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入方

熟石膏(三錢),淨知母(二錢),炙甘草(一錢),晚粳米(一撮)

淨水煎濃,熱服。

邪入於裡,內有實熱,故惡熱,熱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脈大,邪在陽明故脈長。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熱病發熱正方。石膏寒中之藥,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脈洪長可用。若無汗,脈虛而不洪長,或重按全無,雖壯熱口渴,象白虎證,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誤服必死。

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而嘔,日晡潮熱。

錦莊黃(三錢),白芒硝(二錢),炙甘草(一錢)

生薑五片,水煎,熱服。

大承氣湯,治陽明太陰,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並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沉實者。

錦莊黃(五錢),川厚朴(二錢),小枳實(二錢),白芒硝(三錢),老生薑(五片)

用水煎滾,熱服。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後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錦莊黃(三錢),川厚朴(二錢),小枳實(二錢)

淨水煎濃滾,熱服。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大便黑,小便利,為瘀血證。

錦莊黃(二錢五分),白芒硝(一錢五分),嫩桂枝(一錢),光桃仁(十粒),炙甘草(一錢)

水煎滾熱,空心服。

凡用三承氣者,須以手按病人,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後分別當急下者,宜大承氣湯;可少與者,宜小承氣湯;宜微和胃氣者,調胃承氣湯。此以仲景聖法用之也。

小建中湯,治傷寒腹中急痛,陰陽相乖。

嫩桂枝(一錢),白芍藥(二錢),炙甘草(一錢),新餳糖(五匙),老生薑(五片),大紅棗(三枚)

淨水濃煎,半飢服。

陰證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黃耆建中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

炙黃耆(一錢五分),炒白芍(二錢),青化桂(一錢),炙甘草(一錢),老生薑(五片),大紅棗(五枚)

煎好,入餳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嘔者,皆不用。

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筋骨,故痛,陽虛故脈遲,汗後故脈弱。此乃建立中氣,使生長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理中湯,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參片(二錢),漂白朮(三錢),炮乾薑(一錢),炙甘草(一錢)

淨水濃煎,溫涼徐服。

真武湯,治汗發過多,心下悸,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白芍藥,白雲苓(各二錢),漂白朮(一錢五分),老生薑(二錢)

白話文:

[入方]

白虎湯:

熟石膏(11.25克),淨知母(7.5克),炙甘草(3.75克),晚粳米(一小撮)

將藥材加水煮至濃稠,趁熱服用。

此方用於邪氣侵入體內,內有實熱的情況。患者會怕熱,因為熱氣往外散發所以會流汗,體內乾燥所以口渴,邪氣旺盛所以脈搏強大,邪氣在陽明經所以脈搏又長。白虎,是西方金神的名字。使用此方,是希望藉由秋金之氣來抑制夏火之炎熱。這是暑熱病發燒時常用的方子。石膏是寒性的藥材,味道淡而辛辣,能發汗也能利尿,必須是患者有大量出汗、口渴、牙齒乾燥、脈搏洪大有力時才可使用。如果沒有出汗,脈搏虛弱不洪大,或者用力按壓幾乎摸不到脈搏,即使有高燒、口渴等類似白虎湯證狀,也是因為脾胃氣虛、元陽不足所致,誤用此方必定會導致死亡。

調胃承氣湯:

用於治療太陽陽明病,患者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不通且嘔吐,下午發熱。

錦紋大黃(11.25克),白芒硝(7.5克),炙甘草(3.75克)

加生薑五片,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大承氣湯:

用於治療陽明太陰病,患者說胡話,五六天不大便,腹痛、煩躁口渴,以及少陰病舌頭乾燥、口乾、下午發熱,脈搏沉實有力。

錦紋大黃(18.75克),川厚朴(7.5克),小枳實(7.5克),白芒硝(11.25克),老生薑(五片)

加水煮滾,趁熱服用。

小承氣湯:

用於治療六七天不大便,腹部脹滿不適,病在太陰經;沒有表證,出汗後不畏寒,發熱、說胡話、喘氣的患者。

錦紋大黃(11.25克),川厚朴(7.5克),小枳實(7.5克)

加淨水煮至濃稠,趁熱服用。

桃仁承氣湯:

用於治療外證已經解除,但大便呈黑色,小便順暢,這是體內有瘀血的症狀。

錦紋大黃(9.375克),白芒硝(5.625克),嫩桂枝(3.75克),光桃仁(十粒),炙甘草(3.75克)

加水煮滾,空腹服用。

凡是使用三承氣湯時,必須用手按壓病人的胸部到小腹,如果發現有堅硬的部位,觸摸時感到阻礙,還要觀察舌頭是乾燥還是濕潤。然後根據情況,區分適合立即攻下的,使用大承氣湯;適合稍微輕瀉的,使用小承氣湯;適合稍微調理胃氣的,使用調胃承氣湯。這是遵循張仲景聖人的方法來使用藥方的。

小建中湯:

用於治療因傷寒引起的腹部劇痛,陰陽失調。

嫩桂枝(3.75克),白芍藥(7.5克),炙甘草(3.75克),新麥芽糖(五湯匙),老生薑(五片),大紅棗(三枚)

加淨水煮至濃稠,半飢餓時服用。

陰證腹痛,不大便,使用桂枝芍藥湯;腹痛嚴重,使用桂枝大黃湯;腹痛腹瀉,小便清澈,使用四逆湯、理中湯。

黃耆建中湯:

用於治療傷寒出汗後身體疼痛,脈搏遲緩虛弱的患者。

炙黃耆(5.625克),炒白芍(7.5克),青化桂(3.75克),炙甘草(3.75克),老生薑(五片),大紅棗(五枚)

將藥材煮好後,加入三湯匙麥芽糖,再次煮沸後服用。如果出現輕微腹瀉或嘔吐,則不適合使用此方。

出汗過多會耗損陰氣,使筋骨得不到滋養,所以會疼痛;陽氣虛弱所以脈搏遲緩;出汗後所以脈搏虛弱。此方是為了建立中氣,使榮衛之氣生長運行,通行體內津液,這樣表面的防禦就不會虛弱,身體疼痛自然會痊癒。

理中湯:

用於治療太陰病,患者腹瀉卻不口渴,怕冷,腹痛。

人參片(7.5克),漂白朮(11.25克),炮乾薑(3.75克),炙甘草(3.75克)

加淨水煮至濃稠,溫涼時慢慢服用。

真武湯:

用於治療出汗過多,心悸、頭暈、身體顫抖、好像要倒地的患者。

熟附片、白芍藥、白茯苓(各7.5克),漂白朮(5.625克),老生薑(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