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1. 足陽明胃經
絡目循額,從顴挾鼻,絡口,環唇下,人迎,斜缺盆,循胸腹,走腿正面,至次足指厲兌穴。自經多氣多血,屬土,主容受,為水穀之海,余同脾。
本病(嗌膈;反胃;中滿;腫脹;治中滿人參(七分);制茅朮(八分);黃耆;木香;橘紅(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姜(兩片);棗(兩枚);有痰加半夏,腹痛加砂仁吳萸,小水不利加牛膝,腫加苡仁,腹痛甚加和中散,此即調胃益氣加減,中滿莫過此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飢,不消食傷,飲食支,兩脅,胸,胃脘,當心痛);標病(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喎斜;鼻痛;鼽衄;赤皶)
胃熱瀉之(濕熱;大黃;芒硝;飲食;神麯;山查;鬱金;三稜;阿魏;巴豆;滷砂;輕粉)
胃虛補之(濕熱;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生薑;寒濕;乾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參;黃耆)
本熱寒之(降火;地黃;石膏;犀角;川連)
標熱解之(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本經報使(升麻;葛根;白芷;石膏)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其症身熱,鼻乾,目腫,不得臥,自汗,譫語,鄭聲,胃實不大便,三焦大熱,其脈沉實,承氣湯主之(此治腑)
陽明熱在肌肉,目痛,鼻乾,不眠,在經為表,葛根湯解肌,渴,口渴,背寒熱,漸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至自汗譫狂,則熱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這條路線連接眼睛,沿著額頭,經過面頰夾住鼻子,連到嘴巴,繞過下脣,經過人迎穴,斜向鎖骨上方,沿著胸部腹部,走向腿部前面,最終到達次腳趾的厲兌穴。足陽明胃經本身氣血旺盛,屬土性,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接受,被視為水谷的海洋,其餘功能與脾臟相同。
對於相關病症如:食道阻塞、反胃、中氣不足、腫脹等,治療方式為使用人參(7分)、茅朮(8分)、黃耆、木香、橘紅(各5分)、升麻、柴胡(各3分)、薑(兩片)、棗(兩顆)。若有痰可加入半夏,腹痛可加砂仁吳萸,小便不順可加牛膝,水腫可加薏仁,腹痛嚴重可加和中散,此方能調節胃氣,增強體力,對於中氣不足的治療無出其右。此外,也能用於治療嘔吐、腹瀉、霍亂、腹痛、消瘦、極度飢餓、消化不良、飲食失調、兩側脅痛、胸痛、胃痛、心痛等。
對於胃熱的情況,可用濕熱法、大黃、芒硝、飲食控制、神麯、山楂、鬱金、三稜、阿魏、巴豆、鹵砂、輕粉等來治療。
若胃部虛弱,可用濕熱法、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乾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參、黃耆等來補充。
若內在過熱,可用降火法、地黃、石膏、犀角、川連等來冷卻。
對於表面的熱,可用升麻、葛根、豆豉等來解除。
足陽明胃經的信使為升麻、葛根、白芷、石膏。
傷寒病第二天,陽明經開始受影響,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鼻腔乾燥、眼睛腫脹、失眠、自汗、妄言、胃部實結不通暢、大腸和膀胱過度發熱,脈象深且實,此時需用承氣湯來治療(這是治療腑部的疾病)。
當陽明熱在肌肉層,會引起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這是在經絡層面上的表現,可用葛根湯來解表,若出現口渴、背後寒熱交錯,表示病情逐漸深入,需用白虎加人參湯。當出現自汗、妄言、狂躁,表示熱已進入胃腑,完全深入裡部,需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