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入方

麻黃湯,治太陽經寒傷榮,發熱無汗惡寒。

淨麻黃,嫩桂枝,光杏仁,炙甘草(各等分)

水煎,熱服。得汗而解。

桂枝湯,治太陽經風傷衛,發熱自汗惡風。

嫩桂枝(一錢五分),杭白芍(二錢),老生薑(一錢五分),大紅棗(五枚),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龍湯,治太陽證見風脈。

淨麻黃,熟石膏(各三錢),嫩桂枝(一錢),光杏仁(五枚),炙甘草(四錢),老生薑(一片),大紅棗(一枚)

水煎,溫服。惟恐汗多。

太陽證而見風脈,是有頭痛身熱,無汗惡寒,但脈不緊而緩,為傷寒兼中風之候,故合麻黃、桂枝用之。風寒外盛,則人身之陽郁為內熱,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龍,言其行雲致雨之速。然苟不善用,則亡陽之禍,變為筋惕肉瞤矣,可不慎哉!

小青龍湯,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咳,或噎,或喘。

淨麻黃,嫩桂枝,白芍藥,製半夏(以上各一錢二分),炙甘草,白乾薑,北細辛(各五分),北五味(十二粒),

水煎,溫涼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頭痛身熱尚在也。渴時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聲無物曰乾嘔。此方麻、桂、草發表,夏、辛、姜散水氣,芍藥和陰血,五味收肺氣,所謂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之義。

葛根湯,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粉乾葛(一錢五分),赤芍藥,嫩桂枝,炙甘草(各六分),淨麻黃(去節,一錢),鮮蔥白(三莖),老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淨水煎,熱服。如惡寒,加麻黃;惡風,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治邪在陽明經,無汗惡寒發熱。

綠升麻,粉乾葛,赤芍藥,炙甘草

淨水煎,熱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調氣,故為痘家之用。

惺惺散,方見前乳子傷寒門。

小柴胡湯,治少陽膽經,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

北柴胡(三錢),官揀參,片黃芩,法半夏,炙甘草(各一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為引)

水煎服。

按:此經無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證,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證,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表之裡也,行身之前;少陽經半表半裡也,行乎兩脅之旁。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為里。

大柴胡湯,治表症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錢五分),片黃芩(一錢),白芍藥(一錢),法半夏(八分),錦莊黃(七分),小枳實(四分),老生薑(三片),大紅棗(一枚)

水煎,空心熱服。

白虎湯,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無渴者不宜。

白話文:

麻黃湯: 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導致發熱、沒有汗、怕冷的情況。

成分:淨麻黃、嫩桂枝、光杏仁、炙甘草(各等分)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趁熱服用。服用後出汗即會好轉。

桂枝湯: 用於治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導致發熱、自汗、怕風的情況。

成分:嫩桂枝(一錢五分),杭白芍(二錢),老生薑(一錢五分),大紅棗(五枚),炙甘草(一錢)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趁熱服用。服用後會出微汗,但不可大汗。

大青龍湯: 用於治療太陽證出現風脈的情況。

成分:淨麻黃、熟石膏(各三錢),嫩桂枝(一錢),光杏仁(五枚),炙甘草(四錢),老生薑(一片),大紅棗(一枚)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溫服。要注意不要過度出汗。

說明:太陽證出現風脈,表示有頭痛、身體發熱、無汗、怕冷,但脈象不是緊而是緩和,是傷寒夾雜中風的徵兆,因此合併使用麻黃和桂枝。風寒邪氣在外盛,會使人體陽氣鬱積而轉為內熱,所以加入石膏。稱作大青龍,是形容其藥效像行雲布雨一樣迅速。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導致亡陽,轉變成筋脈抽搐、肌肉跳動的嚴重情況,必須謹慎使用!

小青龍湯: 用於治療表證沒有解除,而且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咳嗽、噎氣、喘息等情況。

成分:淨麻黃、嫩桂枝、白芍藥、製半夏(以上各一錢二分),炙甘草、白乾薑、北細辛(各五分),北五味(十二粒)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溫度適中,慢慢服用。

說明:表證未解,表示頭痛發熱的情況還在。口渴時喝水過多,導致心下產生水氣。咳嗽、噎氣、喘息,是水寒邪氣侵犯肺部。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稱為乾嘔。此方用麻黃、桂枝、甘草來發散表邪,半夏、細辛、乾薑來散水氣,芍藥調和陰血,五味子收斂肺氣。之所以稱為青龍,是因東方木神主導萬物生長的意義。

葛根湯: 用於治療陽明胃經病變,出現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的情況。

成分:粉乾葛(一錢五分),赤芍藥、嫩桂枝、炙甘草(各六分),淨麻黃(去節,一錢),鮮蔥白(三莖),老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如果怕冷,可以加麻黃;如果怕風,可以加桂枝。如果屬於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且口渴,應該使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 用於治療邪氣在陽明經,出現沒有汗、怕冷發熱的情況。

成分:綠升麻,粉乾葛,赤芍藥,炙甘草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說明:此方可以疏散表邪,去除寒氣,調和氣血,所以常用於治療痘疹。

惺惺散:(此方在之前的「乳子傷寒」門中有記載。)

小柴胡湯: 用於治療少陽膽經病變,出現耳聾、脅肋疼痛、寒熱交替、口苦的情況。

成分:北柴胡(三錢),官揀參、片黃芩、法半夏、炙甘草(各一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服用。

說明:少陽經沒有發散或攻下的方法,只能用此湯來調和。如果合併陽明證,可以在此方中加入葛根、芍藥;如果還有怕冷等症狀,則可以使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是表證中的表,循行於身體背部;陽明經是表證中的裡,循行於身體前面;少陽經是半表半裡,循行於兩脅。過了這三經,少陰、太陰、厥陰則都屬於內臟的裡證了。

大柴胡湯: 用於治療表證還沒有解除,但裡證又很緊急,需要發汗和攻下的情況。

成分:北柴胡(一錢五分),片黃芩(一錢),白芍藥(一錢),法半夏(八分),錦莊黃(七分),小枳實(四分),老生薑(三片),大紅棗(一枚)

煎煮方法:用水煎煮,空腹趁熱服用。

白虎湯: 用於治療身體發熱,極度口渴而且有汗,脈象洪大有力的人。如果沒有口渴,就不適合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