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足太陽膀胱經

回本書目錄

足太陽膀胱經

1. 足太陽膀胱經

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交巔,入絡腦,下項,循肩,挾脊,抵腰中,貫臀,走外後廉,至足小指,至陰穴。自經多血少氣,下連血海,主津液。氣分為脆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膀胱為本,熱入膀胱,其人必渴,小便不利,是太陽里,故水逆用五苓散)

標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鼻塞;足小指不用;太陽為慄,寒傷營,風傷衛,必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

實熱瀉之(泄火;滑石;豬苓;茯苓;澤瀉)

下虛補之(熱;黃柏;知母;寒;桔梗;升麻;益智;烏藥;山萸)

本熱利之(降火;地黃;茵陳;梔子;黃柏;丹皮;地骨皮)

標寒發之(發表;麻黃;桂枝;羌活;蒼朮;防己;黃耆;木賊草)

本經報使(羌活)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其症脈浮,頭項強痛,汗出,惡風,脈緩者中風,桂枝湯,無汗,惡霧,脈陰陽俱緊者傷寒,麻黃湯,均有發熱,熱渴而煩,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瀉腑

柴葛解肌治太陽陽明合病(柴葛芷羌芍甘苓桔薑棗)

陽明已具七八,猶有太陽一二者,仍從太陽用藥

柴胡升麻湯治少陽陽明合病(柴麻葛芥芍桑前豉苓姜膏)

陽明已具七八,才見少陽一二者,即治少陽

升麻葛根湯治陽明症(升葛芍甘姜)

九味羌活湯治太陽無汗(羌防蒼細芎芷芩地甘薑蔥)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經脈循腰脊上頭項,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眠。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耳,故胸脅痛,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絡嗌,故腹痛,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肝,故煩滿,囊縮。若兩感者,難治

表急先救羨,裡急先救里,表裡俱急者,大羌活湯。陽症體重,不下利,為表急,先以麻黃葛根解表,後以調胃承氣攻裡。陰疲身痛,下利不止,為裡急,先用逆四逆湯救里,後以桂枝救表。陰陽未分者,陶氏和中湯探之

古法治兩感

一日太陽少陰,五苓散主之(頭痛加先防,口渴加知柏)

二日陽明太陰,大柴胡湯主之

三日少陽厥陰,危甚,大承氣湯加芎柴救之

劉宗厚曰:傷有兼風,兼濕,不同,表裡俱實,俱虛之異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足太陽膀胱經的走向及相關病症與治療方法。膀胱經起始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向上到達頭頂,進入腦部,然後下行至頸項,沿著肩膀,夾著脊椎,達到腰部,穿過臀部,沿著大腿外側後方,直到腳的小趾,終點在至陰穴。此經絡血多氣少,向下連接血海,負責津液運行。其氣分為脆性之腑,氣化功能正常才能順利運作,被稱為「州都之官」,各種疾病都可能影響它。

對於本病,如出現小便頻繁、短促、色黃或白、尿失禁或氣虛等症狀,膀胱是主要的病位。如果熱邪進入膀胱,患者會感到口渴,小便不暢,這是太陽腑病,水逆時使用五苓散治療。

對於標病,如發燒、怕冷、頭痛、腰背僵硬、鼻塞、腳小趾無力,以及太陽經引起的寒戰,這是由寒邪傷害營氣,風邪傷害衛氣所致,會導致發燒、怕冷、頭痛、鼻塞、無汗,可用麻黃湯,如果有汗,則使用桂枝湯。

對於實熱型,可採用清熱法,使用滑石、豬苓、茯苓、澤瀉等草藥。

對於下焦虛弱,根據寒熱不同,可以選擇黃柏、知母、桔梗、升麻、益智、烏藥、山萸等草藥。

對於本熱型,使用降火法,如地黃、茵陳、梔子、黃柏、丹皮、地骨皮。

對於標寒型,使用發汗法,如麻黃、桂枝、羌活、蒼朮、防己、黃耆、木賊草。

足太陽膀胱經的代表藥物是羌活。

傷寒的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影響,症狀包括脈搏浮動、頭頸部強烈疼痛,出汗,怕風,如果脈搏緩慢,是感受了風邪,使用桂枝湯,無汗且怕霧,脈搏緊繃,是感受了寒邪,使用麻黃湯。都有發燒,熱渴且煩躁,喝水後立即嘔吐的,稱為水逆,使用五苓散治療。

柴葛解肌湯用於治療太陽和陽明合併的病證(柴胡、葛根、白芷、羌活、芍藥、甘草、茯苓、桔梗、生薑、大棗)。

當陽明病已經發展到七八成,但仍保留一二成太陽病的症狀,應從太陽經進行治療。

柴胡升麻湯用於治療少陽和陽明合併的病證(柴胡、升麻、葛根、芥子、芍藥、桑葉、前胡、豆豉、茯苓、生薑、石膏)。

當陽明病已經發展到七八成,纔看到少陽病的一二成症狀,應立即治療少陽病。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陽明病(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生薑)。

九味羌活湯用於治療太陽無汗的病證(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黃芩、生地、甘草、生薑、蔥白)。

傷寒的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影響,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腰脊上至頭項,所以會有頭頸部疼痛和腰背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影響,陽明經主管肌肉,其脈絡沿著鼻子,聯繫眼睛,所以會有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和失眠。第三天,少陽經受到影響,少陽經主管膽,其脈絡沿著脅肋,聯繫耳朵,所以會有胸脅疼痛和耳聾。第四天,太陰經受到影響,太陰經的脈絡佈滿胃部,聯繫咽喉,所以會有腹部疼痛和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影響,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聯繫肺部,系在舌根,所以會有口乾、舌乾和口渴。

第六天,厥陰經受到影響,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官,聯繫肝臟,所以會有煩悶和睾丸收縮。如果同時感染兩個經絡,病情較難治癒。

如果表面病狀急迫,應先救表;如果內部病狀急迫,應先救裡;如果表裡都很急迫,使用大羌活湯。對於陽性病證,如果體重增加但沒有下痢,表明表證更急,應先用麻黃和葛根解表,然後用調胃承氣湯攻裡。對於陰性病證,如果身體疲倦和疼痛,下痢不止,表明裡證更急,應先用逆四逆湯救裡,然後用桂枝救表。如果陰陽未分,使用陶氏和中湯來辨別。

古法對於兩感的治療:

第一天,太陽和少陰經受到影響,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頭痛,加用防風;如果口渴,加用知母和黃柏)。

第二天,陽明和太陰經受到影響,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第三天,少陽和厥陰經受到影響,情況非常危險,使用大承氣湯加上川芎和柴胡來急救。

劉宗厚說:傷寒可能同時伴隨風邪或濕邪,表裡的實證和虛證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