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5)
卷十二 六淫門 (15)
1. 中風源流
十一曰神氣昏瞀,蓋由痰氣逆衛,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此係中臟而非中腑,閉症而非脫症(煎劑宜六君子湯加南星、木香、菖蒲、遠志、竹瀝、薑汁,丸劑宜至聖保命丹、加減牛黃清肺心湯)。十二曰左癱右瘓,蓋癱瘓及四肢頑麻,骨節痠痛,一切寒濕風氣,與腎虛足膝無力,治法皆同(宜史國公酒)。其條款根由方治,各各不同如此。
而前人又據經文分列中風四大法,雖不外乎臟腑肢體間症治,然其法亦不可不知。一曰偏枯,即半身不遂,由血氣偏虛,邪氣留著於所虛之半邊,阻隔脈道,故手足枯瘦,骨間疼痛。經言: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是也。而仲景又言: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
則知經之榮衛,乃病所發之由。仲景之分腠,乃病所寄之處也(宜加減潤燥湯以治左偏,祛風除濕湯以治右偏)。二曰風痱,身無痛,緩者四肢不舉,或一臂不遂,或左癱右瘓,急則一身皆仰,大約言變智亂者居多,若言變甚智、亂甚者難治。而東垣卻以痱病為即邪入於裡而中臟者,偏枯為即邪在分腠之間而中腑者。
然則痱與偏枯,雖是兩疾,其實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也(宜換骨丹、疏風順氣元、八寶回春湯)。三曰風懿,亦名癔,其病亦在臟腑間,由痰水制火,閉塞心竅,故猝然昏倒,舌強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聲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軟者可治,無汗身直者不易治。前人斷為七日死,良然。
總之,風痱病有由脾實者,由膏粱過甚之故,故用疏風順氣丸以導之,有由脾虛者,由飲食失節之故,故用八寶回春湯以調之。風懿病有由於熱者,則以痰火鬱積而然,非清火不可(宜牛黃清心丸);有由於虛者,則以元弱痰橫之故,非化痰不可(宜導痰湯)。皆當分治。四曰風痹。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又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是也,大約皆由汗出風吹,血凝於膚之故,另詳諸痹條內,茲不細載。
四大法之外,又有暴僕。暴喑、矇昧及中風熱、中風虛等症,皆中風之流派,而與中風症同而異,異而同者也。暴僕維何?或因虛,或因火,或因痰,忽然仆地,精神恍惚,口噤涎嘲,與卒中風相似,惟不搐搦遺尿為異耳,宜審其為虛(宜人參黃耆湯加竹瀝、薑汁、為痰(宜省風湯)、為火(宜防風通聖散),而切治之(亦可參用嚏法、吐法、開噤法)。
暴喑維何?其人平素腎必虛,又為厲風所傷,故語言蹇澀而喑瘂,其所以與中風語澀異者,以此必足胻枯細緩弱,或耳聾,或腰背相引痛,經所謂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者是也(宜腎瀝湯、地黃飲子、清神解語湯、資壽解語湯)。矇昧維何?凡風中臟者,其人必昏冒,神情不爽,若有物矇蔽者,然並有風犯於心,心神不守,致健忘驚悸者(宜牛黃定志丸、四白丹、二參丹、祛風至寶丹)。
白話文:
中風的來源和演變
十一、意識模糊不清,通常是因為痰和氣逆行向上,阻礙了心臟的功能,導致意識喪失,不認得人。這種情況屬於影響到內臟,而不是影響到腑,是屬於閉塞的症狀,而不是脫失的症狀。治療時,湯劑適合用六君子湯加上南星、木香、菖蒲、遠志、竹瀝、薑汁;丸劑適合用至聖保命丹、加減牛黃清肺心湯。
十二、出現左邊癱瘓或右邊癱瘓,這類癱瘓,包括四肢麻木、骨節痠痛,通常是因為寒濕風邪,以及腎虛導致腿腳無力。治療方法都相同(適合使用史國公酒)。以上條款、病因、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前人根據經典,將中風分為四大類型,雖然都是針對內臟、腑和肢體之間的症狀進行治療,但這些分類方法也必須了解。
第一種是偏枯,也就是半身不遂。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偏虛弱,邪氣停留在虛弱的那一側,阻礙了經脈的運行,導致手腳乾瘦,骨頭之間疼痛。《黃帝內經》說:「虛邪侵入身體的一半,深入內部,停留在榮衛之間,如果榮衛之氣衰弱,則真氣會離開,邪氣單獨留下,就會形成偏枯。」張仲景也說:「說話沒有改變,智力沒有混亂,病在皮膚肌肉之間。」由此可知,經脈的榮衛是疾病發生的原因,仲景所說的皮膚肌肉間是疾病停留的位置(左邊偏枯適合用加減潤燥湯,右邊偏枯適合用祛風除濕湯)。
第二種是風痱,身體不感到疼痛,病情緩慢時,四肢無法舉動,或者一隻手臂不能動,或者左邊癱瘓或右邊癱瘓,病情緊急時,身體會向後仰。通常來說,如果出現言語錯亂或智力混亂的情況比較多,如果言語錯亂嚴重或智力混亂嚴重,就比較難治療。李東垣認為,痱病是邪氣進入身體內部而影響到內臟,偏枯是邪氣停留在皮膚肌肉之間而影響到腑。所以,痱和偏枯雖然是兩種病,但實際上痱是偏枯的邪氣深入內部的表現(適合使用換骨丹、疏風順氣元、八寶回春湯)。
第三種是風懿,也叫癔病,病變也發生在內臟之間。這是因為痰水抑制了火氣,阻塞了心竅,導致突然昏倒、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喉嚨阻塞、發出呻吟的聲音。這種情況如果出現流汗和身體軟弱,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沒有流汗而且身體僵硬,就比較難治療。前人認為這種情況七天內會死亡,確實如此。總之,風痱病有因為脾臟功能太過強盛引起的,是因為吃太多油膩食物,所以用疏風順氣丸來疏導;也有因為脾臟虛弱引起的,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所以用八寶回春湯來調理。風懿病有因為體內有熱引起的,是由於痰火鬱積,必須清火(適合使用牛黃清心丸);也有因為體內虛弱引起的,是由於元氣虛弱、痰多橫行,必須化痰(適合使用導痰湯)。這些情況都需要分別治療。
第四種是風痹。《黃帝內經》說:「邪氣容易侵入體內,通常是因為體內虛弱,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痹症。衛氣不能運行,就會感覺麻木。」又說:「風邪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半身不遂,或者只有一隻手臂不能動,這就是痹症。」通常都是因為出汗後吹到風,導致血液凝結在皮膚表面。關於痹症的詳細內容,在其他痹症的條款中會有更詳細的描述,這裡就不再細說。
除了以上四大類型,還有暴僕、暴喑、矇昧以及中風熱、中風虛等症狀,都屬於中風的衍生症狀。它們和中風的症狀既相同又不同。暴僕是怎麼回事?可能是因為虛弱、火氣旺盛或痰多,導致突然跌倒、精神恍惚、口緊涎液外流,與中風相似,只是沒有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需要仔細辨別是由於虛弱引起的(適合使用人參黃耆湯加竹瀝、薑汁),還是由痰引起的(適合使用省風湯),還是由火引起的(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並進行相應治療(也可以參考使用噴嚏、嘔吐、開噤等方法)。
暴喑是怎麼回事?通常是平時腎臟就虛弱,又受到厲風的侵襲,導致說話困難,聲音嘶啞。和中風引起的語言障礙不同,暴喑的患者通常腿部肌肉會枯瘦、無力、鬆弛,或者有耳聾、腰背疼痛等症狀。《黃帝內經》說的「腎氣內奪,就會導致舌頭不能說話,腿腳廢用」就是指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腎瀝湯、地黃飲子、清神解語湯、資壽解語湯)。
矇昧是怎麼回事?凡是風邪侵入內臟,患者一定會感到頭暈、意識模糊、精神不振,好像有東西遮住了眼睛。同時也有可能是風邪侵犯心臟,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健忘、驚悸等症狀(適合使用牛黃定志丸、四白丹、二參丹、祛風至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