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1. 論伏暑發於秋初者
夏時伏暑舍營內,秋感涼風並衛居。蓋未月包絡主令,離陰初降,屆秋大腸主命,其應庚金。包絡在營之標,大腸主衛之標。蓋夏月汗出,營虛暑熱易蘊。秋初金風拂腠,汗孔將收。如是則衛風入而與暑爭營,暑出而為風拂,則寒熱往來。暑鼓風陽,出於手經氣分者,則寒微熱熾,發於辰巳之交,淺而易汗易愈。
風束暑邪入於足經血分者,則寒甚熱深,發於午未之後,深而遲汗遲愈。若至晚則寒,日高則熱,又為氣血俱虛也。前人已有治例存焉。
治涼風束衛,暑熱伏營無汗者
蘇葉防風丹皮簿荷杏仁桔梗益元散
治前症有汗者,則暑重涼輕
牛蒡子 丹皮 山梔皮 益元散 赤芍
論暑熱內伏,未感涼風者(脈應耎數化洪)
平人忽發熱,鼻中氣熱,唇口乾燥,煩擾不寧,小便赤,或咳或噦。若熱在營分者,渴不欲飲。若無汗者,熱至烙手,汗出則熱減,汗徹則復熱。此暑熱自里達表也。涼膈散去硝黃加益元散
或犀角地黃湯加香茹(黃連香茹飲)選用
白話文:
[對於夏季潛藏的暑熱在秋季初發作的討論]
在夏季,暑熱藏於體內的營氣中,到了秋季,感受到涼風後,暑熱開始影響到體外的衛氣。這是由於夏季末期,肝臟和心包膜主宰身體,初秋時,陰氣開始下降,進入秋季,大腸開始主宰身體,對應著金行的庚。心包膜在營氣中的位置,大腸在衛氣中的位置。夏季出汗多,營氣虛弱,暑熱容易積聚。初秋涼風拂過皮膚,汗孔開始閉合。這樣衛氣的風進入體內與暑熱相抗,暑熱出現在被風吹拂的地方,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暑熱鼓動風氣,從手部的經絡氣分出來,就會有輕微的寒和熾烈的熱,通常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之間發作,病情較淺,容易出汗,也容易痊癒。
如果暑熱和風邪進入腳部的經絡血分,就會有嚴重的寒和深沉的熱,通常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發作,病情較深,出汗和痊癒都比較慢。如果晚上感覺冷,白天高溫時就發熱,這表示氣血都很虛弱。前人已有治療的例子存在。
治療涼風束縛衛氣,暑熱藏於營氣,不出汗的情況,藥方包括蘇葉、防風、丹皮、薄荷、杏仁、桔梗和益元散。
治療上述症狀但有出汗的情況,暑熱較重,涼風較輕,藥方包括牛蒡子、丹皮、山梔皮、益元散和赤芍。
對於暑熱潛藏在體內,尚未感受涼風的情況(脈象應為軟而數,轉化為洪大的脈象)
健康的人突然發熱,鼻腔感覺熱,嘴脣和口乾燥,心煩意亂,小便顏色深紅,或者咳嗽,或者打嗝。如果熱在營氣部分,會感到口渴但不想喝水。如果不出汗,熱度會非常高,出汗後熱度會降低,汗停後又會再次發熱。這是暑熱從體內達到體表的現象。可以使用涼膈散去硝黃,加上益元散。
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香茹(黃連香茹飲),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