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4)
卷十二 六淫門 (14)
1. 中風源流
亦須辨明氣血之所屬,氣虛者,右手足必不仁(宜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血虛者,左手足必不仁(宜八珍湯加竹瀝、鉤藤、薑汁)。此其要法也。若夫稟賦不齊,七情異起,六氣殊傷,又難執一,神明參活可也。
今將中風條款根由方治開列於後。一曰口噤不開,足陽明頷頰之脈急則口噤,肝風乘胃故也,急將皂莢、乳香、黃耆、防風煎湯熏之,然須大作湯液,如蒸如霧乃得力。南星、冰片為細末,擦牙齦。或藜蘆,鬱金末搐鼻。或明礬一兩、飛鹽五錢擦牙,更用錢許棉裹安牙盡處。
甘草五寸截五段,麻油浸透,火炙,抉口令咬之,約人行十里許,又換一段,從此灌藥甚便。二曰口眼歪邪,耳鼻常靜,故風不作。口眼常動,故風易生。搖風則血液衰耗,無以養筋,故筋脈拘急,而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宜疏風飲),急以桂枝三兩,酒煎濃汁,以舊布浸之,右歪拓左,左歪拓右,乳香二兩、皂莢一兩,燒煙燻之。三曰語言蹇澀。
經曰: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病則舌強。又曰:足少陰脈之正者系舌本。又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可見中風之正,皆由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湧盛而蹇澀,故亦不能言也(腎不足宜地黃飲子,脾不足宜六君子湯)。
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脈細小無力者。土不及也(宜補中益氣湯)。而或為血枯筋急(宜四物湯),或為水旺風淫(宜四物湯加防風、鉤藤、秦艽),或為痰多(宜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五曰身體疼痛。諸陽之經,皆起手足循行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始痹而痛(宜蠲痹湯),若挾濕熱(宜當歸拈痛湯)、挾寒(宜鐵彈丸)、挾虛皆是(宜十全大補湯)。六曰痰涎壅盛,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人肥必氣急而肺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宜星香散、二陳湯)。其有挾虛者(宜上二方加參、耆、竹瀝),有挾寒者(宜上二方加桂、附、薑汁),有實者(宜木香湯送星香散),有虛者(宜六君子湯送星香散),皆隨症酌治。七曰遺尿不禁,皆由脾虛下陷(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腎虛不能收攝也(宜地黃飲子同生脈散)。八曰小便不利,中風便不利。
蓋由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熱止汗,小便自行矣(宜涼膈散、當歸六黃湯)。九曰善飢善食,風木太過,凌虐中州,脾土受攻,求助於食,法當瀉肝安脾,則復其常矣(宜青皮白芍湯)。十曰自汗盜汗。或由於風多者宜桂枝湯,或由於表虛者(宜玉屏風散),或由於陽氣虛者(宜耆附湯),皆宜順時審症。至如盜汗,更宜變通(宜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或當歸六黃湯作丸)。
白話文:
中風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首先要辨別中風是屬於氣虛還是血虛。氣虛的人,通常右手和右腳會感覺麻木(適合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鉤藤和薑汁);血虛的人,通常左手和左腳會感覺麻木(適合服用八珍湯,並加入竹瀝、鉤藤和薑汁)。這是治療中風的主要原則。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情緒波動、外感風邪等因素也可能導致中風,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靈活應變。
現在將中風的各種類型、病因和治療方法詳細列出如下:
一、口噤不開: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脈的病變,導致頷頰的經脈緊張,引起口噤。這通常是肝風侵犯了胃部造成的。應立即用皂莢、乳香、黃耆、防風煎湯,趁熱熏蒸患處,要多煎一些,讓藥氣如蒸汽般瀰漫。還可以將南星和冰片磨成細末,擦拭牙齦。或者用藜蘆或鬱金粉末,吸入鼻中。也可以用明礬一兩、飛鹽五錢擦牙,再用棉花包裹少許,塞在牙齦腫痛處。
另外,將甘草五寸切成五段,用麻油浸透,然後用火烤過,讓病人咬住,約走十里路左右,再換一段,這樣就能比較容易灌入藥液。
二、口眼歪斜:耳鼻保持安靜,通常表示不會有風邪侵襲。如果口眼經常抖動,就容易產生風邪。風邪會損耗血液,導致筋脈失去滋養而產生拘攣,造成口眼歪斜,眼角肌肉緊張無法正常轉動(適合服用疏風飲)。應立即用桂枝三兩,加酒煎煮成濃汁,用舊布浸濕後熱敷,如果右側歪斜就敷在左側,反之亦然。同時,可以用乳香二兩、皂莢一兩,燒煙燻患處。
三、語言蹇澀:經書上說:足太陽經脈貫穿舌根,並散佈在舌下,如果經脈有病,就會導致舌頭僵硬。足少陰經脈也連接著舌根。體內虛損而發生氣血逆亂,就會導致失語和癱瘓。由此可知,中風主要是因為腎脈的氣無法向上到達喉嚨,並與舌根相連,所以才會無法說話。脾胃虛弱,導致痰液過多而阻礙氣機,也會造成說話困難(腎虛適合服用地黃飲子,脾虛適合服用六君子湯)。
至於其他兼症,如果兼有風痰,就應該化痰;如果兼有濕痰,就應該清除脾熱;如果兼有痰迷心竅,就應該清除心火;如果兼有風熱,就應該清除肝火;如果兼有虛火上炎,就應該滋養腎水;如果兼有虛寒厥逆,就應該溫補腎陽。應根據具體情況,綜合治療(可以選用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等藥方,根據情況選用)。
四、四肢不聽使喚:如果脈象緩大有力,表示脾土功能太過(適合服用平胃散、五苓散);如果脈象細小無力,表示脾土功能不足(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此外,也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筋脈拘急(適合服用四物湯),或者是體內水濕過盛而生風邪(適合服用四物湯,並加入防風、鉤藤、秦艽),也可能是痰液過多(適合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五、身體疼痛:身體各條陽經,都是從手足開始,然後循行到全身,風寒侵入肌膚,就會先感到麻木,然後疼痛(適合服用蠲痹湯)。如果兼有濕熱(適合服用當歸拈痛湯),兼有寒邪(適合服用鐵彈丸),或者兼有虛證(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
六、痰液壅盛:肥胖的人更容易中風,因為體表的氣很盛,但內部的氣卻不足。肥胖的人通常氣短,而且肺氣旺盛,肺金會克肝木,所以容易產生痰液(適合服用星香散、二陳湯)。如果兼有虛證(適合在上述兩方中加入人參、黃耆、竹瀝),兼有寒證(適合在上述兩方中加入桂枝、附子、薑汁),屬於實證(適合用木香湯送服星香散),屬於虛證(適合用六君子湯送服星香散),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七、遺尿失禁:這多半是脾虛下陷造成的(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益智仁),或者是腎虛不能收攝尿液(適合服用地黃飲子和生脈散)。
八、小便不順暢:中風導致小便不順暢,大多是因為自汗,導致體內的津液外洩,小便自然就會減少。此時應該清熱止汗,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適合服用涼膈散、當歸六黃湯)。
九、容易飢餓,食量大:這是因為肝木太過旺盛,侵犯脾土,脾土為了補充能量,就會向食物求助。此時應該瀉肝安脾,才能恢復正常(適合服用青皮白芍湯)。
十、自汗盜汗:自汗可能是因為體內風邪過多(適合服用桂枝湯),或者是因為表虛(適合服用玉屏風散),或者是因為陽氣虛弱(適合服用耆附湯),都應該根據情況進行治療。至於盜汗,更應該靈活應變(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六味丸,或者服用當歸六黃湯做成的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