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手陽明大腸經症治
手陽明大腸經症治
1. 手陽明大腸經症治
暑熱入陽明之經脈,見浮滑几几,即壯熱,口乾,目黃,汗出不徹,鼽衄,頸腫,或喘,或面赤,耳聾,或咽中如核,肩肘臂外前臁引手大指次指熱痛,此為經邪,宜越是湯主之。
白葛根 秦艽 杏仁 六一散 石膏
無汗不渴,去石膏,加茅根;咽中如核,加桔梗。
第二條
暑熱服前湯,若解,則捍衛熱泄,可以通營脈,必浮和滑耎,若喉痹,鼽衄,下齒作痛,本經之熱已揚,再宜清解。
淡黃芩 茅根 石膏 六一散 桔梗
見疹,加牛蒡子。
第三條
手陽明病,汗收熱徹,脈不耎,尺浮,日晡潮熱,大便秘結,裡急後重,或泄痢下血,疽痔脫肛者,此為經邪入腑也,此湯宜之。
條黃芩 枳實 桔梗 全瓜蔞 秦艽
痢血痔下者,去瓜蔞枳實,加葛根桃花甘草;大陽血結者,去瓜蔞,加桃仁;大腸寒閉,腸鳴而痛,此湯不中與也。
第四條
服前湯秘結,若通暑滯,亦從下解;若泄痢下血者,小腸邪熱亦從下趨,可兼理小腸,設利止,反微熱而咳者,此人陽餘邪傳肺而解也,甘桔湯主之。
生草 桔梗二味煎
無汗,加香薷,同煎服。
第五條
經邪歸腑,本不復傅表,熱則退,餘邪皆從濁道而趨,若邪靜,有虛濕盧燥之分,燥結用麻仁松子仁,顯潤之;滑泄用白朮半夏之屬,燥之。
經邪表熱不徹,反兼嗌痛領腫口糜,欲傳手太陽也;如兼耳鳴嗌腫驚駭,為欲傳手少陽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症狀與治療]
第一條 如果暑熱侵入手陽明大腸經,會出現脈搏浮滑、體溫高升、口渴、眼睛泛黃、出汗但無法舒緩熱度、鼻塞出血、脖子腫脹、呼吸困難、臉色紅潤、聽力下降、咽喉部位有異物感、肩膀、手肘、手臂前方以及小腿前側到大拇指和食指有熱痛感。這是經絡受到邪氣影響的表現,應使用越是湯來治療。
藥材包括:白葛根、秦艽、杏仁、六一散、石膏。如果不出汗且不渴,就去掉石膏,加入茅根;如果咽喉部位有異物感,就加入桔梗。
第二條 服用越是湯後,如果暑熱已解除,則身體的防禦機製得以恢復,熱度得以排除,營養運輸通道得以暢通,脈搏會變得平和滑順。如果出現喉嚨痛、鼻塞出血、下排牙齒疼痛,說明經絡中的熱度已經被排出,接下來應該進行清熱解毒。
藥材包括:淡黃芩、茅根、石膏、六一散、桔梗。如果出現皮疹,則加入牛蒡子。
第三條 手陽明大腸經的疾病,如果汗水減少、熱度徹底消退,但脈搏依然硬直,手腕下方的脈搏浮起,每天下午時段體溫升高,大便幹結,腹部緊繃,有便意但排便困難,或者有腹瀉帶血、瘡瘍痔瘡脫垂等症狀,這表示邪氣已進入腑臟。應使用以下藥方:
藥材包括:條黃芩、枳實、桔梗、全瓜蔞、秦艽。 如果腹瀉帶血或痔瘡脫垂,去掉全瓜蔞和枳實,加入葛根、桃花和甘草;如果是大腸內血液凝結,去掉全瓜蔞,加入桃仁;如果是大腸因寒冷關閉,腸胃鳴叫且疼痛,此藥方不適用。
第四條 服用上述藥方後,如果排便仍然困難,則應該清除體內的暑熱。如果腹瀉帶血,這表示小腸的邪熱也正向下排解,可以同時調理小腸。如果腹瀉停止,但出現低燒和咳嗽,這表示體內的陽氣正在抵抗殘餘邪氣並傳至肺部,應該使用甘桔湯來治療。
藥材包括:生草、桔梗。如果不冒汗,加入香薷,一起煎煮服用。
第五條 當邪氣進入腑臟後,通常不會再次影響表層,熱度退去,殘餘邪氣會通過排泄系統排出。如果邪氣穩定,需區分虛弱、濕潤和乾燥的情況。對於乾燥結塊,可使用麻仁和松子仁來滋潤;對於滑泄,可使用白朮和半夏等藥材來調節乾燥度。
如果邪氣未完全排出,反而出現咽喉疼痛、頸部腫脹和口腔潰瘍,這可能是邪氣正準備傳播至手太陽經。如果同時出現耳鳴、咽喉腫脹和驚恐,這可能是邪氣正準備傳播至手少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