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3)
卷十二 六淫門 (13)
1. 中風源流
蓋類中者,卒倒偏枯,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皆與中臟腑血脈之真中風相類,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由中氣虛憊,血液因而泣逆,故虛風內煽,至此生病也,治必於補益藥中,加治風之品(宜以參、耆為君,歸、地佐之,加秦艽、茯神、竹瀝、薑汁)、梨汁、人乳),最為穩妥。雖然,類中諸症既不可不別於真中風,亦不得混於脫絕之症。
脫絕者何?經曰:中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皆由虛極而陽脫也。若五症不全現者急用大劑參耆朮附進之,或可救十中之一。若誤服蘇合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即不可救。蓋古人制此等方藥,皆辛香走竄,為斬關奪門之將,原為牙關緊塞、兩手握固、中臟之閉症而設,故用牛黃入脾治肉,麝香入腎治骨,冰片入肝治筋,惟邪氣深入者,乃能驅出。若施於中腑脫絕之症,反掌殺人矣。
夫真中、類中、脫絕,其各有別如此。而士材於真中風,又有分表裡分陰陽之說,於中腑又有多兼中臟之說,至為精審。茲試撮其略曰:真中風須分表裡,病在表者,照前六經形症治之。在裡者,便溺阻隔,須下之(宜三化湯)。若表裡俱見,先解表,後攻里。若內外邪已解,而猶語言蹇澀,半身不遂,未能驟愈,則以六君子湯為主,加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生地、白芍,久久服之,榮衛自和。此即古所稱大藥加麻黃即一旬之微汗,加大黃即一旬之微利者是也。
如望春大寒之後,則加人參、半夏、柴胡、木通,迎而奪少陽之氣。望夏穀雨之後,則加石膏、黃芩、知母,迎而奪陽明之氣。季夏濕土主令,則加防己、白朮、茯苓,生脾土之濕。望秋大暑之後,則加厚朴、藿香、官桂,迎而奪大陰之氣。望冬霜降之後,則加桂、附、當歸,勝少陰之寒。
又曰:治中風須分陰陽,陰中者,或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亂眩冒,多汗,甚者手足厥冷;陽中者,面赤唇焦,牙關緊閉,上視強直,掉眩煩渴。又曰。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痛,筋脈拘急,肉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宜犀角散)。
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蹇,舌強口乾,忡悸恍惚,此中包絡兼中心也(宜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內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宜防風散)。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宜五味子湯)。
左尺脈浮滑,面目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宜獨活散)。士材之分晰施治如此,詎非司命者所當加意哉。總之,治中風大法,猝然昏倒,必先順氣,然後治風(宜蘇合丸,用竹瀝、薑汁調灌,如口不開,急用吹鼻散吹入,有嚏可治,無則死)。
白話文:
所謂的「類中風」,指的是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說話困難、痰液很多這些症狀,都跟真正的中風很像,但不同的是,類中風沒有六經辨證的表證。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身體氣虛,導致血液循環不順,虛火內生引起的。治療時,必須在補氣養血的藥方中,加入一些祛風的藥材(最好以人參、黃耆為主,當歸、熟地為輔,再加秦艽、茯神、竹瀝、薑汁)、梨汁、人乳,這樣最穩妥。然而,類中風的症狀,雖然要跟真正的中風區分開來,但也不能跟「脫絕」的危急情況混淆。
所謂的「脫絕」,是指心臟功能衰竭(表現為兩眼睜開)、脾臟功能衰竭(表現為手撒開)、肝臟功能衰竭(表現為兩眼緊閉)、腎臟功能衰竭(表現為大小便失禁)、肺臟功能衰竭(表現為打鼾),這些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到極點、陽氣脫失所導致的。如果這五種症狀沒有全部出現,要趕緊用大劑量的補氣藥(如人參、黃耆、白朮、附子)來救治,或許還能救回十分之一。如果誤用了蘇合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金丹等藥,就無法救治了。因為古人製作這些藥,都是辛辣香燥、走竄性很強的藥物,像是攻城拔寨的將軍,原本是用來治療牙關緊閉、雙手緊握、臟腑閉塞的情況。它們利用牛黃入脾治療肌肉,麝香入腎治療骨骼,冰片入肝治療筋脈,只有邪氣深入時才能把它們驅趕出來。如果用在臟腑衰竭的情況,反而會加速死亡。
真正的中風、類中風和脫絕,它們的區別就是這樣。而醫師張士材對於真正的中風,又有表裡、陰陽之分,對於中腑,還有兼中臟的說法,非常精闢。我現在試著簡單地說一下:真正的中風要分表裡,病在表面的,要按照之前的六經辨證方法治療。病在裡面的,會出現大小便不通,需要使用瀉下的藥(比如三化湯)。如果表裡都有病,要先解表,再攻裡。如果表裡的邪氣都解除了,但仍然說話困難、半身不遂,不能馬上好轉,就要用六君子湯為主,再加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生地、白芍來長期服用,這樣氣血就能調和。這就是古人說的,在藥方中加麻黃就能稍微發汗,加大黃就能稍微通便的道理。
如果是在春季大寒之後,要加人參、半夏、柴胡、木通,來抵禦少陽之氣的侵犯。如果是在夏季穀雨之後,要加石膏、黃芩、知母,來抵禦陽明之氣的侵犯。季夏時,濕土當令,要加防己、白朮、茯苓,來祛除脾土的濕氣。如果是在秋季大暑之後,要加厚朴、藿香、官桂,來抵禦太陰之氣的侵犯。如果是在冬季霜降之後,要加桂、附子、當歸,來抵禦少陰的寒氣。
另外,治療中風還要分陰陽,屬於陰中風的,臉色發青、發白或發黑,有痰喘、神志不清、頭暈目眩、多汗,嚴重時手腳冰冷;屬於陽中風的,臉色發紅、嘴唇乾燥,牙關緊閉、眼睛向上看,頭暈煩躁口渴。還有,中腑的情況,多半會兼帶中臟。比如,左關脈浮弦,臉色發青,左側胸脅疼痛,筋脈拘急,肌肉跳動,頭暈目眩,手腳不能活動,無法坐立,這是中膽兼中肝(適合用犀角散)。
左寸脈浮洪,臉色發紅,多汗怕風,精神錯亂、說話困難、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中包絡兼中心(適合用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或浮大,臉色發黃,多汗怕風,口角歪斜、說話困難,身體沉重、疲倦嗜睡、皮膚麻木、皮膚內跳動,腹脹不吃飯,這是中胃兼中脾(適合用防風散)。右寸脈浮澀而短,流清鼻涕,臉色蒼白,多喘氣,胸悶,呼吸短促、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中大腸兼中肺(適合用五味子湯)。
左尺脈浮滑,臉色發黑,腰背痛連帶到小腹,不能彎腰和仰頭,耳朵嗡嗡作響,骨節疼痛,腳軟無力、容易恐懼,這是中膀胱兼中腎(適合用獨活散)。張士材分析病症和用藥是如此詳細,這難道不是醫生應該特別注意的嗎?總之,治療中風的大原則是,突然昏倒時,一定要先疏通氣機,然後再治療風邪(適合用蘇合丸,用竹瀝、薑汁調和後灌服,如果嘴巴張不開,趕緊用吹鼻散吹入鼻孔,如果打噴嚏就還有救,否則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