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1.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陽虛則病,冬易傷寒;陰虛則病,夏易傷暑。寒入足經,下受先,宜溫散取汗;暑入手經,上受先,由清心利小便。冬寒至春,自少陽而達者為春溫;夏暑至秋,自肺而達者為秋病。鬱蒸即是暑,新涼便是秋。可知夏亦有涼風,秋亦沾暑熱。涼多暑少則邪入足經為正瘧;暑多涼少則邪留手經為暑瘧。
涼風生寒,伏暑發熱。風輕涼輕,暑重熱重。風解寒,解暑,解熱,解暑風佇定,氣血界限分清者,應為正瘧。暑風混雜,氣血界限模糊者,則為溫瘧。先寒後熱,寒輕熱重。或熱退不清,或退後復作,或朝清暮劇,或日重日輕。血中伏暑留戀,最為淹滯。非比傷寒一日二三度發為欲愈也。
此言濕瘧與內經不同。經義以冬傷於寒,復感春風,先熱後寒為溫瘧,出自聖名。今但以寒熱饃糊,熱退不清,秋溫間瘧為溫瘧,出於俗號。涼風易解,伏暑難清,延至營虛,暑熱溜入陽明,但熱不寒,熱蒸不退,俗名秋溫矣。故瘧症有轉溫瘧,溫瘧復化秋溫,為病進。秋溫能入溫瘧,溫瘧更成正瘧,為病衰。
故曰三症症異源同也。
春溫以令名,秋溫以伏暑化溫,究屬牽強。即秋燥秋濕亦不著貼。發千古未闡之奧,辟世俗混指之原。洵是長沙功臣(潤)。
白話文:
當陽氣不足時,人容易生病,冬天時易受到寒冷侵襲;同樣地,陰氣不足也會導致疾病,夏天時則容易因酷熱而受損。冬天的寒氣會從腳部開始入侵,治療時應採用溫暖散寒的方式,使身體發汗;而夏季的暑氣則從手臂開始,治療時需清心降火,促進小便排泄。冬季的寒氣到了春季,如果影響了肝膽經絡,就會形成春季的溫熱病症;夏季的酷熱到了秋季,若影響到肺部,就會成為秋季的疾病。悶熱就是夏季的特徵,新涼就是秋季的象徵。由此可見,夏季也會有涼爽的風,而秋季也可能殘留夏日的熱氣。若是涼風較多、暑氣較少,邪氣就會進入足部經絡,形成正常的瘧疾;反之,若暑氣多而涼風少,邪氣就會滯留在手臂經絡,形成暑熱型的瘧疾。
涼風帶來寒意,而潛伏的暑氣則會引發發燒。風力輕微,涼意也相對較輕;暑氣重,熱度自然也高。風可以消解寒氣,也可以消除暑氣和熱度,當暑風停止,氣血運行正常且界限分明時,即為正常的瘧疾。然而,暑風混雜,使得氣血界限模糊時,就會形成溫熱型的瘧疾。先感到寒意,隨後轉為高燒,且寒意較輕、熱度較重。有時熱度退去後並未完全消散,或是退熱後再次發作,甚至白天病情輕微,夜晚卻加劇,或者每天病情的嚴重程度都不相同。血液中潛藏的暑氣久久不散,是最為困擾的問題。這與一般感冒一天內多次發作,表示病情即將好轉的情況完全不同。
以上提到的濕熱型瘧疾,與傳統醫學中的描述有所差異。根據傳統醫學的定義,冬季因寒冷受損,再遇春季的溫暖氣候,先出現發熱,隨後轉為寒意,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熱型瘧疾。但現今普遍認為,寒熱交錯、熱度退去後又復發,或是秋季伴隨間歇性瘧疾的溫熱型瘧疾,纔是真正的溫熱型瘧疾。涼風較易消散,而潛伏的暑氣則難以清除,隨著病情延續,身體的營養逐漸流失,暑熱便會進入陽明經絡,導致只發熱而不感到寒冷,且熱度持續不退,這就是俗稱的秋季溫熱疾病。因此,瘧疾可能轉變為溫熱型瘧疾,而溫熱型瘧疾也可能演變成秋季溫熱疾病,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反之,秋季溫熱疾病也能轉為溫熱型瘧疾,或是溫熱型瘧疾恢復為正常的瘧疾,這表示病情正在減輕。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三種疾病的來源雖然不同,但其本質是相通的。
春季的溫熱疾病以季節命名,而秋季的溫熱疾病則是由潛伏的暑氣轉化而來,這種說法有些牽強。即使秋季的乾燥和潮濕,也無法完全符合這種解釋。本文揭開了千百年來未曾闡明的奧祕,澄清了民間混淆不清的概念。無疑地,張仲景(字潤之)對於醫學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