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論秋時

回本書目錄

論秋時

1. 論秋時

嘉言以不頭疼而口渴為辨春溫第一義,秋濕亦然。頭疼者新感也,口渴者伏氣也。秋令時邪與春溫相似而相異者,春溫乃伏寒化溫自少陽而達,發於收藏之後,津液全易,汗易達。秋溫乃伏暑為邪自營分而傳發於開泄之後,津液耗易痢易陷。春溫自足經達而播及手經,秋溫自手經受而傳於足經。

其秋涼新感亦有全在足經,竟無伏暑者。又有伏暑由感冒觸發者,只要分明伏暑新感,但以症候顯見何經,即在何經參治之,亦不據定何經應感,刻定何經額傳也。瘧與秋時相類而相異者,瘧邪循脊,或隱陽原,或伏陰膜,渾如傳舍空隙,無處交鋒。至營衛氣血行遇方爭,爭則陰陽勝復,邪正皆混退,則各分界限,氣血皆清。

秋時則因夏月畫受炎蒸,晚乘風露,毛竅開時,潛滋滲入,暑熱露涼舍於肌肉,積日成月,層層蘊結,秋涼風起,汗孔一收,從降今而逼入陽明則病作矣。先見惡寒未罷而寒勢方張,乃衛與太陽之涼風一⿺辶⿱㇒𠀁營與陽明之伏暑蒸騰。輕於辰已之交,重於午未之後,退則隱於陽明之半,進則蔓延各經。

口渴小便澀其常也。或有汗無汗,或才出復熱,大便或閉或溏,甚者神昏譫語,舌黑唇焦,夜以繼日水不絕口。邪從陽化為狂為癍,或入少陽血分,日晡寒熱,口苦咽乾,耳聾目定,煩悶神迷,渴不欲飲。津為熱耗,血受邪凝。渴而能飲者,可從氣分發泄。渴不欲飲者,宜從血分搜求。

甚至邪血膠結,有非攻不解者。蓋傷寒重六經,伏氣究三焦。傷寒論陰陽伏暑分氣血。今之論陰陽則詳,分氣血則略。況伏暑至血分,症淹殢志饃糊,脈耎數,最為傳陰之象。須從血分提邪。若邪從陰陷,原有陽邪入陰治例。若真陽已衰,邪乘虛陷,無陽不化,原可從於溫托。

(殢音替,極困也。)

白話文:

[討論秋季疾病]

古人認為,不頭痛但口渴是辨別春季溫熱病的第一個重要特徵,秋季濕熱病也是如此。頭痛通常代表新的感染,口渴則表示體內有潛伏的病氣。秋季的時節疾病和春季溫熱病很相似,但也有差異。春季溫熱病是由冬季潛藏的寒氣轉變為溫熱病氣,從肝膽經絡開始,發病在冬天收藏功能後,人體的津液容易流動,所以排汗較容易。

而秋季溫熱病是由夏季潛藏的暑熱轉變為病邪,從營養系統開始,發病在夏天開放系統後,人體的津液消耗容易導致腹瀉和病情加重。春季溫熱病從腳部經絡開始,影響到手部經絡;而秋季溫熱病則從手部經絡開始,傳染到腳部經絡。

有些秋季涼爽的新感染完全在腳部經絡,並沒有潛伏的暑熱。有的潛伏暑熱是由感冒引發的,只要清楚區分新感染和潛伏暑熱,根據症狀顯示在哪個經絡,就在哪個經絡進行治療,並不固定哪個經絡會感染,也不固定哪個經絡會傳染。

瘧疾和秋季疾病很相似,但也有不同。瘧疾邪氣沿著脊椎,可能隱藏在陽性部位或陰性部位,就像旅館的空隙,沒有地方可以交戰。等到營養、衛生、氣血運行到特定地點才會發生爭鬥,爭鬥後陰陽兩方面都會回退,邪氣和正氣混在一起後退,然後各自劃定界限,氣血都變得清澈。

秋季疾病是因為夏天受到高溫蒸煮,晚上又吹風受涼,皮膚毛孔開放時,暑熱和涼風悄悄滲入身體,熱氣和涼風滯留在肌肉裡,經過長時間累積,到了秋天涼風吹起,汗孔收縮,這些邪氣被壓迫進入陽明經絡,疾病就爆發了。最初會感到惡寒,寒意越來越強烈,這是衛氣和太陽經絡的涼風,以及營養和陽明經絡的潛伏暑熱互相作用的結果。病情輕微時通常在早晨,嚴重時則在中午後,病情退去時邪氣隱藏在陽明經絡的一半位置,病情加重時則蔓延到其他經絡。

口渴和小便困難是常見的症狀。有的人會出汗,有的人不會出汗,有的人剛出汗又再度發燒,大便可能便祕也可能稀軟,嚴重的人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頭和嘴脣焦黑,晚上和白天都需要不斷喝水。邪氣從陽性轉變為瘋狂或斑疹,或者進入少陽經絡的血液部分,每天下午有寒熱交錯,口苦喉嚨乾燥,聽力下降,視線模糊,心情煩躁,神志混亂,口渴但不想喝水。津液被熱氣消耗,血液受到邪氣凝結。如果口渴能喝水,可以從氣血系統發汗排毒。如果口渴但不想喝水,應該從血液系統尋找原因。

有時邪氣和血液黏在一起,必須用攻伐的方法才能解開。一般來說,傷寒病重視六經,潛伏病氣則研究三焦。傷寒論中對陰陽和潛伏暑熱有詳細的描述,但對氣血的描述比較簡略。尤其是當潛伏暑熱影響到血液部分,症狀持續存在,精神狀態混亂,脈搏軟弱快速,這是最有可能傳染到陰性部位的跡象。必須從血液系統提取邪氣。如果邪氣從陰性部位陷入,原本就有陽性邪氣進入陰性部位的治療方法。但如果真陽已經衰退,邪氣趁虛而入,沒有陽氣無法轉化,可以用溫暖的方法扶正祛邪。

(殢音替,非常疲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