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1. 足太陰脾經
起於足大指隱白穴,從內廉入腹,布胃中,上膈,注心中,至唇,終於乳下大包穴。是經血少,氣旺,主藏智,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本經五飲:一曰停飲,水停心下也;二曰癖飲,水在兩脅下也;三曰痰飲,水在胃中也;四日溢飲,水在五藏間也;五曰流飲,水在胸間也。俱以白朮為君,桂心炮姜為佐)
標病(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九竅不通;足大趾不用;諸痙項強)
土實瀉之(瀉子;訶子;防風;桑皮;葶藶;吐;豆豉;梔子;萊菔;常山;瓜蒂;鬱金;赤小豆;藜蘆;苦參;韭汁;鹽湯;苦茶;下;大黃;芒硝;礞石;大戟;甘遂;芫花;千金子)
土虛補之(補母;桂心;茯苓;補氣;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玉竹;砂仁;木香;扁豆;白朮;蒼朮;補血;蒼朮;白朮;白芍;膠飴;大棗;乾薑;木瓜;烏梅;蜂蜜)
本濕除之(燥中;蒼朮;白朮;吳萸;南星;半夏;橘皮;草蔻;芥子;潔淨府;本通;豬苓;茯苓;藿香)
標熱滲之(開鬼門;葛根;蒼朮;麻黃;獨活)
本經報使(升麻;葛根;蒼朮;白巧)
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其症腹滿嗌乾,腹痛便溏自利,不渴,厥冷拘急,結胸吐蛔,其脈沉而無力。理中湯主之。或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足太陰脾經]的運行路徑和相關病症及治療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起始於腳大拇指的隱白穴,沿著腳的內側進入腹部,分佈於胃部,然後上升穿過膈膜,連接到心臟,最終到達嘴脣,結束於乳房下方的大包穴。此經絡特徵為血液較少,氣勢旺盛,主要功能是藏智慧,屬性為土,被視為萬物之母,負責營養物質的生成和分配,主管對味道的感知,影響肌肉和四肢的功能。
該經絡的疾病包括:所有與濕氣相關的腫脹;腹部脹滿、打嗝;大小便困難;黃疸;痰飲等。其中痰飲可分為五種類型:一為心下停飲,即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二為癖飲,水液聚集在兩側肋骨下方;三為胃中痰飲,水液在胃中;四為溢飲,水液在五臟之間;五為流飲,水液在胸部。這些情況通常會用白朮作為主要藥材,搭配肉桂和炮姜來治療。
標病包含:嘔吐、腹瀉、霍亂;心腹疼痛;消化不良;全身浮腫沉重;疲倦嗜睡;四肢無力;舌頭根部疼痛;九竅不通暢;腳大拇指無法活動;各類抽搐、頸部僵硬。
對於脾臟功能過盛的情況,可以使用瀉法,如訶子、防風、桑白皮、葶藶、吐法、豆豉、梔子、萊菔、常山、瓜蒂、鬱金、赤小豆、藜蘆、苦參、韭汁、鹽湯、苦茶、大黃、芒硝、礞石、大戟、甘遂、芫花、千金子等藥材。
脾臟功能不足則需補充,可使用補氣藥材如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玉竹、砂仁、木香、扁豆、白朮、蒼朮,以及補血藥材如白芍、膠飴、大棗、乾薑、木瓜、烏梅、蜂蜜。
對於濕氣過重,可以使用蒼朮、白朮、吳茱萸、南星、半夏、橘皮、草蔻、芥子、豬苓、茯苓、藿香等藥材來去濕。
對於標熱,可使用葛根、蒼朮、麻黃、獨活等藥材來散熱。
此外,升麻、葛根、蒼朮、白朮可用作此經絡的信使。
在傷寒第四天,如果脾經受到影響,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腹痛、拉肚子、口不渴、手腳冰冷、肌肉緊繃、胸痛、嘔吐蛔蟲,脈搏沉弱無力。這時,可以使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