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邪入少陽血分

回本書目錄

邪入少陽血分

1. 邪入少陽血分

柴胡升麻主,川芎主,當歸黃芩山梔主,紅花主,片姜或加蒼芥。

陰虛合四物湯,用血結加桃仁鱉甲,邪血膠結合三甲飲,胃實熱血結者,量加酒製大黃。

甚有邪火熾極過於血分者,發為郁癍,郁癍者,紅如馬腦,質圓厚,色光潤,照至肌肉,偶見一點,周身不過數點或數十點,與痘瘡閉症發癍一般,古人惟以青紫黑癍為險而鬱癍更足可虛,前法攻血透邪中,或加茅根浮萍香盡等透汗,或合犀角地黃湯清熱,細細參治。

又有鬱症發於秋者,木邪郁久遇克而升亦發時瘧,又有陰虛之人逢亢熱炎蒸之後,陰液大傷,陽太發泄,屆秋肺不收降以供生水之源,設有伏暑涼風,祗宜輕揚手經令營衛稍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伏邪有透路,則肺氣有權開而能降,若下虛上窒升而不降,肺氣無權,強用足經升藥,則陽自邪升下不攝而上不降,喘逆至矣,及左尺虛數不耐者,柴胡慎之(繆仲醇屬筆記亦言之),伏暑舍營,秋邪本在血分者多,即大瘧屬陰即血也,而小瘧下午發者已關血分,而況夜瘧乎,瘧不頭疼者,均宜血分搜求,但不令動血耳,若吐血晡熱,雖為虛症,亦宜參水清湯不沸意。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症自外受為實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症自內起為虛症,夏傷於暑,秋為疲瘧,症自外受為實症,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症自內起郁虛症。

夏令心志不舒則離陽受亢,秋令龍雷下動發為厥瘧,厥瘧者,冷氣起於少腹,沖逆至胃則振寒或厥痛,至上陽一勝則發熱厥平或汗解(痎亥為陰,乃厥陰藏血之地矣),此症與金匱牝瘧同意,故用蜀漆靈母龍骨為方,余以當歸桂枝湯加泄肝驗。

秋月蚤寒,從足經症治者,總不出仲聖範圍,故略採其綱以敘之,然傷寒自表傳裡,故起自太陽,如伏氣自里達表,故先敘厥陰。

白話文:

[邪進入少陽血分]

主要使用柴胡和升麻,配合川芎,當歸,黃芩,山梔和紅花。有時候會加上片薑或蒼芥。

如果陰虛,會配合四物湯。如果血液凝結,會加入桃仁和鱉甲。對於邪血凝固的情況,會使用三甲飲。如果胃部有實熱和血結,會酌量加入酒製的大黃。

對於邪火非常旺盛,超過血分的情況,會形成鬱癍。鬱癍是紅色的,形狀圓厚,色澤光潤,深入肌膚,可能只有一點,或者全身只有數點或數十點,類似於痘瘡閉症的癍。古人認為青紫黑色的癍很危險,但是鬱癍更令人擔心。通常會攻擊血液,讓邪氣透出,或者加入茅根,浮萍,香薷等幫助排汗,或者配合犀角地黃湯來清熱,仔細調理。

在秋天發生鬱症的情況下,如果木邪鬱積太久,遇到剋制而上升,也會形成時瘧。對於陰虛的人,在高溫炎熱後,陰液大量損失,陽氣過度發散,到了秋天,肺部無法收縮以提供水源,如果有潛在的暑熱和涼風,應該輕微提升手部經絡,讓營養和衛氣稍微擴張,上焦得以暢通,津液得以下降,潛在的邪氣有出路,那麼肺氣才能控制開合並且下降。如果下部虛弱,上部阻塞,上升卻不能下降,肺氣失去控制,如果強制使用足部經絡的升藥,那麼陽氣會被邪氣提升,下面無法控制,上面無法下降,就會喘息逆反。對於左尺脈虛弱且快速的人,要小心使用柴胡。

伏暑在營養中,秋天的邪氣大多在血分。大瘧屬於陰,也就是血液。小瘧在下午發作,已經涉及到血分,更何況是夜間的瘧疾。如果不頭疼的瘧疾,都應該在血分尋找原因,只是不要讓血液流動。如果吐血和晡熱,即使屬於虛症,也應該考慮用水清湯來冷卻。

經典說:冬天受到寒冷的傷害,春天一定會生病溫熱,這是外來的實症。冬天不儲存精氣,春天一定會生病溫熱,這是內在的虛症。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秋天會變成疲瘧,這是外來的實症。如果逆反,會傷害心臟,秋天會成為痎瘧,這是內在的鬱悶虛症。

夏天,如果心情不舒暢,離陽就會過度亢奮。秋天,龍雷向下移動,會形成厥瘧。厥瘧是,冷氣從小腹升起,衝到胃部就會感到寒冷或劇痛,到上陽勝利時就會發熱,厥症消失,或者出汗緩解。這個症狀和金匱牝瘧相同,所以使用蜀漆,靈母,龍骨作為治療方案。我使用當歸桂枝湯加上泄肝的方法,效果良好。

在秋天的早寒,如果從腳部經絡治療,總體不會超出仲聖的範疇,所以我只選擇其中的要點來敘述。然而,傷寒從表面傳到內部,所以開始於太陽。如果潛伏的氣體從內部到表面,所以首先敘述的是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