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1.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報使(藁本 黃柏) 起於小指外側少澤穴,循臂外後廉,從肩入缺盆,絡心,復上耳前聽宮穴止。是經少氣多血,主分秘水穀,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穀利 小便短 小便閉 小便血 小便自利 大便後血 小腸氣痛 宿食 夜熱旦止)
標病(身熱 惡寒 嗌痛 頜腫 口糜 耳聾)
實熱瀉之(氣熱 木通 豬苓 滑石 瞿麥 澤瀉 燈心 血熱 地黃 蒲黃 赤苓 丹皮 梔子)
虛寒補之(氣虛 白朮 楝實 茴香 砂仁 神麯 扁豆 血虛 桂心 延胡)
本熱寒之(降火 黃柏 黃芩 連翹 梔子 黃連) 標熱散之(解肌 羌活 防風 藁本 蔓荊子)
白話文:
起始於小指的外側,也就是少澤穴,然後沿著手臂的外後側向上行走,通過肩膀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在這裡聯繫到心臟,再從心臟出發,往上到達耳朵前方的聽宮穴結束。這個經脈特點是氣少血多,主要負責水分和食物的分泌與分配,被視為消化系統的重要部分。
與此經脈相關的本病包括:大便帶有未消化的食物、小便量少、小便困難、小便出血、小便頻繁、大便後出血、小腸部位疼痛、食物消化不良、夜晚發燒但早晨退燒。
標病則包括:身體發熱、怕冷、咽喉疼痛、下頜腫脹、口腔潰瘍、聽力下降。
對於實熱情況,可以使用清熱藥物如:氣熱用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心;血熱用生地黃、蒲黃、赤苓、牡丹皮、梔子。
對於虛寒情況,則應補氣或補血:氣虛可用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麯、扁豆;血虛可用桂心、延胡。
對於本熱,需要使用降火藥物如:黃柏、黃芩、連翹、梔子、黃連。
對於標熱,則需使用散熱藥物如:羌活、防風、藁本、蔓荊子。
而小腸經的代表性藥物為藁本和黃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