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
1. 足厥陰肝經
起於足大指大敦穴,循中內廉,絡陰器,抵少腹,從脅注肺中,上喉,循督脈至巔頂,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終於期門穴。是經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瀉子;甘草;行氣;香附;川芎;瞿麥;青皮;牽牛;行血;紅花;鱉甲;山甲;桃仁;大黃;虻蟲;水蛭;三稜;莪朮;丹皮;蘇木;鎮驚;雄黃;金箔;銀箔;鉛丹;鐵粉;胡粉;頳石;石決明;珍珠;夜明砂;龍骨;搜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薄荷;槐子;皂夾;蔓荊;烏頭;姜蠶;白附子;蟬退;白花蛇)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起於大腳趾的「大敦」穴,沿著內側腳踝向上,經過生殖器官,到達小腹,再沿著脅肋上升至肺部,然後通往喉嚨,沿著督脈上至頭頂,從眼睛連到下顎內側,環繞嘴唇內側,最後止於「期門」穴。肝經屬木,主血、目、筋、呼吸和怒氣。
本經所治疾病: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昏倒、肢體僵硬;驚癇;兩肋腫痛;胸肋脹痛;嘔血;小腹疝氣疼痛;痃瘕;婦女經期疾病。
標證:寒熱瘧疾;頭痛;流口水;眼睛紅腫;臉色蒼白;易怒;耳朵堵塞、臉頰腫脹;筋攣;睾丸萎縮;男性疝氣;女性小腹腫痛;陰虛病症。
治療方法:
針對氣血有餘者,使用瀉法,可選用甘草、香附、川芎、瞿麥、青皮、牽牛、紅花、鱉甲、山甲、桃仁、大黃、虻蟲、水蛭、三稜、莪朮、丹皮、蘇木等藥物,並配合行氣、行血、鎮驚等手法。
針對氣血不足者,可選用雄黃、金箔、銀箔、鉛丹、鐵粉、胡粉、頳石、石決明、珍珠、夜明砂、龍骨等藥物,並配合搜風等手法。
針對風邪引起的病症,可選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薄荷、槐子、皂夾、蔓荊、烏頭、姜蠶、白附子、蟬退、白花蛇等藥物。
不足補之(補母;枸杞;社仲;狗脊;熟地;苦參;萆薢;兔絲;阿膠;補血;當歸;川芎;白芍;牛膝;川斷;乳香;沒藥;血竭;補氣;天麻;柏子仁;白朮;菊花;細辛;蒙花;決明;生薑;谷稍草)
白話文:
身體不足就需要補充,可以用枸杞、社仲、狗脊、熟地、苦參、萆薢、兔絲、阿膠補腎;當歸、川芎、白芍、牛膝、川斷、乳香、沒藥、血竭補血;天麻、柏子仁、白朮、菊花、細辛、蒙花、決明、生薑、谷稍草補氣。
本熱寒之(瀉木;芍藥;烏梅;澤瀉;攻裡;大黃;瀉火;黃連;龍膽;黃芩;苦茶;豬膽)
標熱發之(和解;柴胡;半豆;解肌;桂枝;麻黃)
本經報使(菁皮;柴胡;吳萸;川芎)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其症煩滿囊縮,乾嘔吐沫,亦頭痛,身涼,手足冷,脈沉遲,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可用瀉木、芍藥、烏梅、澤瀉等藥物來瀉熱,也可以用大黃、黃連、龍膽、黃芩、苦茶、豬膽等藥物來攻裡瀉火。
如果體內有外感熱邪,可用柴胡、半夏等藥物來和解,也可以用桂枝、麻黃等藥物來解肌。
如果病症是本經受邪所致,可用菁皮、柴胡、吳萸、川芎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傷寒六天後,厥陰經受邪,症狀表現為腹脹滿、小便不利、乾嘔吐沫、頭痛、手足冰冷、脈沉遲,可以用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