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足厥陰肝經

回本書目錄

足厥陰肝經

1. 足厥陰肝經

起於足大指大敦穴,循中內廉,絡陰器,抵少腹,從脅注肺中,上喉,循督脈至巔頂,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終於期門穴。是經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瀉子;甘草;行氣;香附;川芎;瞿麥;青皮;牽牛;行血;紅花;鱉甲;山甲;桃仁;大黃;虻蟲;水蛭;三稜;莪朮;丹皮;蘇木;鎮驚;雄黃;金箔;銀箔;鉛丹;鐵粉;胡粉;頳石;石決明;珍珠;夜明砂;龍骨;搜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薄荷;槐子;皂夾;蔓荊;烏頭;姜蠶;白附子;蟬退;白花蛇)

不足補之(補母;枸杞;社仲;狗脊;熟地;苦參;萆薢;兔絲;阿膠;補血;當歸;川芎;白芍;牛膝;川斷;乳香;沒藥;血竭;補氣;天麻;柏子仁;白朮;菊花;細辛;蒙花;決明;生薑;谷稍草)

本熱寒之(瀉木;芍藥;烏梅;澤瀉;攻裡;大黃;瀉火;黃連;龍膽;黃芩;苦茶;豬膽)

標熱發之(和解;柴胡;半豆;解肌;桂枝;麻黃)

本經報使(菁皮;柴胡;吳萸;川芎)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其症煩滿囊縮,乾嘔吐沫,亦頭痛,身涼,手足冷,脈沉遲,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開始於腳大拇指的大敦穴,沿著腳背內側往上,連接生殖器官,到達下腹部,再從脅部進入肺部,向上經過喉嚨,沿著督脈到達頭頂,再從眼睛後方下降至臉頰內部,繞過嘴脣內側,最後終止於期門穴。此經絡與血液儲存有關,五行屬性為木,膽的火氣寄存在其中,主要影響血液、眼睛、肌肉、呼吸和情緒(如憤怒)。

該經絡的本病包括: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僵硬倒地、身體強直;癲癇;兩側脅部腫痛;胸部肋骨部位滿脹疼痛;嘔血;小腹部疝氣疼痛;肝脾腫大;女性的月經問題。

標病包括:寒熱交錯的瘧疾;頭痛;口吐涎沫;眼睛發紅;面色青紫;易怒;耳朵閉塞、頰部腫脹;肌肉抽搐;睪丸收縮;男性疝氣;女性下腹部腫痛;生殖系統疾病。

對於過盛的病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減緩: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香附、川芎;清熱解毒的藥物如瞿麥、青皮、牽牛、紅花;破血化瘀的藥物如鱉甲、山甲、桃仁、大黃、虻蟲、水蛭、三稜、莪朮、丹皮、蘇木;鎮靜安神的藥物如雄黃、金箔、銀箔、鉛丹、鐵粉、胡粉、頳石、石決明、珍珠、夜明砂、龍骨;祛風散寒的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薄荷、槐子、皁夾、蔓荊、烏頭、姜蠶、白附子、蟬退、白花蛇。

對於不足的情況,則需補充:滋養肝臟的藥物如枸杞、杜仲、狗脊、熟地、苦參、萆薢、菟絲子、阿膠;補血的藥物如當歸、川芎、白芍、牛膝、川斷、乳香、沒藥、血竭;補氣的藥物如天麻、柏子仁、白朮、菊花、細辛、蒙花、決明子、生薑、谷芽草。

對於熱症,應使用寒涼藥物來調節:清肝熱的藥物如芍藥、烏梅、澤瀉;攻裡的藥物如大黃;清火的藥物如黃連、龍膽草、黃芩、苦茶、豬膽。

對於表徵的熱症,可以使用發汗或和解的方法來治療:和解的藥物如柴胡、半夏;發汗的藥物如桂枝、麻黃。

在足厥陰肝經中,有特定的報使藥物,如菁皮、柴胡、吳茱萸、川芎。

在傷寒病的第六天,若厥陰經受病,會出現心煩、腹部脹滿、睪丸收縮、乾嘔、吐泡沫等症狀,也可能伴有頭痛、身體冰冷、手腳冰涼、脈搏沉而緩慢。這種情況適合用附子四逆湯加吳茱萸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