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
1. 足少陰腎經
起於湧泉,循足內後廉,絡膀胱,貫腎,夾背內脊,絡肺,循咽,舌本,終於前府穴。是經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也。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腫寒;少腹滿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穢;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飲)
標病(發熱不惡寒;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內後廉痛)
水強瀉之(瀉子、大戟、牽牛;瀉腑、澤瀉、車前、豬苓、茯苓、防已)
水弱補之(補母、人參、山藥;補氣、知母、元參、苦參、砂仁、故紙;補血、黃柏、山萸、枸杞、五味、覆盆、阿膠、女貞、熟地、鎖陽、蓯容)
本熱攻之(下;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本塞溫之(附子、官桂、白朮、乾薑、川椒;溫里)
標熱涼之(清熱;元參、連翹、甘草、豬膚)
標寒解之(解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
腎經報使(桂枝、獨活、知母、細辛)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腳底的湧泉穴,沿著腳的內側後方往上行,與膀胱相連,穿過腎臟,夾在脊椎兩側,再與肺部聯繫,經過咽喉,到達舌根,最後結束在前府穴。腎經與人的意志力有關,屬水性,是人體生命能量的根本來源之一。腎經主要影響聽覺、骨骼以及生殖系統。
與腎經相關的疾病有:各種因寒冷導致的手腳冰冷、骨質疏鬆、腰痛、腰際冷得像冰一樣、小腿腫脹且感覺寒冷、小腹緊繃、疝氣、大小便失調、嘔吐或腹瀉帶有異味、尿液清澈且量多、身體畏寒、口渴想喝水。
針對這些疾病的標本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區別:
- 對於腎水功能亢進的情況,可以使用瀉子、大戟、牽牛等藥物來降低水濕;或使用澤瀉、車前、豬苓、茯苓、防己等藥物來瀉出多餘的水分。
- 若腎水功能衰弱,則可以使用人參、山藥來補充腎氣;使用知母、元參、苦參、砂仁、故紙等藥物來補氣;使用黃柏、山萸、枸杞、五味、覆盆、阿膠、女貞、熟地、鎖陽、蓯蓉等藥物來補血。
- 如果腎經過熱,可以使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等藥物來清熱。
- 腎經阻塞,可以使用附子、官桂、白朮、乾薑、川椒等藥物來溫暖體內。
- 對於腎經表面的熱症,可以使用元參、連翹、甘草、豬膚等藥物來清熱。
- 對於腎經表面的寒症,可以使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等藥物來散寒。
腎經的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桂枝、獨活、知母、細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