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論溫瘧

回本書目錄

論溫瘧

1. 論溫瘧

(冬傷於寒復感春風,光熱後寒;夏傷於暑復感秋風,光寒後熱。)

溫瘧出於秋症,名原未確監,因秋溫不離瘧,象瘧疾又帶秋溫,如溫如瘧,故俗名之。如風露新涼,秋蟲疊出,其名雖異,其稟同也,其感則一。其源有二,均因自夏徂秋,汗出腠疏,外風襲衛,伏暑傷營,營液已耗,不能傳送暑熱,衛陽受束,不能豉舞涼風,以致伏暑侵衛,涼風逼營,風暑相搏,營衛分爭,寒輕熱重,緩退復萌,營衛相近,即近瘧也。其起甚微,人每不謹,嗜饌貪涼,邪積蘊結,阻住陽明,熱勢忽劇,此先似瘧而後似溫也。

一以秋時入少陽,先見憎寒發熱,熱不退,或但熱不寒,日晡所有寒熱,此先似溫而後似瘧也。治法近瘧固搜營衛,光解涼風以宣伏暑,次清暑熱以保營津。即秋時初起,未行汗解,亦宜先開手經,令毛竅先松,足經邪達,再審足經邪蘊,方透足經。若早用足經升散溫藥,恐致煩躁,陽升昏譫厥逆,如寇入前營,光招後寨,前路未開,後軍簇擁,元帥驚慌,守營無主,畫出真陽一越,救逆莫及矣。

一為風暑爭營衛,一是秋邪入少陽。自惜青年夫造極,並非靈素有涵藏。

白話文:

【討論溫瘧的情況】

溫瘧是在秋季出現的症狀,其名稱原本並不明確,因為在秋天的疾病往往和瘧疾有關,而像瘧疾的病症又常夾帶著秋日的溫熱,既像溫病又像瘧疾,所以民間就這樣稱呼它。當秋天來臨,涼風漸起,各種秋蟲紛紛出現,雖然名稱各異,但其性質是相同的,感染的原因也是相通的。其發病源頭主要有兩種情況,都是從夏季到秋季,因出汗多導致毛孔開放,外來的風邪侵犯肌表,潛伏的暑氣傷害血液,血液已經被消耗,無法正常運轉暑熱,防禦系統受到束縛,無法順利對抗涼風,導致潛伏的暑氣進一步侵犯防禦系統,涼風又逼迫血液,風邪與暑氣互相搏鬥,血液與防禦系統各自奮力抵抗,使得發冷的感覺輕微而發熱的感覺嚴重,病情緩慢減輕後又會再次發作,當血液與防禦系統相互靠近時,就是接近瘧疾的狀態了。這種病初起時非常微妙,人們常常不夠警覺,過度飲食或貪涼,導致邪氣積聚,阻礙了消化系統,熱度突然變得非常強烈,這就是先類似於瘧疾然後又像溫病的過程。

另一種情況是,在秋季進入了身體的半表半裏階段,首先表現為怕冷發燒,熱度不會退去,或者只有發燒而沒有怕冷,每天下午都有寒熱交替的現象,這是先像溫病然後又像瘧疾的過程。治療方法上,對於類似瘧疾的病症,應先調理血液與防禦系統,解除涼風以宣泄潛伏的暑熱,其次清除暑熱以保護血液的津液。即使在秋季剛開始時,還未進行發汗療法,也應該先打開手部的經絡,讓皮膚的毛孔先放鬆,腳部的經絡邪氣得以疏通,再根據腳部經絡邪氣的具體情況,才能進一步疏通腳部經絡。如果過早使用提升腳部經絡的溫熱藥物,可能會導致煩躁不安,出現陽氣上升、神志不清、抽搐逆亂等症狀,就像敵人攻入前線營地,卻同時引來後方的攻擊,前線的道路尚未打通,後方的軍隊就已擁擠不堪,主帥驚慌失措,營地失去統一的防守,最終導致身體的真正陽氣流失,即使想要挽救也來不及了。

一種情況是風邪與暑氣在血液與防禦系統之間爭奪,另一種情況是秋季的邪氣進入了身體的半表半裏階段。年輕時若不珍惜健康,等到疾病達到極點,並不是說醫學知識不足就能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