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發原》~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
1. 手太陰肺經
起中焦中俯穴,下絡太腸,循胃口,上膈至肩,走臂內前廉,至寸口、少商穴。是經多氣少血,其藏魄,屬金,統攝二身,元氣,主開,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嗽吐膿血、不得臥、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
標病(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冷痛、臑臂前廉痛)
氣實瀉之(瀉子、澤瀉、亭厯、桑皮、地骨皮、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苡米、木瓜、橘皮、瀉火、石膏、知母、訶子、寒水石、粳米、通滯、枳殼、桔梗、薄荷、乾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經過中府穴,向下連接大腸,沿著胃部上行,穿過膈肌到達肩膀,循行於手臂內側前緣,到達寸口、少商穴。這條經絡氣多血少,藏魄,屬於金,統攝全身,元氣,主開,主哭,主皮毛。
本病表現為諸氣鬱結、各種痿病、喘息嘔吐氣短、咳嗽上逆、咳嗽吐膿血、不能平臥、小便頻數且不自主、遺失不禁。
標病表現為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冷痛、手臂前側疼痛。
氣實者宜瀉之,可使用澤瀉、亭歴、桑皮、地骨皮、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苓、苡米、木瓜、橘皮等瀉氣藥;瀉火者可使用石膏、知母、訶子、寒水石、粳米等清熱藥;通滯者可使用枳殼、桔梗、薄荷、乾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等通絡藥。
氣虛補之(補母、人參、黃耆、甘草、山藥、升麻、潤燥、麥冬、阿膠、蛤、貝母、百合、天冬、花粉、斂肺、烏梅、白芍、粟殼、五味、五棓子)
本熱清之(清金、黃芩、知母、麥冬、天冬、山梔、沙參、紫菀)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虛的,要補氣,可以用人參、黃耆、甘草、山藥、升麻來補氣,也可以用麥冬、阿膠、蛤蜊、貝母、百合、天冬、花粉來滋陰潤燥,用烏梅、白芍、粟殼來收斂肺氣。
身體燥熱的,要用寒涼藥物來清熱,可以用黃芩、知母、麥冬、天冬、山梔、沙參、紫菀來降火清熱。
本寒溫之(丁香、藿香、檀香、白蔻、款冬、益智、砂仁、糯米、百部)
標寒散之(解表、麻黃、紫蘇、蔥白)
肺經報使(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寒傷營,暑傷氣,言後天之表,寒傷火,熱傷水,言先天之本。大江以南,傷暑倍於傷寒。遍考古書,詳於傷寒而略於傷暑。仲聖治傷寒,至後則言邪分六經,證通其變也。古人治傷暑,用香茹、白虎湯、清暑益氣等方,治其常也。今之暑邪,祗有各經見症,而無各經主方,故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寒涼藥物有丁香、藿香、檀香、白蔻、款冬、益智、砂仁、糯米、百部,這些藥物可以治療寒症。
散寒的藥物有解表藥、麻黃、紫蘇、蔥白,這些藥物可以驅散寒氣。
屬於肺經的藥物有桔梗、升麻、蔥白、白芷,這些藥物可以治療肺部的疾病。
寒氣傷及營氣,暑氣傷及正氣,這是指後天之表受到寒暑之氣的侵害。寒氣傷及心火,熱氣傷及腎水,這是指先天之本受到寒暑之氣的侵害。在長江以南地區,暑病比寒病更多。翻閱古書,關於傷寒的記載很多,而關於傷暑的記載卻很少。仲景治療傷寒,後來又提出了六經辨證,以通其變化。古人治療傷暑,常用香茹、白虎湯、清暑益氣等方,治療暑病的常規方法。現在的暑邪,只有各經的表現,而沒有各經的主方,因此特地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