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論夏初陰雨濕溫

回本書目錄

論夏初陰雨濕溫

1. 論夏初陰雨濕溫

夏初陽氣夫暢,則濕濁之氣已升,未從陽化,適逢陰雨連綿,則濕盛亢陽於內,以致頭重體倦,舌白增,寒弱不勝衣,筋痠腰重,難於展側,蒸熱口渴,足脛逆冷,脈耎而混,或濡弱者,名曰濕溫。濕盛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陽升則濕騰,熱蒸則濕化。若逢陰濕內不化,濕外反受之,則表裡合蒸》。

自汗脈浮洪,口渴,濕化熱兼表症者,桂枝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 二冬芩 兩地甘斛與茵陳枳枇,抑氣能降火。本事方中犀角均》。

白話文:

夏季一開始,陽氣正旺盛,濕濁之氣也隨之上升,但還沒能完全轉化為陽氣,恰逢連綿陰雨,濕氣就更加旺盛,抑制陽氣於內,導致頭昏沉、身體疲倦、舌苔白厚、怕冷穿衣、筋骨痠痛、腰部沉重、難以翻身、發熱口渴、腳脛冰冷、脈象虛弱混亂或濡弱無力,這就是濕溫病。若濕氣過盛導致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治療。

陽氣上升則濕氣上浮,熱氣蒸騰則濕氣化解。但如果遇到陰濕之氣在體內無法化解,反而受到外來濕氣的侵襲,就會出現裡外皆熱的症狀。

若患者自汗、脈象浮洪、口渴,濕氣化熱兼有表證,可用桂枝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治療。桂苓甘露飲中加入二冬、芩、兩地、甘斛、茵陳、枳、枇,可以抑氣降火。此方中原本有犀角,現已不用。

自汗脈洪緩,口渴,舌紅苔白,熱盛者,蒼朮白虎湯。

愚按巳午之月,六陽之氣齊浮,若人真水下竭,陽升吸濁,皆浮於胃中,反見面垢,脈混而舌白,煩渴,最似溫熱。惟以神脈合參之。果如是有六味地黃湯,少加梔豉,或梔豉太越,則加豆卷滑石,或豬苓湯亦穩。若虛寒者,原可攝陰溫,下沉陽。《六味地黃君熟地 山萸山藥與丹皮 豬苓湯用治熱勝 茯苓澤瀉通水道 肝腎不足最相宜 澤瀉茯苓阿膠增》。

白話文:

患者容易流汗,脈象洪大而緩慢,口渴,舌頭紅且苔白,屬於熱盛的情況,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

我認為巳午兩個月份,六陽之氣都浮在表面,如果人體的真水枯竭,陽氣上升吸入濁氣,都會浮在胃中,反倒會出現面部污垢,脈象混亂且舌頭發白,煩躁口渴,最像溫熱病症。但是需要結合神志和脈象綜合判斷。如果確實是溫熱病症,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少加梔子豉,如果梔子豉效果過於猛烈,可以加豆卷滑石,或者使用豬苓湯也比較穩妥。如果患者是虛寒體質,原本就應該攝取陰氣溫補,讓陽氣下沉。六味地黃湯以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豬苓組成,用於治療熱盛,茯苓、澤瀉則利水通水道,適合肝腎不足的人,可以用澤瀉、茯苓、阿膠來增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