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1. 足太陰脾經
起於足大指隱白穴,從內廉入腹,布胃中,上膈,注心中,至唇,終於乳下大包穴。是經血少,氣旺,主藏智,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本經五飲:一曰停飲,水停心下也;二曰癖飲,水在兩脅下也;三曰痰飲,水在胃中也;四日溢飲,水在五藏間也;五曰流飲,水在胸間也。俱以白朮為君,桂心炮姜為佐)
標病(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九竅不通;足大趾不用;諸痙項強)
土實瀉之(瀉子;訶子;防風;桑皮;葶藶;吐;豆豉;梔子;萊菔;常山;瓜蒂;鬱金;赤小豆;藜蘆;苦參;韭汁;鹽湯;苦茶;下;大黃;芒硝;礞石;大戟;甘遂;芫花;千金子)
白話文:
脾經從腳大拇指的隱白穴開始,沿著內側邊緣進入腹部,遍布胃部,上達隔膜,進入心臟,到達嘴唇,最後在乳房下方的大包穴結束。脾經的氣血較少,但氣旺,負責儲藏智慧,屬於土,是萬物的母親,掌管營氣和衛氣,主味覺,主肌肉,主四肢。
脾經的病症包括:各種濕氣導致的腫脹;胸悶、腹脹、噯氣;大小便不通;黃疸;痰飲。脾經五種痰飲分別為:停飲,水積在心臟下方;癖飲,水積在兩肋下方;痰飲,水積在胃中;溢飲,水積在五臟之間;流飲,水積在胸腔。治療脾經的痰飲,以白朮為主要藥物,桂心和炮姜為輔助藥物。
脾經的顯著病症包括:嘔吐、腹瀉、霍亂;心腹疼痛;飲食不消化;身體沉重、腫脹;困倦嗜睡;四肢無力;舌根疼痛;九竅不通;腳大拇指無力;各種痙攣,脖子僵硬。
脾經實證,需瀉之。瀉脾經的藥物有:瀉子、訶子、防風、桑皮、葶藶,可使用吐法;豆豉、梔子、萊菔、常山、瓜蒂、鬱金、赤小豆、藜蘆、苦參、韭汁、鹽湯、苦茶,可使用下法;大黃、芒硝、礞石、大戟、甘遂、芫花、千金子。
土虛補之(補母;桂心;茯苓;補氣;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玉竹;砂仁;木香;扁豆;白朮;蒼朮;補血;蒼朮;白朮;白芍;膠飴;大棗;乾薑;木瓜;烏梅;蜂蜜)
白話文:
土虛要補,可用桂心、茯苓補母,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玉竹、砂仁、木香、扁豆、白朮、蒼朮補氣,蒼朮、白朮、白芍、膠飴、大棗、乾薑、木瓜、烏梅、蜂蜜補血。
本濕除之(燥中;蒼朮;白朮;吳萸;南星;半夏;橘皮;草蔻;芥子;潔淨府;本通;豬苓;茯苓;藿香)
標熱滲之(開鬼門;葛根;蒼朮;麻黃;獨活)
本經報使(升麻;葛根;蒼朮;白巧)
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其症腹滿嗌乾,腹痛便溏自利,不渴,厥冷拘急,結胸吐蛔,其脈沉而無力。理中湯主之。或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濕氣過重,可用蒼朮、白朮、吳茱萸、南星、半夏、橘皮、草蔻、芥子來去除濕氣,並用豬苓、茯苓、藿香來清潔腸胃,使其通暢。
若有熱邪入侵,可用開鬼門、葛根、蒼朮、麻黃、獨活來解表散熱。
若經絡受阻,可用升麻、葛根、蒼朮、白芍來疏通經絡。
若患傷寒四日,太陰受邪,症狀為腹脹、咽喉乾燥、腹痛、腹瀉、不渴、手足厥冷、拘緊、胸悶、嘔吐蛔蟲,脈沉細無力,可服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