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手太陰肺經症治
手太陰肺經症治
1. 手太陰肺經症治
暑風襲肺灑然汗出,惡風淅然汗閉,煩熱,鼻塞,善嚏,喘滿,痿躄,或口渴,舌黃,少氣,不得太息,或膚麻,手瞀,咳引胸膺,背臑臂前廉痛,大小解不肅。肺為清虛之臟,也宜辛涼解肌。
辛夷、白薇、杏仁、桔梗、六一散、開茉莉、天泉水煎。
無汗、惡汗加蘇葉;汗多加白芍,去桔梗;熱甚加黃芩;渴甚加花粉;少氣、煩渴加沙參、麥冬。
第二條承上
氣口脈濡弦而澀,太陰傷暑也,前湯主之。服湯已汗出,時不惡風而熱暢者,表欲解也。鼻塞當愈,適喘咳未除而氣促者,肺逆也,此湯主之。
白前、杏仁、大貝、粳米、桑皮、六一散,照前煎服。
虛加洋參、麥冬;痰膩加橘白;肺火加山梔;唇燥、口渴加甘梨漿。
第三條里症
太陰暑症,脈反滑,大汗出,惡熱,胸滿,便閉,大次指痛,氣滿,皮膚殼殼然堅而不痛,或下齒痛,喉痹,目黃、鼽衄、頸腫,此為腑脈,腑症。肺與大腸為表裡,腑以通為泰也,此湯主之。
瓜蔞仁、杏仁、枳實、桔梗、六一散、秦艽,急流水煎。
熱盛加條芩;津枯、便秘,不胸滿,不可與之;不滿胸而下利,甘桔湯主之;齒痛、鼽衄、熱盛加葛根、石膏。
第四條夾寒
暑入太陰,自汗、膚熱,適其人,脈反弦緊,惡寒、無汗、鼻塞、聲重、舌苔白膩,腰足拘急,此為寒伏少陰,貪涼臥濕所致,仿內經實則瀉子法也,此湯主之。
獨活、辛夷、香茹、桔梗、六一散、韭白湯煎。
濕勝加澤;瀉飲、冷遏肺者加生薑;陽虛、色傷、有汗,忌服。
第五條夾熱
傷暑脈濡弦,今脈洪數、有力,煩熱、多汗、氣促、口渴、咳嗆、咽乾,此壯火爍金,也可與此湯。
知母、大貝、花粉、麥冬、六一散、桑葉、粳米湯煎。
風淫、自汗加白薇、玉竹;虛加人參;如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實者,腑脈也,與白虎互參。
第六條壞症
傷暑服前湯,表裡症解,脈自和者為不傳也。若有變幻,參其脈症,所犯何逆,所兼何症,而治之。設暑熱傷肺,金津不布,化濁痰結於肺下,痰復生熱,熱更生風,以致久咳,痰腥如癰膿者,恐成暑療,此湯主之。
牛蒡子、馬兜鈴、瓜蔞仁、六一散、大貝、桔梗、橘白、麥冬、蛤紛、苡米湯煎。
熱渴加山梔;嗽血加阿膠;如肺氣虛而伏痰自汗者,以玉屏風散去朮加貝母、麥冬湯主之。
第七條傳經</p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病症治療]
在夏天,當暑風侵襲肺部,會出現大量出汗的症狀,如果突然間汗閉,會有惡風感且身體煩熱,伴隨鼻塞,頻繁打噴嚏,呼吸困難,身體無力,甚至口渴,舌頭呈黃色,氣息微弱,無法長嘆氣,有時皮膚會感到麻木,手部感覺異常,咳嗽時胸部疼痛,背部、肩部、手臂前側也會感到疼痛,大小便不能順利排解。肺臟是清虛的器官,適合用辛涼的藥物來緩解肌肉的緊張。
辛夷、白薇、杏仁、桔梗、六一散、開茉莉、天泉水一起煎煮服用。
若無汗或怕出汗,可加蘇葉;汗過多則加白芍,並去掉桔梗;熱度高時加黃芩;口渴嚴重時加花粉;氣短和口渴嚴重時加沙參、麥冬。
接下來的內容是接續上述的情況,
氣口脈象濡溼、弦硬且澀,這是太陰受到暑氣傷害的跡象,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湯藥。服用湯藥後,如果汗出,不再怕風,且感覺身體發熱舒暢,這表示表症開始解除。鼻塞應當會好轉,但如果咳嗽沒有消除,呼吸急促,這代表肺部仍有問題,這時應繼續使用該湯藥。
白前、杏仁、大貝、粳米、桑皮、六一散,按照前面的方法煎煮服用。
體質虛弱時,加西洋參、麥冬;有痰時,加橘白;肺火旺時,加山梔;嘴脣乾燥、口渴時,加甘梨漿。
對於內部病症,
太陰暑症,脈象反而滑潤,大量出汗,對熱敏感,胸部脹滿,大便閉塞,大拇指疼痛,腹部脹滿,皮膚表面像殼一樣堅硬但不痛,或者下齒痛,喉嚨痛,眼睛發黃,鼻出血,頸部腫脹,這些症狀屬於腑脈的範疇,即腑症。肺與大腸相互關聯,腑道暢通才能達到健康狀態,此時應使用以下湯藥。
瓜蔞仁、杏仁、枳實、桔梗、六一散、秦艽,用急流水煎煮。
熱度高時,加條芩;體內津液乾涸、便祕,但胸部不脹滿的情況下,不應給予此湯藥;如果胸部不脹滿卻有腹瀉,可以用甘桔湯爲主;牙齒痛、鼻出血、熱度高時,加葛根、石膏。
對於夾雜寒氣的情況,
暑氣進入太陰,出現自汗、皮膚髮熱的現象,但脈象反而呈現弦緊的狀態,怕冷,不出汗,鼻塞,聲音沉悶,舌苔白膩,腰部和腳部僵硬,這代表寒氣潛藏在少陰,可能是貪涼或臥在潮溼環境中導致的,參考內經的“實則瀉子”法則,此時應使用以下湯藥。
獨活、辛夷、香茹、桔梗、六一散、韭白湯煎煮。
溼氣重時,加澤;有飲停肺部、冷氣阻礙肺部功能時,加生薑;陽虛、面色蒼白、有汗時,避免服用。
對於夾雜熱氣的情況,
受暑氣影響,脈象原本濡溼、弦硬,現在脈象變得洪大、快速有力,身體煩熱,出汗多,呼吸急促,口渴,咳嗽,喉嚨幹,這代表壯火損傷了金屬性質的肺,也可以使用此湯藥。
知母、大貝、花粉、麥冬、六一散、桑葉、粳米湯煎煮。
風邪過盛、自汗時,加白薇、玉竹;體質虛弱時,加人參;如果熱度極高、極度口渴、大量出汗、脈象洪大、實證明顯,這屬於腑脈的範疇,可以參考白虎湯的配方。
對於複雜的情況,
受暑氣傷害後,服用前面提到的湯藥,如果表裏病症都得到緩解,脈象恢復正常,這代表疾病沒有進一步傳播。然而,如果病情發生變化,應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否出現了逆症,以及是否有其他病症同時存在,然後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果暑熱傷害了肺部,導致金津(津液)無法正常分佈,從而產生濁痰並積聚在肺下,痰又生成更多熱量,熱量再產生風邪,最終導致長期咳嗽,痰液腥臭如膿,可能演變爲暑療,此時應使用以下湯藥。
牛蒡子、馬兜鈴、瓜蔞仁、六一散、大貝、桔梗、橘白、麥冬、蛤紛、薏米湯煎煮。
熱度高、口渴時,加山梔;咳嗽帶血時,加阿膠;如果肺氣虛弱且有潛藏痰液、自汗的情況,可以用玉屏風散去掉術,加貝母、麥冬湯爲主。
最後,
如果疾病已經傳到其他經絡,需要進一步觀察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