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李居士識候參
李居士識候參
1. 李居士識候參
夏令離陽用事,大氣主開,人如調護不謹,諸症叢生,或內傷外感,因熱反寒,見症紛紜,分門疏敘。茲以暑氣鬱蒸,自鼻孔吸入,傷於手經者,宗內經主病,以參治例,特表於前。蓋暑為上受,宜入清虛之臟;及其在腑,非口受穢氣,胃有穢積,即經邪轉入於腑也。故促聖立傷寒方法,亦有關於手經者,則傷暑治療,亦不遺於足經矣。
若曰暑先入心,則寒先入腎,傷寒非全入腎,則傷暑非悉入心矣。須知暑氣無形,惟注者受之。至伏暑為病,附於秋間,復感涼風而發者,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積內著,宜為滯下。然則今之秋令病邪者,又不本於伏暑而何哉?壬寅秋。
白話文:
在夏季,因為天氣炎熱,大自然的特性是開放的,如果人們沒有妥善照顧自己,各種症狀就會接踵而來。可能由於內傷或外感,身體會由熱轉寒,出現多種症狀,我們將逐一進行說明。首先,當酷熱的空氣被鼻孔吸入,影響到手部的經絡時,根據傳統醫學理論,我們會以人參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並在此特別提出。
因為暑熱是由上方入侵,通常會進入清虛的臟器;但當它進入腑部,可能是由於吸入了污濁的空氣,或者胃部有食物殘留,也可能是經絡的疾病轉移到腑部。因此,即使是在治療傷寒的時候,也會考慮到手部的經絡,同樣地,在治療暑熱的疾病時,也不會忽略腳部的經絡。
有人說暑熱先侵入心臟,就像寒冷先進入腎臟一樣,但是,傷寒並非完全影響腎臟,暑熱也不一定全部影響心臟。要知道,暑熱無形,只有身體脆弱的人才會受到影響。至於潛藏的暑熱疾病,往往在秋季,再次受到冷風刺激後才會發作,正如古籍所言:夏季受到暑熱侵害,到了秋天就會引發痎瘧。暑熱積聚在體內,可能會導致瀉痢。那麼,現在秋天的疾病,如果不來自於潛藏的暑熱,又是從何而來呢?這段文字寫於壬寅年的秋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