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1.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夏時伏暑舍營內,秋感涼風並衛居。蓋未月包絡主令,離陰初降,屆秋大腸主命,其應庚金。包絡在營之標,大腸主衛之標。蓋夏月汗出,營虛暑熱易蘊。秋初金風拂腠,汗孔將收。如是則衛風入而與暑爭營,暑出而為風拂,則寒熱往來。暑鼓風陽,出於手經氣分者,則寒微熱熾,發於辰巳之交,淺而易汗易愈。
風束暑邪入於足經血分者,則寒甚熱深,發於午未之後,深而遲汗遲愈。若至晚則寒,日高則熱,又為氣血俱虛也。前人已有治例存焉。
治涼風束衛,暑熱伏營無汗者
蘇葉防風丹皮簿荷杏仁桔梗益元散
白話文:
夏天時暑氣留在體內,秋天一吹涼風,就容易傷到衛氣。這是因為農曆五月,包絡主導氣機,陽氣開始下降,到了秋天,大腸主導氣機,應五行之金。包絡是營氣的表,大腸是衛氣的表。夏季出汗,營氣虛弱,暑熱容易積聚。初秋金風吹拂腠理,汗孔將要收斂。如果這樣,衛氣受到風寒入侵,與暑氣在營氣中爭奪,暑氣外泄,又受到風寒的侵襲,就會寒熱交替出現。暑氣鼓動風邪,從手太陰肺經氣分發病,則寒輕熱重,發病時間在辰巳之交,病邪淺表,容易出汗,容易治癒。
風寒束縛暑邪,入侵足太陽膀胱經血分,則寒重熱深,發病時間在午未之後,病邪深在,出汗緩慢,難以治癒。如果晚上發寒,白天發熱,就說明氣血都虛弱了。古人已經有很多治療此類病症的經驗了。
治療涼風束衛,暑熱伏營無汗的方劑:蘇葉、防風、丹皮、薄荷、杏仁、桔梗,可用益元散治療。
治前症有汗者,則暑重涼輕
牛蒡子 丹皮 山梔皮 益元散 赤芍
論暑熱內伏,未感涼風者(脈應耎數化洪)
平人忽發熱,鼻中氣熱,唇口乾燥,煩擾不寧,小便赤,或咳或噦。若熱在營分者,渴不欲飲。若無汗者,熱至烙手,汗出則熱減,汗徹則復熱。此暑熱自里達表也。涼膈散去硝黃加益元散
或犀角地黃湯加香茹(黃連香茹飲)選用
白話文:
如果治療初期有出汗的症狀,就表示暑氣重,寒涼藥要少用。
可以用牛蒡子、丹皮、山梔皮、益元散、赤芍等藥材。
如果暑熱內伏,還沒有感受到涼風(脈象應該軟弱、快速,並趨於洪大),
正常人突然發熱,鼻子裡感覺氣溫很熱,嘴唇口乾,煩躁不安,小便顏色深,可能咳嗽或嘔吐。如果熱在營分,則會口渴但不想喝水。如果沒有出汗,熱得手像燒著一樣,出汗之後熱度減輕,汗出透了之後又會復熱。這是暑熱從內部到達表面的表現。可以用涼膈散去硝黃加益元散,或者犀角地黃湯加香茹(黃連香茹飲)來治療,根據情況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