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二 六淫門 (11)
卷十二 六淫門 (11)
1. 感冒源流(即傷風)
仲景曰:太陽傷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又曰:太陽兩傷風寒,其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活人書》曰: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為傷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傷風見寒脈也。
若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傷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蓋脈似桂枝,反無汗,症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先擦手心極熱,按摩風府百餘次,後定心以兩手交叉緊抱風府,向前拜揖百餘,俟汗自出,勿見風,定息氣海,清坐一香,飯食遲進,則效矣。
【運功】《保生秘要》曰:凡頭疼、目脹、背脹、腰脹、膝酸、發熱者,當先守艮背,入定後用行庭,運至風府,用意繞回百度,直行泥丸,亦旋百度,後分兩路,旋眼胞,漸入瞳人百度,至鼻柱合行,亦旋入深處,多旋一會,接上鵲橋,經重樓,行胸腹,止於氣海。睡時以兩手捻孩兒印,兩腳屈指,咬緊牙關,意在氣海旋繞。
或繞入黃庭注念,練至心純,不覺真意自旋一貫,前後間行,邪氣無不散者,疼脹自止。或以手指於腦上著力分兩邊摩之,及耳根處,以指甲捻之至疼,有導引之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它的脈象會呈現陽脈浮在表面而陰脈虛弱的狀態。陽脈浮代表身體會發熱,陰脈虛弱則會出汗。同時會感到輕微的惡寒、怕風,身體發熱、鼻子發出鳴聲、想乾嘔,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他又說:太陽經同時受到風寒侵襲,脈象會呈現浮而緊的狀態,會發熱、怕冷、全身痠痛,沒有汗且感到煩躁,這種情況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活人書》說:發熱、怕冷、煩躁、手腳溫熱,這是受到風邪侵襲的症狀。脈象浮緊,這是受到寒邪侵襲的脈象,表示這是風邪侵襲卻出現寒邪的脈象。
如果寒冷的感覺比較明顯而發熱較輕微,沒有煩躁,手腳稍微冰冷,這是受到寒邪侵襲的症狀。脈象浮緩,這是受到風邪侵襲的脈象,表示這是寒邪侵襲卻出現風邪的脈象。大概是說脈象看起來像桂枝湯證,卻沒有出汗,症狀又像麻黃湯證,卻反而煩躁。
【導引法】《保生秘要》說:先將手心搓到發熱,按摩風府穴一百多次,然後靜下心來,雙手交叉緊抱後頸風府穴,向前鞠躬一百多次,等到汗自然流出來,不要吹到風,靜下心調整呼吸到氣海穴,安靜地坐著,點一炷香的時間,晚點再吃飯,這樣就會有效果。
【運功】《保生秘要》說:凡是頭痛、眼睛脹痛、背部脹痛、腰部脹痛、膝蓋痠軟、發熱的人,應先守住背部的艮位,進入入定狀態後,從行庭穴開始運氣,將氣運到風府穴,用意念引導氣在風府穴繞行一百次,然後直接引導到頭頂泥丸宮,也繞行一百次。之後分兩路,在眼瞼周圍繞行,逐漸深入到瞳孔,也繞行一百次,再到鼻柱交會,並深入到深處,多繞幾次,然後接上鵲橋,經過喉嚨重樓,再引導到胸腹部,最後停在氣海穴。睡覺時用雙手捻住孩兒印,雙腳彎曲腳趾,咬緊牙關,意念集中在氣海穴旋轉。
或者引導氣旋繞到黃庭穴,持續默念,練習到心神純淨,自然會感到真氣自行旋轉貫通,在身體前後運行,邪氣自然會消散,疼痛脹悶也會自然停止。或者可以用手指在頭上用力向兩邊按摩,以及按摩耳根處,用指甲掐按到疼痛,也有導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