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邪入少陽血分
邪入少陽血分
1. 邪入少陽血分
柴胡升麻主,川芎主,當歸黃芩山梔主,紅花主,片姜或加蒼芥。
陰虛合四物湯,用血結加桃仁鱉甲,邪血膠結合三甲飲,胃實熱血結者,量加酒製大黃。
甚有邪火熾極過於血分者,發為郁癍,郁癍者,紅如馬腦,質圓厚,色光潤,照至肌肉,偶見一點,周身不過數點或數十點,與痘瘡閉症發癍一般,古人惟以青紫黑癍為險而鬱癍更足可虛,前法攻血透邪中,或加茅根浮萍香盡等透汗,或合犀角地黃湯清熱,細細參治。
白話文:
柴胡、升麻疏散風熱,川芎行氣止痛,當歸、黃芩、山梔清熱涼血,紅花活血化瘀,可加片姜或蒼芥。
陰虛者可合用四物湯滋陰養血,若血結可用桃仁、鱉甲活血化瘀,邪血膠結者可結合三甲飲清熱解毒,胃實熱血結者可加酒製大黃瀉熱通便。
若邪火熾盛,侵犯血分,則會出現郁癍,郁癍呈紅色,如馬腦,質地圓厚,色澤光潤,蔓延至肌肉,僅出現少數點狀,與痘瘡閉症發癍類似。古代醫家認為青紫黑癍危險,郁癍更易虛脫。以上方法主要攻血透邪,可加茅根、浮萍等透汗解毒,或合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需細細參照病情用藥。
又有鬱症發於秋者,木邪郁久遇克而升亦發時瘧,又有陰虛之人逢亢熱炎蒸之後,陰液大傷,陽太發泄,屆秋肺不收降以供生水之源,設有伏暑涼風,祗宜輕揚手經令營衛稍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伏邪有透路,則肺氣有權開而能降,若下虛上窒升而不降,肺氣無權,強用足經升藥,則陽自邪升下不攝而上不降,喘逆至矣,及左尺虛數不耐者,柴胡慎之(繆仲醇屬筆記亦言之),伏暑舍營,秋邪本在血分者多,即大瘧屬陰即血也,而小瘧下午發者已關血分,而況夜瘧乎,瘧不頭疼者,均宜血分搜求,但不令動血耳,若吐血晡熱,雖為虛症,亦宜參水清湯不沸意。
白話文:
又有憂鬱症發病於秋季者,可能是因為木氣鬱積已久,遇到金氣克制而上升,導致發作時疫。也可能是因為陰虛體質的人在經歷了酷暑炎熱之後,陰液大損,陽氣過度發泄,到了秋季,肺臟無法收降來補充生水之源。如果遇上伏暑和涼風,只需要輕輕地疏通手太陰肺經,使營衛之氣稍微宣散,上焦得以通暢,津液得以下降,伏邪就有透出之路,肺氣就能順利開展而下降。如果下焦虛弱,上焦阻塞,氣血上升而不下降,肺氣就無力下降,勉強使用足太陰脾經的升藥,反而會導致陽氣被邪氣向上帶動,下降不了,上升也不得,就會出現喘逆的症狀。如果左尺脈虛弱,數脈不耐者,使用柴胡要謹慎(繆仲醇先生的筆記中也提到這一點)。伏暑的邪氣藏於營氣之中,秋季的邪氣大多在血分,而瘧疾屬於陰邪,也屬於血分。小瘧疾在下午發作,已經關乎血分,更何況是夜瘧呢?那些不伴隨頭痛的瘧疾,都需要在血分尋找病因,但不能使血氣過度躁動。如果出現吐血和午後發熱,雖然屬於虛症,但也應該參照水清湯不沸的原則。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症自外受為實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症自內起為虛症,夏傷於暑,秋為疲瘧,症自外受為實症,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症自內起郁虛症。
夏令心志不舒則離陽受亢,秋令龍雷下動發為厥瘧,厥瘧者,冷氣起於少腹,沖逆至胃則振寒或厥痛,至上陽一勝則發熱厥平或汗解(痎亥為陰,乃厥陰藏血之地矣),此症與金匱牝瘧同意,故用蜀漆靈母龍骨為方,余以當歸桂枝湯加泄肝驗。
秋月蚤寒,從足經症治者,總不出仲聖範圍,故略採其綱以敘之,然傷寒自表傳裡,故起自太陽,如伏氣自里達表,故先敘厥陰。
白話文:
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外感為實症。冬天不儲精氣,春天也會得溫病,內傷為虛症。夏天受暑,秋天就容易得瘧疾,外感為實症,逆之則傷心;秋天得瘧疾,內傷為虛症。
夏季心神不舒,陽氣外泄,秋季雷雨交加,就會發作瘧疾。瘧疾是寒氣從小腹生起,逆衝至胃,則發冷或厥痛。寒氣上升至陽氣旺盛處,則發熱、厥止或汗解,這是因為厥陰藏血,為陰邪所居。此症與金匱中牝瘧相同,所以用蜀漆靈母龍骨方治療,我則在此基礎上加入當歸桂枝湯,再加泄肝藥物。
秋季早寒,從足經治病,總歸不出仲聖範圍,所以只取其綱要敘述。傷寒從表傳裡,故起於太陽;伏氣從裡達表,故先講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