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二上 (14)
卷二上 (14)
1. 益氣聰明湯
(東垣),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黃耆,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藥,黃柏(二錢。倍之,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錢半),炙甘草(一錢),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參苠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乾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即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白芍斂陰和血,黃蘗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補腎也。
白話文:
益氣聰明湯
這個方子是李東垣所創,用來治療眼睛昏花、視力模糊、耳朵嗡鳴和聽力下降的毛病。(他認為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於脾胃,然後再輸送到全身的九個孔竅。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傷到脾胃,導致脾胃的清和之氣無法上升,就會造成眼睛昏花、耳朵聽不清楚。李東垣說,醫生如果不調理脾胃、不養血安神,只治標不治本,就表示不明白道理。)
藥材組成:
- 黃耆、人參(各五錢)
- 葛根、蔓荊子(各三錢)
- 白芍藥、黃柏(各二錢。如果病人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倍黃柏的用量;春季時可以逐漸增加黃柏的用量,夏季時可以加倍。如果病人脾虛,就減少甚至不用黃柏,熱症減輕時也要減少用量。)
- 升麻(一錢半)
- 炙甘草(一錢)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四錢,睡前服用一次,五更(天快亮的時候)再服用一次。
藥理分析:
人體的十二經脈的清陽之氣都會上升到頭面部的孔竅。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而傷到脾胃,加上心火旺盛,就會導致全身的脈絡氣血沸騰,邪氣侵擾孔竅。人參和黃耆性味甘溫,可以補益脾胃;甘草性味甘緩,可以調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荊子這些藥物藥性輕揚,可以升發陽氣,進入陽明經,鼓舞胃氣,使清陽之氣上升到頭部和眼睛。當脾胃中氣充足,清陽之氣順利上升時,九個孔竅就會暢通,耳朵會聽得清楚,眼睛也會看得明亮。白芍可以收斂陰氣、調和氣血,黃柏可以補腎、滋養腎水。因為眼睛是肝的孔竅,耳朵是腎的孔竅,所以使用這兩味藥來平肝補腎。
2. 秦艽鱉甲散
(謙甫),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甚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鱉甲(炙),柴胡,地骨皮(一兩),秦艽,知母,當歸(五錢),烏梅(一個),青篙(五葉),汗多,重加黃耆。
風生熱而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之使出。鱉陰類,用甲者,骨以及骨之義。烏梅酸澀,能引諸藥入骨而斂熱。青篙苦寒,能從諸藥入肌而解蒸。(柴胡青蒿,皆感少陽生髮之氣。凡苦寒之藥,多傷脾胃,惟青蒿芬芳入脾,獨宜於血虛有熱之人。)知母滋陰,當歸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裡熱,又去汗除蒸之上品也。(地骨,退有汗之骨蒸。)
白話文:
(謙甫)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勞損、骨蒸,症狀是午後發熱加重、咳嗽、身體消瘦、臉頰發紅、盜汗,脈象細而快。
(風邪是陽邪,在體表就表現為表熱,在體內就表現為裡熱,如果風邪附著在骨頭上就會引起骨蒸,午後發熱加重是因為陰虛。風火相搏就會引起咳嗽,骨蒸久了導致血虧就會身體消瘦,虛火上炎就會臉頰發紅,睡覺時出汗叫做盜汗,也是陰虛的表現。脈象細代表虛,脈象快代表熱。)
藥方組成:炙鱉甲、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秦艽、知母、當歸(各五錢),烏梅(一顆),青蒿(五片)。如果出汗多,就多加黃耆。
風邪產生熱,熱又會助長風勢,只有用柴胡、秦艽才能驅散風熱。鱉是屬陰的,用鱉甲,是取其藥性直達骨頭的含義。烏梅味酸澀,能夠引導其他藥物進入骨頭並收斂熱邪。青蒿味苦性寒,能夠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肌肉而解除骨蒸。(柴胡和青蒿,都具有少陽生發的氣機。一般來說苦寒的藥物,容易傷害脾胃,只有青蒿氣味芬芳能入脾,特別適合血虛有熱的人。)知母滋養陰液,當歸調和氣血,地骨皮既能散體表的邪氣,又能清除體內的熱邪,而且是去除盜汗和骨蒸的上品。(地骨皮,能退因出汗引起的骨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