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暑症發原》一書,乃清代醫家李識候所著,專注於中醫學中夏季常見疾病——暑症的深入探討。此書為清代醫學文獻中,系統論述暑邪致病與治療的重要著作,尤其強調經絡辨證在暑症治療中的應用,填補了作者認為前代醫書對傷寒論述詳盡,而對暑傷卻相對簡略的不足。
書中開篇〈李居士識候參〉即點明寫作動機與本書核心觀點。作者指出,夏季「離陽用事」,氣候炎熱,大氣主開,人體若調攝不慎,極易感受外邪,引發各種疾病,尤其是暑邪。他認為暑氣多從鼻孔吸入,首先損傷手經(主要指手太陰肺經),故本書以此為論治重點,並認為這是遵循《內經》「上受」病邪的原則。同時,作者也強調暑邪並非僅限於手經,其在腑(如手陽明大腸)的表現,以及邪氣轉入足經的情況,也都在論治範圍內,這與張仲景論傷寒邪氣傳變於六經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特別對比了「暑先入心」與「寒先入腎」的觀點,認為傷暑如同傷寒,並非單一臟腑或經絡受邪,而是可以傳變的。
書中一個重要概念是「伏暑」。作者指出,暑氣在夏季潛伏於體內,至秋季因感受涼風而誘發,是許多秋季疾病的根源,如經文所說「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或暑積內著導致滯下。這闡釋了伏暑的發病機制及其在秋季的延遲表現,對於理解秋季溫病及瘧疾等具有指導意義。
〈治例〉一章是本書臨床應用綱領的體現。作者將夏季乃至夏秋之交常見的各種與暑濕熱邪相關或兼夾他邪的複雜病證進行了分類與概括。他根據不同的發病時間(初夏、仲夏、盛暑、伏暑)、氣候特點(過寒、陰雨、大旱、涼風)以及兼夾的病邪(寒、濕、風、燥、穢)或病機狀態(內傷、外感、伏氣、陰傷、兼中暍),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或應參考的病種論治方法。例如,初夏應暖反寒的時行寒疫參考瘟疫治;仲夏陰雨陽氣鬱蒸參考濕溫症治;盛暑汗多金傷參考燥熱症治;伏暑已感涼風而發參考疏風解暑或溫瘧、牝瘧論治;夏秋中暍霍亂瀉痢等另補於後。這一分類體現了李識候對暑症臨床表現多樣性及其與環境、兼邪密切關係的深刻認識,為臨證醫生提供了辨證思路的框架。他還在此章明確提出「傷寒之藥宜氣厚,傷暑之藥宜昧薄」,指出了傷寒與傷暑在用藥性質上的區別,傷暑用藥應側重於芳香輕清,以疏散透達暑邪。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按經絡分證論治。作者詳細闡述了暑邪侵犯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證候與治法。
在手太陰肺經部分,作者首先描述了肺經的循行、氣血多少、藏象屬性及主病。他將肺經的病證分為「本病」和「標病」,並列舉了針對氣實、氣虛、本熱、本寒、標寒等不同情況的治法用藥類別,提供了諸多常用中藥作為參考,如瀉實用澤瀉、亭厯,補虛用人參、黃耆,清熱用黃芩、知母,溫寒用丁香、藿香等。這為臨床遣方用藥提供了具體的指引。
接著,〈手太陰肺經症治〉一章詳細闡述了暑邪犯肺的具體證候。例如,暑風襲肺可見汗出、惡風、鼻塞、喘滿等。作者提出了以辛涼解肌為原則的方藥,如以辛夷、白薇、杏仁、桔梗、六一散為基礎方,並根據有無汗、汗多、熱甚、口渴、少氣等兼證進行加減。書中還描述了太陰傷暑脈象的特點(濡弦而澀)。對於暑邪從表入裡,影響手陽明大腸的「腑症」,可見大汗、惡熱、胸滿、便閉等,治療上強調「腑以通為泰」,提出以瓜蔞仁、杏仁、枳實、桔梗、六一散等組成的方劑。此外,作者也細緻辨別了暑邪犯肺兼夾寒邪(夾寒)或內熱熾盛(夾熱)的證候,並給出了不同的治療方藥,如夾寒用獨活、辛夷、香茹等,夾熱用知母、大貝、花粉等。對於暑邪後期可能出現的複雜變化,如「壞症」形成暑療(肺部痰熱膿瘍),書中也提供了相應的治法(牛蒡子、馬兜鈴等)。這部分內容極具臨床實用價值,體現了作者在辨證論治上的細膩與全面。
在手厥陰心包絡經部分,作者同樣描述了心包經的循行、氣血特點及其與心、命門相火的關係。儘管提供的本病列表涵蓋了前後二陰及生殖方面的病證,與經典論述略有差異,但書中仍按心包經的病機分類,提供了瀉火(黃柏、知母)、補火(附子、肉桂)、固精(牡蠣、芡實)等治法用藥參考。在〈手厥陰心包絡經症治〉中,作者開始闡述暑邪侵入心包時可見汗出或蒸熱悶澹等表現,這通常是邪熱內陷心包,可能出現神昏、高熱等危重症候,是傷暑中最為兇險的情況之一,可惜提供的文本內容在此處中斷。
總體而言,《暑症發原》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暑症專著。作者李識候在前人基礎上,結合清代夏季的臨床經驗,特別是針對當時被認為論述不足的暑邪,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創新。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強烈的經絡辨證意識,將暑邪的致病過程與各經絡、臟腑的功能緊密聯繫起來,並根據不同的經絡受邪及兼夾情況,提供了詳細的證候描述和具體方藥加減。其對伏暑的論述,對傷暑與傷寒的對比,以及對用藥輕清的強調,都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儘管提供的文本內容似不完整,但從現有部分已可見本書在夏季熱病領域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是研究清代中醫傷暑學說的重要文獻之一。本書不僅是李識候個人醫學思想的體現,也反映了清代醫家在繼承《傷寒論》等經典的同時,結合時代與地域特點對溫病學說進行發展和完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