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六淫門 (12)

1. 治感冒方十五

柴胡升麻湯,〔春夏〕柴胡,前胡,升麻,赤芍,桑皮,黃芩,葛根,荊芥,石膏

茶調散,〔又〕茶葉,川芎,黃芩,白芷,薄荷,荊芥

參蘇飲,〔秋冬〕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草,木香

人參敗毒散,〔又〕人參,羌活,桔梗,柴胡,前胡,獨活,川芎,枳殼,陳皮,茯苓,甘草

羌活沖和湯,〔內因〕羌活,防風,蒼朮,甘草,白芷,生地,川芎,黃芩,細辛,姜

防風通聖散,〔又〕防風,連翹,川芎,麻黃,薄荷,白芍,當歸,大黃,黃芩,桔梗,石膏,荊芥,山梔,白朮,滑石,甘草

桔梗湯,〔內外因〕桔便,香附,山梔,黃芩,川貝母,知母,前胡

熱鬱湯,〔又〕連翹,薄荷,黃芩,麥冬,栝蔞實,甘草,竹葉,鬱金

上清散,〔風熱〕元參,薄荷,荊芥,甘草,大黃,歸尾,桔梗,陳皮,黃芩,枳殼,川芎

菊花散,〔又〕甘菊,防風,羌活,枳殼,石膏,蔓荊子,旋覆花

加味二陳湯,〔又〕半夏,陳皮,當歸,茯苓,枳實,桔梗,杏仁(各一錢),砂仁(五分),黃芩,山梔(各六分),蘇子,甘草(各六分)

桂枝湯,〔過汗〕桂枝,白芍,甘草

甘草附子湯,〔風濕〕甘草,附子

人參白虎湯,〔汗後〕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凡用此方,先煎石膏數十沸,再入米及藥,以米熟為度,溫服。

大青龍湯,〔兩傷〕麻黃去節,桂枝,炒杏仁,石膏,甘草,姜(三片),棗(二枚)

此方專治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此傷風見寒脈者。亦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此傷寒見風脈者。陶節庵曰: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

二者為營衛俱病,法雖用大青龍湯,此湯峻險,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不若羌活沖和湯為神藥也。一法,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白芍,甘草,麻黃,杏仁,姜,棗

白話文:

[治療感冒處方十五]

  • 柴胡升麻湯:於春夏之季,使用柴胡、前胡、升麻、赤芍、桑皮、黃芩、葛根、荊芥、石膏來熬煮。

  • 茶調散:包含茶葉、川芎、黃芩、白芷、薄荷、荊芥等成分。

  • 參蘇飲:適用於秋冬,以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草、木香作為主要材料。

  • 人參敗毒散:由人參、羌活、桔梗、柴胡、前胡、獨活、川芎、枳殼、陳皮、茯苓、甘草等組成。

  • 羌活沖和湯:主要成分為羌活、防風、蒼朮、甘草、白芷、生地、川芎、黃芩、細辛和薑。

  • 防風通聖散:成分包括防風、連翹、川芎、麻黃、薄荷、白芍、當歸、大黃、黃芩、桔梗、石膏、荊芥、山梔、白朮、滑石和甘草。

  • 桔梗湯:由桔梗、香附、山梔、黃芩、川貝母、知母、前胡等組成。

  • 熱鬱湯:主要材料有連翹、薄荷、黃芩、麥冬、栝蔞實、甘草、竹葉、鬱金。

  • 上清散:適用於風熱,配方為元參、薄荷、荊芥、甘草、大黃、歸尾、桔梗、陳皮、黃芩、枳殼、川芎。

  • 菊花散:配方為甘菊、防風、羌活、枳殼、石膏、蔓荊子、旋覆花。

  • 加味二陳湯:配方為半夏、陳皮、當歸、茯苓、枳實、桔梗、杏仁、砂仁、黃芩、山梔、蘇子和甘草。

  • 桂枝湯:適用於過汗,主要成分為桂枝、白芍、甘草。

  • 甘草附子湯:適用於風濕,主要成分為甘草、附子。

  • 人參白虎湯:適用於汗後,配方為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使用此處方時,應先將石膏煮沸數次,再加入米和藥材,待米熟後服用。

  • 大青龍湯:適用於兩傷,配方為去節的麻黃、桂枝、炒杏仁、石膏、甘草、薑和棗。

此處方專門治療太陽中風,如脈搏浮緊、惡寒發熱、身體疼痛、不出汗且煩躁等。也適用於傷寒,如脈搏浮數、身體沉重,偶爾會減輕,沒有少陰症狀。

  • 桂枝麻黃各半湯:配方為桂枝、白芍、甘草、麻黃、杏仁、薑、棗。

2. 中風源流

中風,風乘虛而為病也。向來惟東垣主虛,而河間則主火,丹溪則主痰,似乎各異,不知惟虛也,故無根之火發焉。惟虛也,故逆上之痰生焉,特東垣舉其本。河間、丹溪各舉其標耳,未有痰與火之發,不由於虛者也。且即河間主火,而其論曰:中風癱瘓,非外中風邪,亦非肝風獨盛,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盛,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無所知。則其言腎水虛衰,言陰虛陽盛中主乎火,而論火之自發,何嘗不以為由於虛乎。

丹溪主痰,而其論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多濕,有風病者非風病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夫人身之氣,根於脾,主於肺,苟脾氣充盛,自能健運,內因之濕何自生,外來之濕何自感,痰即不能為患矣。然則痰之壅逆,非由氣之虛弱不能健運乎,亦可知曰火曰痰,總由於虛,虛固為中風之根也。惟中風之病由於虛,故腑虛則中腑,臟虛則中臟,血脈虛則中血脈,而其症各別。

蓋中臟者病在裡,多滯九竅,有六經形症。如唇緩、二便閉屬於脾,不能言屬於心,聾屬於腎,鼻塞屬於肺,目瞀屬於肝。邪之中較深,治宜下之(宜三化湯、麻仁丸),然亦不可過下以損榮血。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其症半身不遂,手足不隨,痰涎壅盛,氣喘如雷,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二便不秘,邪之中猶淺,且有六經形症。如頭疼,身熱,項脊強,屬於太陽。

目痛,鼻乾不得臥,屬於陽明。口苦,脅痛,耳聾,寒熱,嘔吐,屬於少陽。腹滿,自利,咽乾,屬於太陰。舌乾,口燥,屬於少陰。煩滿,囊縮,屬於厥陰。而又有太陽經症無汗惡寒者(宜麻黃、防風、杏仁、甘草)。或有汗惡風者(宜桂枝、防風、白芍、甘草)。有陽明經症無汗身熱不惡寒者(宜白芷、石膏、知母、甘草)。

或有汗身熱不惡風者(宜桂枝、葛根、黃芩、甘草)。有太陰經症無汗身涼者(宜麻黃、防風、乾薑、附子)。有少陰經症有汗不熱者(宜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附子、甘草)。若無此四經之症,在少陽、厥陰二經,則從二經治之(宜柴胡、黃芩、連翹、羌活、甘草)。然以上種種形症,不獨中腑為然,即中臟中血脈者,亦往往有之,當臨時參酌為治。

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脈浮弦而多惡風,大法,必當汗之(宜疏風湯、小續命湯),然亦不可過汗以損衛氣。至如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其症口眼喎斜,沉沉欲睡,外無六經症狀,內無便溺之危,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惟以靜勝其躁,以養血為主(宜大秦艽湯、養榮湯、羌活愈風湯)。

其有痿痹癱瘓頑麻,或因痰而中(宜滾痰丸、三生飲、龍星丹),或因火而中(宜涼膈散、清氣宣風散),或因暑而中(宜香茹飲、沈氏中暑湯),或因濕而中(宜行濕流氣散、滲濕湯),或因寒而中(宜附子湯、附子麻黃湯),或因虛而中(宜萬金湯、寶回春湯),或因氣而中(宜木香調氣散、順氣勻風散),或因惡而中(宜桃奴丸、調氣平胃散),雖所中之因不一,皆為類中風。

白話文:

中風源流

中風是風乘虛而發病。以往醫家對中風病因的闡述各有不同,東垣派重虛證,河間派重火證,丹溪派重痰證,看似各異,其實根本原因都在於虛。因為身體虛弱,所以無根之火才能發作;因為身體虛弱,所以逆上之痰才能產生。東垣派指出了中風的根本原因,而河間派和丹溪派則著重於疾病的表現。無論是痰證還是火證,其發病都離不開虛弱的基礎。

即使河間派強調火證,其論述中也提到:「中風癱瘓,並非外感風邪,也不是單純肝風盛,而是由於生活起居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虧虛,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盛,熱氣鬱結,心神昏迷,筋骨不能活動,突然倒地昏迷。」這說明,即使是火證,其根本也在於腎水虧虛,陰虛陽盛,最終還是由於虛弱。

丹溪派強調痰證,其論述中也提到:「西北寒冷之氣,受風寒侵襲而致病,這是確實存在的。但東南溫暖潮濕地區,患有風病者,並非真正的風病,而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人體之氣根於脾,主於肺,如果脾肺之氣充足,就能正常運化,體內濕氣就不會產生,外來濕邪也不易侵襲,痰也就不能成為致病因素。所以,痰濁壅塞,也是由於氣虛不能運化所致。因此,無論是火證還是痰證,都源於身體虛弱,虛弱才是中風的根本病因。

由於中風的病因是虛弱,所以腑臟虛弱則中於腑臟,臟器虛弱則中於臟器,血脈虛弱則中於血脈,因此症狀各不相同。

中臟者,病在內,多影響九竅,出現六經病症,例如:嘴唇麻木、大小便閉塞屬於脾經病證;不能說話屬於心經病證;耳聾屬於腎經病證;鼻塞屬於肺經病證;眼睛模糊屬於肝經病證。邪氣侵襲較深,治療宜瀉下(可用三化湯、麻仁丸),但不可過度瀉下而傷及營血。

中腑者,病在表,多累及四肢,症狀為半身不遂,手足不聽使喚,痰涎壅盛,呼吸困難,但眼睛還能看,嘴巴還能說話,大小便通暢,邪氣侵襲較淺,也可能出現六經病症,例如:頭痛、發熱、項背強直屬於太陽經;眼睛疼痛、鼻乾不能臥屬於陽明經;口苦、脅痛、耳聾、寒熱、嘔吐屬於少陽經;腹部脹滿、腹瀉、咽喉乾燥屬於太陰經;舌乾、口燥屬於少陰經;煩悶、小便不利屬於厥陰經。還可能出現太陽經症狀,無汗惡寒(可用麻黃、防風、杏仁、甘草);或有汗惡風(可用桂枝、防風、白芍、甘草);陽明經症狀,無汗發熱不惡寒(可用白芷、石膏、知母、甘草);或有汗發熱不惡風(可用桂枝、葛根、黃芩、甘草);太陰經症狀,無汗身體寒冷(可用麻黃、防風、乾薑、附子);少陰經症狀,有汗不發熱(可用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附子、甘草)。如果沒有上述四經的症狀,在少陽、厥陰二經,則根據二經治療(可用柴胡、黃芩、連翹、羌活、甘草)。以上種種症狀,不單是中腑才會有,中臟、中血脈者也常常出現,需根據實際情況診治。

中腑者,往往面色呈現五色,脈象浮弦,並且怕風,治療原則應發汗(可用疏風湯、小續命湯),但不可過度發汗而傷及衛氣。

中血脈者,病位介於表裡之間,症狀為口眼歪斜,昏昏欲睡,沒有六經症狀,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危急情況,既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只能以靜制動,以養血為主(可用大秦艽湯、養榮湯、羌活愈風湯)。

至於痿痹癱瘓、肢體麻木等頑固性疾病,可能是痰濁壅塞所致(可用滾痰丸、三生飲、龍星丹),可能是火熱內盛所致(可用涼膈散、清氣宣風散),可能是暑熱所致(可用香茹飲、沈氏中暑湯),可能是濕邪所致(可用行濕流氣散、滲濕湯),可能是寒邪所致(可用附子湯、附子麻黃湯),可能是虛弱所致(可用萬金湯、寶回春湯),可能是氣機阻滯所致(可用木香調氣散、順氣勻風散),可能是情志不遂所致(可用桃奴丸、調氣平胃散),雖然致病原因不同,但都屬於中風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