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二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上 (14)

1. 益氣聰明湯

(東垣),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白話文:

(東垣),治療內障導致的眼睛昏花,耳鳴耳聾。(五臟的氣都收到脾胃的供養,才能輸送達九竅。煩勞傷了脾胃,使沖和的氣不能上升,所以眼睛昏花而耳鳴耳聾。李東垣說:醫生如果不治療脾胃,又不能養血安神,只治病的徵象而不治病的根本,這就是不懂得道理。)

黃耆,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藥,黃柏(二錢。倍之,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錢半),炙甘草(一錢),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白話文:

黃芪、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藥、黃柏(二錢,若有發熱煩躁的症狀,在春天逐漸加量,夏天加倍,如有脾虛症狀則去除,熱症減弱即可減少用量),升麻(半錢)、炙甘草(一錢),每次四錢,睡覺前服用,天亮後再服用一次。

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參苠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乾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即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白芍斂陰和血,黃蘗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補腎也。

白話文:

十二經脈的清陽之氣,都上行於頭面,並走遍空竅。由於飲食勞累,脾胃受傷,心火過旺,則百脈沸騰,邪氣侵害空竅。人參、苠草甘溫,可補脾胃;甘草甘緩,可和脾胃。乾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夠進入陽明經,鼓舞胃氣,上行至頭目。中氣充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目明。白芍斂陰和血,黃蘗補腎生水。蓋眼睛為肝竅,耳朵為腎竅,故又用這兩種藥來平肝補腎。

2. 秦艽鱉甲散

(謙甫),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甚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白話文:

(謙甫),治療風勞骨蒸、下午發高燒、咳嗽、肌肉消瘦、臉頰發紅、睡覺中盜汗,脈搏細數的症狀。(風陽邪氣所致,存在體表則外熱,存在體內則內熱,附著骨頭則骨熱蒸騰,午後加重的是陰氣虛弱。風火相搏則引起咳嗽,蒸熱氣長時間存在血氣乾枯則肌肉消瘦,虛火上升到臉部則臉頰發紅,睡覺中汗出叫做盜汗,是陰氣虛弱。脈搏細弱為虛,脈搏快速為熱。)

鱉甲(炙),柴胡,地骨皮(一兩),秦艽,知母,當歸(五錢),烏梅(一個),青篙(五葉),汗多,重加黃耆。

白話文:

  • 鱉甲(炙):把鱉甲烤熟。

  • 柴胡: 一種中草藥,具有解熱、鎮痛、抗菌等功效。

  • 地骨皮: 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等功效。

  • 秦艽: 一種中草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

  • 知母: 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滋陰、潤燥等功效。

  • 當歸: 一種中草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等功效。

  • 烏梅: 一種中藥材,具有澀腸止瀉、生津解渴等功效。

  • 青篙: 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等功效。

  • 汗多,重加黃耆:如果病人汗多,可以再增加黃耆的用量,黃耆具有補氣、固表、止汗等功效。

風生熱而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之使出。鱉陰類,用甲者,骨以及骨之義。烏梅酸澀,能引諸藥入骨而斂熱。青篙苦寒,能從諸藥入肌而解蒸。(柴胡青蒿,皆感少陽生髮之氣。凡苦寒之藥,多傷脾胃,惟青蒿芬芳入脾,獨宜於血虛有熱之人。)知母滋陰,當歸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裡熱,又去汗除蒸之上品也。(地骨,退有汗之骨蒸。)

白話文:

風可產生熱,熱也能生風,非用柴胡和秦艽不能將其驅趕出去。鱉甲具有陰性,烏梅酸澀,能夠引導各種藥物進入骨頭收斂熱氣。青蒿苦寒,能夠跟隨各種藥物進入肌肉散除熱氣。(柴胡和青蒿都能夠感應少陽生髮之氣。所有苦寒的藥物多傷脾胃,唯有青蒿芳香順脾,特別適合血虛有熱的人服用。)知母滋陰,當歸和血,地骨皮能散表邪及清裡熱,又是消除汗水和熱氣的良藥。(地骨皮能退除骨蒸發出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