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論夏初陰雨濕溫
論夏初陰雨濕溫
1. 論夏初陰雨濕溫
夏初陽氣夫暢,則濕濁之氣已升,未從陽化,適逢陰雨連綿,則濕盛亢陽於內,以致頭重體倦,舌白增,寒弱不勝衣,筋痠腰重,難於展側,蒸熱口渴,足脛逆冷,脈耎而混,或濡弱者,名曰濕溫。濕盛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陽升則濕騰,熱蒸則濕化。若逢陰濕內不化,濕外反受之,則表裡合蒸》。
自汗脈浮洪,口渴,濕化熱兼表症者,桂枝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 二冬芩 兩地甘斛與茵陳枳枇,抑氣能降火。本事方中犀角均》。
自汗脈洪緩,口渴,舌紅苔白,熱盛者,蒼朮白虎湯。
愚按巳午之月,六陽之氣齊浮,若人真水下竭,陽升吸濁,皆浮於胃中,反見面垢,脈混而舌白,煩渴,最似溫熱。惟以神脈合參之。果如是有六味地黃湯,少加梔豉,或梔豉太越,則加豆卷滑石,或豬苓湯亦穩。若虛寒者,原可攝陰溫,下沉陽。《六味地黃君熟地 山萸山藥與丹皮 豬苓湯用治熱勝 茯苓澤瀉通水道 肝腎不足最相宜 澤瀉茯苓阿膠增》。
白話文:
【討論夏季初期陰雨引發的濕熱病】
在夏季初期,如果陽氣無法順利發揚,那麼積聚的濕氣就會上升。當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氣,體內的濕氣會過度旺盛,壓制了正常的陽氣,進而導致頭部沉重、身體疲倦、舌苔變白且增多、畏寒體弱,甚至穿衣服都覺得負擔,同時還會有肌肉痠痛、腰部沉重、翻身困難、感到蒸熱和口渴、腳部冰冷等症狀,脈象軟弱且混亂,或者呈現出濕弱的情況,這種病就稱為「濕溫」。若濕氣過重導致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當出現自汗、脈象浮大,伴有口渴,是濕氣轉化為熱並伴隨表面病徵的表現,可用桂枝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來治療。
若自汗、脈象洪大緩慢、口渴、舌頭紅但舌苔白色,是熱氣旺盛的表現,可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
在五月、六月期間,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表面。如果體內真水(腎水)耗盡,陽氣上昇時會吸入濁氣,這些濁氣都會聚集在胃中,使人臉色顯得灰暗,脈象混亂且舌苔白色,會有煩躁和口渴的感覺,這非常像溫熱病的症狀。診斷時要結合精神狀態和脈象一起考量。如果真的有以上症狀,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再稍微加入梔子和豆豉,或者用梔子、豆豉加上太越(可能是某種草藥),或者加入豆卷和滑石,或者用豬苓湯,都是安全的選擇。如果是虛寒體質的人,可以使用補陰溫陽,使陽氣下降的療法。六味地黃湯主要成分為熟地、山茱萸、山藥和牡丹皮;豬苓湯用於治療熱氣過盛,由茯苓、澤瀉和阿膠組成,特別適合肝腎不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