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1. 論瘧溫瘧秋溫症異源同
陽虛則病,冬易傷寒;陰虛則病,夏易傷暑。寒入足經,下受先,宜溫散取汗;暑入手經,上受先,由清心利小便。冬寒至春,自少陽而達者為春溫;夏暑至秋,自肺而達者為秋病。鬱蒸即是暑,新涼便是秋。可知夏亦有涼風,秋亦沾暑熱。涼多暑少則邪入足經為正瘧;暑多涼少則邪留手經為暑瘧。
涼風生寒,伏暑發熱。風輕涼輕,暑重熱重。風解寒,解暑,解熱,解暑風佇定,氣血界限分清者,應為正瘧。暑風混雜,氣血界限模糊者,則為溫瘧。先寒後熱,寒輕熱重。或熱退不清,或退後復作,或朝清暮劇,或日重日輕。血中伏暑留戀,最為淹滯。非比傷寒一日二三度發為欲愈也。
白話文:
人體陽氣虛弱容易生病,特別在冬天容易受寒;陰氣虛弱則容易生病,特別在夏天容易中暑。寒氣侵入足部經絡,從下半身開始受影響,應該用溫暖散寒的方法,讓身體出汗;暑氣侵入手部經絡,從上半身開始受影響,應該用清熱利尿的方法。冬天寒氣到春天,從少陽經開始蔓延,會導致春溫病;夏天暑氣到秋天,從肺經開始蔓延,會導致秋病。悶熱就是暑氣,天氣轉涼就是秋天。所以夏天也有涼風,秋天也有暑熱。涼風多於暑氣,邪氣就會侵入足部經絡,導致正瘧;暑氣多於涼風,邪氣就會停留在手部經絡,導致暑瘧。
涼風會導致寒氣,伏暑會導致發熱。風輕則涼氣輕,暑重則熱氣重。風能解寒,暑能解熱,暑風結合後,氣血界限清楚分明,屬於正瘧。暑風混雜在一起,氣血界限模糊不清,則屬於溫瘧。先寒後熱,寒氣輕微,熱氣嚴重。有時熱退得不乾淨,有時退後又復發,有時早上清醒,晚上嚴重,有時白天重晚上輕。血中留存的伏暑,最容易造成停滯。不像傷寒一日發作兩三次,慢慢就會好轉。
此言濕瘧與內經不同。經義以冬傷於寒,復感春風,先熱後寒為溫瘧,出自聖名。今但以寒熱饃糊,熱退不清,秋溫間瘧為溫瘧,出於俗號。涼風易解,伏暑難清,延至營虛,暑熱溜入陽明,但熱不寒,熱蒸不退,俗名秋溫矣。故瘧症有轉溫瘧,溫瘧復化秋溫,為病進。秋溫能入溫瘧,溫瘧更成正瘧,為病衰。
故曰三症症異源同也。
春溫以令名,秋溫以伏暑化溫,究屬牽強。即秋燥秋濕亦不著貼。發千古未闡之奧,辟世俗混指之原。洵是長沙功臣(潤)。
白話文:
这段文字说,湿疟与《内经》中的记载不同。《内经》认为冬日受寒,又遇春风,先热后寒为温疟,出自圣贤之言。现在则只是说寒热混杂,热退不清,秋温间歇发作的疟疾为温疟,这只是俗称。凉风容易缓解,伏暑难以清除,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营气虚弱,暑热侵入阳明经,只热不寒,热蒸不退,俗称秋温。所以疟疾可以转变为温疟,温疟又可以演变成秋温,病情加重。秋温可以演变成温疟,温疟又可以演变成正疟,病情减轻。
因此说这三种病症虽然来源不同,却有共同之处。
春温以季节命名,秋温则以伏暑化温,究属牵强附会。即使说秋燥秋湿也不贴切。这篇文章揭示了千古未解之谜,纠正了世俗混淆指称的错误。确实是长沙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