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3)
卷十三 (3)
1. 癱瘓
喻嘉言治季蘅翁,年將七旬,半身不遂已二載,病發左半口往右喎,昏厥遺尿。初服參、耆頗當,惑於左半屬血,不宜補氣之說,幾至大壞。云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稍安。然概從溫補,未盡病情也。脈之軟滑中時帶勁疾,蓋痰與風雜合之症,痰為主,風為標也。又熱與寒雜合之症,熱為主,寒為標也。
平時手冷如冰,故痰動易厥,厥已復甦,嘔去其痰,眠食自若。冬月頗能耐寒,可知寒為外顯之假寒,熱為內蘊之真熱。熱蒸濕以為痰,阻塞竅隧,故衛氣不周,外風易入。加以房幃不節,精氣內虛,與風相召,是以雜合而成是症耳。今欲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要非溫補一端所能盡也。
夫治雜合之病,必須用雜合之藥,而隨時令以盡無窮之變。如冬月嚴寒,身內之熱為寒所束,不得從皮膚外泄,勢必深入筋骨為害矣。故用薑、附以暫撤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泄。若時令之熱與內蘊之熱相合,復助以薑、附,三熱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夫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故肝膽居左,而其氣常行於右,脾胃居右,而其氣常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風,脾濕為痰,風與痰之中人,原不分於左右。
但翁過損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盡之後,左半先虧,而右半飲食所生之痰,與皮毛所入之風,以漸積於空虛之府,而驟發始覺耳。風脈勁疾,痰脈軟滑,故病則大筋短縮,即舌筋亦短而謇於言。小筋弛長,故從左而喎於右,是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張矣。若左筋之張,則左矣。
凡治一偏之風,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以參、術為君臣,以附子、乾薑為佐使,寒月可恃無恐。以參、術為君臣,以羚羊、柴胡、知母、石膏為佐使,而春夏秋三時可無熱病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風久而成癘也。門人問曰:半身不遂之病,原有左右之分,豈左右分屬之後,病遂一往不返乎?若答曰:風與痰之中人,各隨所造,初無定體。病成之後,亦非一往不返也。
蓋有往有復者天運、人事、病機,無不皆然。如風者,四時八方之氣,從鼻而入,天之氣也。痰者,五穀百物之味,從口而入,脾胃之濕所結,地之氣也。勢本相遼,亦嘗相兼,全似內傷之與外感,每挾雜而易眩。故風勝者,先治其風;痰勝者,先治其痰;相等則治風兼治痰,此定法也。
《內經》曰:風之中人也,先從皮毛而入,次傳肌肉,次傳筋脈,次傳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肉。由此觀之,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皮毛者,肺主之;肌肉者,胃主之;筋脈者,肝主之;骨髓者,腎主之。從外入者,轉入轉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
白話文:
癱瘓
一位名叫季蘅翁的老人,將近七十歲,半身不遂已經兩年了。病情表現為左側嘴巴歪向右側,昏迷、尿失禁。一開始治療時,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但因為誤以為左側半身屬於血虛,不適合補氣,差點病情加重。後來改用人參、附子治療,病情才稍微緩解。然而,整體治療方案以溫補為主,並未完全針對病情。他的脈象軟滑,時而有力,時而急促,這是痰濕與風邪夾雜的症狀,以痰濕為主,風邪為標。同時也是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寒為標。
平時手腳冰冷,所以痰容易引起昏厥,昏厥之後嘔吐出痰,就能恢復正常,可以正常飲食睡眠。冬天也能耐寒,說明寒是外在的假寒,熱才是內在的真熱。內熱蒸濕化為痰,阻塞經絡,導致衛氣不周,容易受風邪侵襲。再加上房事不節制,導致精氣虧虛,與風邪相合,所以才會造成這種病症。現在治療的重點是要調理右側脾胃之氣,以排出左側的熱痰、虛風,單純溫補是不夠的。
治療這種寒熱、痰風夾雜的病症,必須使用多種藥物,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比如冬天嚴寒,體內的熱氣被寒氣束縛,無法從皮膚排出,必然會深入筋骨造成傷害。所以要用生薑、附子暫時驅散外寒,使內熱得以宣洩。如果正值炎熱季節,體內又有熱邪,再使用生薑、附子,就會造成三熱交加,反而灼傷筋骨、腐爛肌肉。左右兩側是陰陽經絡的通路,肝膽在左,其氣常循行於右;脾胃在右,其氣常循行於左,氣血互相灌注,才能維持生命。肝屬木主風,脾主濕生痰,風邪和痰邪侵入人體,並不侷限於左右。
但這位老人過度損傷精血,尤其是在八八(64歲)天癸已盡之後,左側先虧虛,而右側飲食所產生的痰濕,以及從皮膚毛孔侵入的風邪,逐漸積聚在虛弱的臟腑,最終突然發病。風邪的脈象急促有力,痰濕的脈象軟滑,所以生病後大筋會縮短,舌頭的肌肉也會縮短而說話不清;小筋則鬆弛延長,所以嘴巴歪向右側,這說明左側的小筋鬆弛無力。如果左側肌肉緊張,嘴巴就會歪向左側。
治療單側半身不遂,方法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冬天可以用人參、白術為君藥,附子、乾薑為佐藥,這樣就不必擔心。春夏秋三季則可以用人參、白術為君藥,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為佐藥,以避免出現熱病。此外,還應該針刺手腳末端,以瀉去淤血,疏通氣血,以免熱痰虛風久而化毒。
學生問道:半身不遂有左右之分,難道一邊癱瘓後就無法恢復了嗎?老師回答:風邪和痰邪侵入人體,各有其致病原因,最初並沒有固定的部位。即使病成之後,也不是完全不可恢復的。
疾病的恢復與否,取決於天運、人事、病機等多方面因素,都存在復原的可能。風邪是四時八方之氣,從鼻子進入人體,屬於天之氣;痰濕是五穀百物之精氣,從嘴巴進入人體,是脾胃濕氣凝結而成,屬於地之氣。它們本質不同,但又常常相互影響,就像內傷與外感一樣,常常夾雜在一起,容易讓人混淆。所以,風邪盛者先治風邪;痰濕盛者先治痰濕;如果風邪和痰濕相當,則應同時治療,這是治療的準則。
《內經》說:風邪侵入人體,首先從皮膚毛髮侵入,然後傳到肌肉,再傳到筋脈,最後傳到骨髓。因此,善於治療的人,首先治療皮膚毛髮,其次治療肌肉。由此可見,風邪是從右向左逐漸侵入的。皮膚毛髮由肺主之;肌肉由胃主之;筋脈由肝主之;骨髓由腎主之。從外侵入的邪氣,會逐漸深入,所以要先治療皮膚毛髮和肌肉,防止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