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識候

《暑症發原》~ 手太陰肺經

回本書目錄

手太陰肺經

1. 手太陰肺經

起中焦中俯穴,下絡太腸,循胃口,上膈至肩,走臂內前廉,至寸口、少商穴。是經多氣少血,其藏魄,屬金,統攝二身,元氣,主開,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嗽吐膿血、不得臥、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

標病(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冷痛、臑臂前廉痛)

氣實瀉之(瀉子、澤瀉、亭厯、桑皮、地骨皮、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苡米、木瓜、橘皮、瀉火、石膏、知母、訶子、寒水石、粳米、通滯、枳殼、桔梗、薄荷、乾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

氣虛補之(補母、人參、黃耆、甘草、山藥、升麻、潤燥、麥冬、阿膠、蛤、貝母、百合、天冬、花粉、斂肺、烏梅、白芍、粟殼、五味、五棓子)

本熱清之(清金、黃芩、知母、麥冬、天冬、山梔、沙參、紫菀)

本寒溫之(丁香、藿香、檀香、白蔻、款冬、益智、砂仁、糯米、百部)

標寒散之(解表、麻黃、紫蘇、蔥白)

肺經報使(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寒傷營,暑傷氣,言後天之表,寒傷火,熱傷水,言先天之本。大江以南,傷暑倍於傷寒。遍考古書,詳於傷寒而略於傷暑。仲聖治傷寒,至後則言邪分六經,證通其變也。古人治傷暑,用香茹、白虎湯、清暑益氣等方,治其常也。今之暑邪,祗有各經見症,而無各經主方,故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運行路徑和相關病症及治療方法。肺經起始於中焦部位的中脘穴,向下聯繫大腸,沿著胃部,穿越膈肌到達肩部,再沿著手臂內側前緣,直至手腕的寸口和手指尖的少商穴。此經絡多氣少血,與肺臟相應,屬於五行中的金性,調節身體的左右兩側,負責開闔功能,影響情緒反應如哭泣,並主管皮毛健康。

相關疾病包含各種氣鬱、萎縮性疾病、喘息、噁心、呼吸短促、咳嗽反胃、咳血、失眠、頻尿且尿量少、失禁等問題。

對於實證型病態,可用瀉子、澤瀉、葶藶子、桑白皮、地骨皮、去濕藥物、半夏、白礬、白茯苓、薏米、木瓜、陳皮、清熱藥物、石膏、知母、訶子、寒水石、粳米、通滯藥物、枳殼、桔梗、薄荷、乾薑、木香、厚朴、杏仁、皁角等進行治療。

對於虛證型病態,可用補母、人參、黃耆、甘草、山藥、升麻、滋潤藥物、麥門冬、阿膠、蛤蜊、貝母、百合、天門冬、花粉、收斂肺氣藥物、烏梅、白芍、粟殼、五味子、五倍子等來調理。

若為熱性病態,可用黃芩、知母、麥門冬、天門冬、山梔子、沙參、紫苑等清熱藥物來治療。

若為寒性病態,可用丁香、藿香、檀香、白豆蔻、款冬花、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等溫暖藥物來處理。

針對表面寒症,可用麻黃、紫蘇、蔥白等解表藥物來驅寒。

肺經的信使藥物包括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寒冷會傷害血液循環,暑熱會耗損氣力,這是對後天體質表面層次的描述。寒氣傷害了體內的火氣,熱度傷害了體內的水液,這是對先天體質根本層次的描述。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暑熱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寒氣。回顧古籍,對於寒氣傷害的記載較為詳細,而對暑熱傷害的記載則較為簡略。張仲景在治療寒氣傷害時,強調邪氣分佈於六條經脈,症狀會相互轉換。古人治療暑熱傷害,常用香薷飲、白虎湯、清暑益氣湯等方劑,這些是常規的治療方式。然而,現在的暑邪只有各經絡的症狀表現,卻沒有特定的主方,因此特別在此列出,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