,用酒煎服。微微出汗即表示痊癒。

凡此三症,皆因濕熱不散,故宜微汗,雖病人氣虛,亦宜先治其濕,而不宜先補其氣。先補其氣,則腠理皆密,濕無由而散矣。必待浮腫能消,重著能脫,而後參、耆之類可服也。

四肢痠疼,關節不利,乃寒濕入骨節也。

白話文:

上述這三種症狀,都是因為濕熱沒有散發出去,所以宜讓身體微微出汗,即使病人氣虛,也應先治療濕氣,不該先補氣。先補氣,則皮膚毛孔變緊密,濕氣沒有辦法散發。必定等到水腫消退,重著的地方脫落後,才能服用人參、黃耆之類的補氣藥物。

宜以虎骨、當歸為主藥,佐以蒼朮、白朮、官桂、烏頭、茯苓、防己、木通、牛膝、桑條、靈仙之類,水煎,加車前子草汁服之,小便利則愈矣。

筋脈拘孿,行履重滯,乃寒濕滲於血脈也,血得寒濕則阻滯而不流,脈得寒濕則牽制而作痛。

白話文:

建議以虎骨、當歸作為主藥,搭配蒼朮、白朮、肉桂、烏頭、茯苓、防己、木通、牛膝、桑條、靈仙等藥材,用水煎煮。煎好後,加入車前子草汁服用。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就代表病情痊癒了。

宜以四物為主藥,以養其血,佐以茯苓、澤瀉、木瓜、牛膝、防己、白朮、甘草、薏仁以去其濕,少加附子、官桂以溫其經,則愈矣。

白話文:

以四物湯為主要藥物,滋養氣血,加入茯苓、澤瀉、木瓜、牛膝、防己、白朮、甘草、薏仁去除濕氣,再少量加入附子、肉桂溫暖經絡,這樣就能治癒疾病。

凡此二症,皆因寒濕所中,惟血虛者得之,夫濕病宜燥,而反不用燥劑為主藥者,以燥劑太過,能幹其血故也,血一干而病終不可愈矣。故寧以養血為主治,而佐以利濕溫經之藥,使寒得熱而除,濕得熱而散也。大法,濕在上,以升麻引經;濕在下,以茯苓引經;濕在中,以白朮、甘草引經;濕在遍身,以羌活、烏藥引經;濕在兩臂,以桑條引經;濕在兩股,以牛膝引經。濕熱與寒濕皆以此為準。

此其大略也。

寒濕疼痛,宜外治之法,以膏藥貼之。

白話文:

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寒濕引起的,只有氣血不足的人才會得病。濕氣的病症應當用燥劑治療,這裡卻相反,因為過量的燥劑會使血氣乾枯,一旦血氣乾枯,疾病就無法痊癒了。所以,寧可把補血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輔以利濕溫經的藥物,使寒氣得到溫熱而消除,濕氣得到溫熱而散去。總的治療原則是:濕氣在上部,用升麻引經;濕氣在下部,用茯苓引經;濕氣在中間,用白朮、甘草引經;濕氣遍佈全身,用羌活、烏藥引經;濕氣在兩臂,用桑條引經;濕氣在兩腿,用牛膝引經。濕熱與寒濕的治療方法以此為準。

生薑汁半碗,米醋一盞,廣膠四兩,熬成膏,入肉桂、花椒、牙皂、川烏、草烏末各五六錢,麝香一錢,攪和,攤於紵絲上,先以生薑擦患處,烘熱貼上,甚效。又有湯洗法,見股痛門。

白話文:

取半碗生薑汁、一盞米醋、四兩廣膠,熬製成膏。加入各五六錢肉桂、花椒、牙皁、川烏、草烏粉,外加一錢麝香,攪拌均勻。塗敷在絲綢上,先用生薑擦拭患處,熱敷貼上,效果顯著。另有湯洗法,詳見「股痛」部門。

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土炒,酒三盞,煎一盞,頓服。如不能飲酒,以水代之。服後略飲幾杯,以助藥力。

腰腳疼痛。

黑牽牛,大黃(各二兩),白朮(一兩)

白話文:

如果骨節疼痛,可以取白朮一兩,土炒後用酒三盞煎成一盞,趁熱服用。若不能喝酒,可以用水代替。服用後再喝幾杯水,以助藥力。

如果腰腳疼痛,可以取黑牽牛和大黃各二兩,白朮一兩。

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生薑湯下。如要利,加至百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滴入水攪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前用生薑湯送服。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增加丸子數量至一百丸。

濕傷腎經,腰重冷痛,小便自利。

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各一兩),杜仲(半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七片,空心服。

脾濕太過,四肢腫痛,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白話文:

如果你的腰部沉重、冰冷疼痛,而且小便頻繁,這可能是濕氣侵犯了腎經。可以服用附子、白朮、杜仲各適量,水煎服,每天早起空腹服用一次。

另外,如果四肢腫脹疼痛、肚子脹滿、呼吸困難、氣喘,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不順暢,可能是脾胃濕氣過盛。

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

白話文:

葶藶(120 克),防己(60 克),赤茯苓(30 克),木香(15 克)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桑皮湯送下。

風濕相搏,手足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

羌活,附子,白朮,甘草(等分)

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五片,溫服,不拘時。

諸濕腰痛,四肢腫滿,及酒傷胸脅刺痛,口乾目黃。

甘遂(一兩),當歸,陳皮(各五錢)

為末,每三錢,酒調下。

附痿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以棗肉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顆,飯前服用,用桑皮湯送服。

如果出現風濕相搏導致手足抽痛、無法屈伸,或身體略微腫脹,可以服用羌活、附子、白朮、甘草各等份,每次服用四錢,用兩碗水,加入五片薑,溫服,不拘時間。

如果出現濕氣導致腰痛、四肢腫脹,或者因飲酒過度導致胸脅刺痛、口乾目黃,可以服用甘遂一兩、當歸、陳皮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酒調服。

附痿症

四肢軟弱,身體重滯,經年不能下床,而飲食如故,不痛不酸,有似乎濕而實非濕,乃肺經受熱,其葉焦垂,不能統攝一身之氣,故成痿也。

白話文:

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多年臥牀不起,但飲食作息正常,沒有疼痛或痠痛,看起來像是濕氣所致,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是因為肺經受到熱邪,肺葉受損枯竭,無法統攝全身氣血,導致肌肉萎縮無力。

宜用四君子以補其氣,桔梗引入肺經,黃芩、山梔以清肺熱,瓜蔞子、麥門冬、五味子以潤肺焦,通脫木以通肺竅,少加升麻以提肺氣,則可以收全功矣。

白話文:

應該使用四君子湯來補氣,用桔梗引藥入肺經,黃芩和山梔子來清肺熱,瓜蔞子、麥門冬和五味子來潤肺中的焦枯,加入通脫木來通暢肺部竅穴,再少量加入升麻來提振肺氣,這樣就能將療效發揮到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