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6)
卷十二 六淫門 (16)
1. 中風源流
中風熱維何?風因熱生,熱勝則風動,甚有風毒上攻,頭面腫癢,痰涎閉塞,心胸煩熱,大小便秘,下注腰,腫痛生瘡者不治,亦能致癱瘓(宜透冰丹、天麻丸、防風通聖散)。中風虛維何?人至五六十歲,氣血就衰,乃有中風之病,少壯無是也。然肥盛之人,或兼平日嗜欲太過,耗其精血,雖甚少壯,無奈形盛氣衰,往往亦成中風,此即經所云中風虛症。言本非中風之時,乃因虛,故亦中風也。
法當和氣活血,補虛去風為主(宜萬金湯、八寶回春湯)。審此求之,中風之為病,寧有或遺也哉。要之,中風之人氣必虛,氣道必多滯。《直指》曰:治風良劑,小續命為上,排風湯次之,然二藥主風不主氣,須以人參順氣散、烏藥順氣散佐助,氣一流行,風疏散矣。據此,可知單用風藥為非宜也。
然人參順氣散所以補氣虛,烏藥順氣散所以宣氣滯,臨時調劑,又不可混用。中風之人又必能食,而其能食有二因:一由肝木盛,木盛克脾土,土受制,求助於食,故多食,瀉肝治風則脾安,脾安則食自少,而病可以治;一曰脾氣盛,盛則下克腎水,水虧不能制火,故食益多而病益劇,急服安土滋水之藥,不必多食,則食自少,而病可以治。此又治中風者兩大端,不可不知者也。
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風之中人,不至如臟腑血脈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風藥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須平和之劑調理,雖未必為完人,亦不至有傷性命也。
若風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至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第一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又常服藥以維持之(宜定風餅子),庶乎可安。故丹溪云:宜常服小續命湯以防喑瘂。易老亦云:如覺風動,便服愈風湯以免倒僕。
蓋皆有見乎預防之為要也。若男婦尋常涎潮於心,卒然昏倒,未即為中風者,當即扶入室中正坐,用醋炭熏之,令氣衝口鼻,其涎自歸經絡,即自能省,惟不可用薑湯及滴水入咽,湯水一入,痰涎永繫於心,必成痼疾。
【脈法】仲景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獨急,正氣引邪,喎噼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口即難言,口吐涎沫。又曰:脈浮而大者曰風。
又曰:脈浮而數,中風使然。《得效》曰。凡中風之脈,無不大者,非熱也,是風脈也。《脈訣》曰:中風口噤浮遲吉,急實大數三魂孤。又曰: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持危消痰,風未可疏。丹溪曰:中風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
白話文:
中風的熱證是什麼樣的?是因為體內有熱才會產生風,當熱過於強盛時,風就會跟著動起來。嚴重的話,會出現風邪毒素向上侵襲的狀況,導致頭面腫脹、發癢,痰液阻塞,心胸煩躁發熱,大小便不通暢,甚至會向下侵犯腰部,引起腫痛生瘡,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癒,也可能導致癱瘓(可以使用透冰丹、天麻丸、防風通聖散來治療)。
中風的虛證又是什麼樣的呢?人到了五、六十歲,氣血就會衰弱,因此容易患上中風,年輕力壯的人通常不會這樣。然而,肥胖的人,或者平時慾望過度,耗損精血,即使還很年輕,也可能因為體型肥胖但氣血虛弱,而罹患中風,這就是醫書上所說的中風虛證。也就是說,本來不是容易中風的時候,卻因為身體虛弱,反而導致中風。
治療原則應該以調和氣血、活絡血脈、補虛祛風為主(可以使用萬金湯、八寶回春湯)。如果能仔細了解這些道理,對於中風的治療,應該不會有所遺漏了吧。總之,中風的人氣血必定虛弱,氣的運行也必定多有阻滯。《直指》這本書說:治療風邪最好的藥方,是小續命湯,其次是排風湯。但這兩種藥主要是針對風邪,而不是針對氣虛,所以必須搭配人參順氣散、烏藥順氣散來輔助,當氣運行順暢時,風邪自然就會消散。由此可知,單獨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是不適宜的。
然而,人參順氣散是用來補氣虛的,烏藥順氣散是用來疏通氣滯的,使用時要根據情況調整,不能混用。中風的人通常食慾很好,而食慾好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肝火太旺,肝木剋脾土,脾土受到壓制,所以會藉由吃東西來幫助消化,因此食量大增。這種情況應該瀉肝火、治療風邪,脾胃自然就會恢復正常,食量也會減少,疾病就能得到治療。另一種是因為脾氣過於強盛,脾土太旺就會向下剋制腎水,腎水虧損就不能控制火氣,所以食慾越來越好,病情也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應該趕緊服用安土滋水的藥物,不用吃太多東西,食量自然就會減少,疾病也能得到治療。這是治療中風的兩大重點,不能不知道。
還有所謂的「小中」,「小中」是什麼呢?就是風邪侵襲人體,但沒有像臟腑血脈受損那麼嚴重,只影響到手腳。如果遇到「小中」的症狀,千萬不能用治療嚴重中風的藥物來大力治療,否則可能反而會讓病情加重。只需要用平和的藥物來調理,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恢復健康,但至少不會傷及性命。
如果風病痊癒了,但病根沒有徹底清除,過一兩年,或者數年,一定會再次發作,而且發作時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喪命。所以平時應該做好預防,首先要避免房事過度、情緒暴怒、憂鬱等導致氣血失調的情況,並注意養精蓄銳,也要經常服用藥物來維持(可以使用定風餅子),這樣才能平安。所以朱丹溪說:應該經常服用小續命湯來預防失語。易老也說:如果感覺風邪要動了,就要趕快服用愈風湯,以免突然倒地。
這些都說明了預防的重要性。如果男女平常有痰涎積存在心中,突然昏倒,但還沒到中風的程度,應該馬上扶到屋內坐好,用醋和炭來薰蒸,讓氣體衝入嘴巴和鼻子,痰液自然就會回到經絡,人就會清醒過來。切記不可餵食薑湯或是滴水到喉嚨,一旦湯水進入,痰涎就會永遠積在心中,變成難以治癒的頑疾。
【脈象】張仲景說:寸口脈浮而緊,緊表示寒邪,浮表示虛弱,虛寒相搏。邪氣在皮膚,絡脈空虛,邪氣不能排出,侵襲左邊或右邊,邪氣反而變得緩慢,正氣獨自變得急促,正氣牽引邪氣,就會出現口眼歪斜、活動不便。邪氣在絡脈,皮膚就會麻木不仁。邪氣在經脈,身體就會感到沉重無力。邪氣侵入腑,就會失去意識。邪氣侵入臟,就會難以說話,口吐涎沫。他又說:脈象浮而大的,是風邪。
他又說:脈象浮而數,是中風的徵兆。《得效》這本書說:凡是中風的脈象,沒有不大的,這不是熱證,而是風脈。《脈訣》說:中風口噤,脈象浮而遲是吉象,如果脈象急促、實大而數,則三魂將散。又說:中風脈象浮而滑,兼有痰氣,如果脈象沉滑,就不要用治療風邪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時浮時沉,而且微弱虛弱,這是危險的徵兆,要化痰為主,不要輕易用祛風的藥物。朱丹溪說:中風脈象遲而浮是可以治癒的,如果脈象大而數而且到了極點,則是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