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面色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面色青

面色青是中醫的一種症狀,指面部皮膚呈現青色。青色是中醫五色中的一種,代表寒冷、虛弱、驚恐等。面色青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 外感風寒: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可導致面色青白。
  • 內傷心脾:心脾虛弱,氣血不足,可導致面色青白。
  • 驚恐傷心:受到驚嚇,可導致心神不寧,面色青白。
  • 其他原因:如貧血、肝病、腎病等,也可導致面色青白。

面色青的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如果是外感風寒,可用辛溫解表的中藥治療;如果是內傷心脾,可用補益心脾的中藥治療;如果是驚恐傷心,可用安神養心的中藥治療;如果是其他原因,則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面色青在中醫中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的症狀,需要引起重視。如果出現面色青,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吳茱萸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乾嘔頭痛,胸中㽲痛,周身微冷,面色青白。先生與吳茱萸湯,數帖,稍緩,兼用當歸芍藥散而痊愈。

四物湯

  • 1.《普濟本事方》:「治婦人榮衛氣虛,挾風冷,胸脅膨脹,腹中㽲痛,經水愆期,或多或少,崩傷漏下,腰腿痛重,面色青黃,嗜臥無力,安胎止痛,補虛益血。
  • 2.《活人事證方後集》:「_益血四物湯_,治婦人榮衛氣虛,挾風冷,胸脅膨脹,腹中㽲痛,經水衍期,或多或少,崩傷漏下,腰腿痛重,面色青黃,嗜臥無力。安胎、止痛、補虛。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有人嘗患腹痛,腹中有一小塊,按之則痛劇,身體尪羸,面色青而大便難通,飲食如故,乃與大柴胡湯,歲餘而少瘥,於是病者漸怠不服藥。既經七八月,前證復發,塊倍於前,頗似冬瓜,煩悸喜怒,劇則如狂。眾醫交治,不能稍瘥。復請治於先生,再與以前方而兼用當歸芍藥散,服之月餘。

歸脾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或痛作聲,吞酸痞悶,月經不調,小便不利,二年餘矣。面色青黃相兼,余作肝脾氣滯,以六君子加芎、歸、柴胡、炒連、木香、吳茱各少許二劑,卻與歸脾湯下蘆薈丸。三月餘,肝脾和而諸症退,又與調中益氣加茯苓、丹皮,中氣健而經自調。
  • 2.《濟陰綱目》:「一婦人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或作痛有聲,或吞酸痞悶,月經不調,小便不利,二年餘矣。面色青黃,余以為肝脾氣滯,以六君加芎、歸、柴胡、炒連、木香、吳茱各少許二劑,卻與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三月餘,肝脾和而諸症退,又與調中益氣湯加茯苓、牡丹皮,中氣健而經自調。

理中湯

  • 1.《幼科指南》:「寒痛者,多因小兒中氣虛弱,復為風冷所乘,則脾經受寒,故不時腹痛。現證尿白爪甲俱白,面色青,喜飲熱,腹滿,或下利,宜理中湯溫之。若四肢厥冷,兼屬少陰,加附子煎服。
  • 2.《馮氏錦囊秘錄》:「如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瘡不紅綻者,冷症也,宜理中湯。如瀉下之物黃又酸臭,手足心熱,面赤口渴,而瘡紅綻焮發者,熱症也,宜五苓散。如脾胃怯弱,精神怠慢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如身熱中滿渴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如飲冷水自利者,此所謂濕勝則濡瀉也,宜用溫中利水。
  • 3.《雜病心法要訣》:「【注】白朮附子湯,治脾胃寒濕形氣實者也。理中湯,治脾胃寒濕形氣虛者也,虛者,其證食少,喜食熱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吐冷涎沫,大便腥穢不臭,似鴨糞澄澈清溏也,故宜此湯。
  • 4.《大方脈》:「治脾胃寒濕,形氣俱虛,氣乏食減,喜食熱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流涎吐冷,大便清溏,氣腥不臭,但用理中湯加味治之(見祛寒門)。

當歸散

  • 1.《幼科類萃》:「_當歸散_ 治芽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泄瀉並宜服之
  • 2.《古今醫統大全》:「_當歸散_,治小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啼哭不寧。
  • 3.《育嬰家秘》:「_當歸散_,治小兒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風,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盤腸內瘹。
  • 4.《原幼心法》:「當歸散,治芽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泄瀉,並宜服之。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少年面色青黃,脈小無神,自幼頻有嘔吐之症,明是飲食寒暄不調,以致中氣不足,咳嗽非外感,不宜疏泄,小建中湯主之。

四逆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凡面赤目赤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也。並夾陰中寒,面色青而脈沉厥冷,囊縮舌卷,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並身痛脈沉厥冷,脈微欲絕者,並用四逆湯加喊主之,皆不可視為陽症。
  • 2.《醫學指要》:「並有夾陰中寒,面色青而脈沉,厥冷,舌卷囊縮,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或身痛脈沉,及脈微欲絕厥冷者,並用四逆湯加減主之,皆不可視為陽症也。又凡身熱面赤眼紅,六脈無力,或豁大而空者,此下元虛憊,陽浮於上,謂戴陽之症也。陽已戴於上,若再加表散或寒涼,則孤陽浮越,危亡立至矣。
  • 3.《赤水玄珠》:「又云:面赤、目赤、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用人參四逆湯治之。又夾陰中寒,面色青,脈沉,厥冷,囊縮,舌卷,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身痛脈沉,厥冷,脈微欲絕者,並用四逆湯。瀉多加肉果、訶子、粟殼、炒陳壁土、熟艾、木通,燈芯二十莖,取土氣。

小柴胡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兩臁赤痛,寒熱口苦,嘔吐懶食,面色青黃或赤,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升麻、茯苓,二劑頓愈。又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全愈。

黃連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嘔吐,甚則蛔出,下利時密時疏,身微熱,手足厥冷,面色青,脈沉弦而緊者,四逆加吳茱萸黃連湯主之。四逆加吳茱萸黃連湯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半升黃連一兩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附子理中湯

  • 1.《外科證治秘要》:「煎方:麻黃三分,熟地五錢,肉桂三分,炮姜三分,白芥子炒三錢,鹿角膠三錢,全蟲二錢,制姜蠶三錢。外用艾灸頰車穴。又有大便溏而面色青寒者,宜用附子理中湯法。然牙咬用溫藥者,百中僅一二耳。

香砂六君子湯

  • 1.《慎五堂治驗錄》:「(案179)陸雲標子,年二十許,癸未,南碼頭。八月中旬患瘧,早截瘧止則左脅結癖。至冬令,漸脹至脘,納食少,面色青,即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搜絡品,並晚服《金匱》鱉甲煎丸七粒,外以狗皮膏貼之。服丸六百粒而癖盡矣。

六君子湯

  • 1.《古今名醫彙粹》:「一妊婦,心腹作痛,胸脅作脹,吞酸不食。此肝脾氣滯,用二陳、山楂、山梔、青皮、木香而愈。又因怒仍痛,胎動不食,面色青黃,肝脈弦緊,脾脈弦長,此肝乘其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木香而安。
  • 2.《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患前症,用大黃等藥,其血雖下,復患頭痛,發熱惡寒。次日昏憒,自以兩手堅護其腹,不得診脈。視其面色青白,余為脾氣虛寒而痛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而痛止,又用八珍湯加薑、桂調理而安。
  • 3.《濟陰綱目》:「一妊婦心腹作痛,胸脅作脹,吞酸不食,此肝脾氣滯,用二陳、山楂、山梔、青皮、木香而愈。又因怒仍痛,胎動不食,面色青黃,肝脈弦緊,脾脈弦長,此肝木乘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木香而愈。
  • 4.《古今名醫匯粹》:「一妊婦,心腹作痛,胸脅作脹,吞酸不食。此肝脾氣滯,用二陳、山楂、山梔、青皮、木香而愈。又因怒仍痛,胎動不食,面色青黃,肝脈弦緊,脾脈弦長,此肝乘其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木香而安。
  • 5.《保嬰撮要》:「一小兒面色青白,飲食難化,大便頻泄,或用消積化痰等藥,久不愈,余謂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漸愈。或以為食積,宜驅逐之,遂反作瀉,痰喘發搐。余謂:脾氣復傷,不能生肺,肺虛不能平肝,而作是症。先用六君加鉤藤鉤,飲食少進,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 展開更多

加味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素鬱怒,耳內作痛,腫焮寒熱,面色青黃,經行則變赤,余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肛門作癢,耳前後結小核如貫珠,隱於肌肉之間,小便不調,面色青,此稟母之肝火為患,用九味蘆薈丸為主,佐以五味異功散加山梔、柴胡,又以加味逍遙散加漏蘆與母服之而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潰瘍變痙如前,面色青赤,此心肝二經血虛而有熱也,先用八珍湯加柴胡、牡丹皮,又用加味逍遙散加五味子漸愈;又用八珍湯而安。
  • 4.《保嬰撮要》:「一女子因怒捶胸,腹痛,經行如崩,作嘔不食,面色青赤,兩關脈大而虛,此肝經火動,脾經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二劑血止;次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愈。後因復怒,腹痛作瀉面青,此肝木乘脾也,用六君、柴胡、升麻而痊。
  • 5.《續名醫類案》:「一婦人素鬱怒,耳內作痛,腫焮寒熱,面色青黃,經行則變赤,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而愈。
▼ 展開更多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大則邪至。小則平。言邪甚則脈大。邪少則脈微。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是邪氣微緩也。故云欲愈。脈微而惡寒者。表裡俱虛也。陽、表也。陰、里也脈微為裡虛。惡寒為表虛。以表裡俱虛。故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反有熱色者。表未解也。熱色、為赤色也。

附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附子湯_,治瘴瘧脾寒,寒振熱少,面色青白,飲食少進,四肢厥,大小便清宜服。

黃土湯

  • 1.《吳鞠通醫案》:「七月十四日,面色青黃滯暗,六脈弦細無陽,胃口不振,暫與和胃,其黃土湯,俟便紅髮時再服。

十棗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腹癰,潰而膿清不斂,面色青黃,余謂肝木侮脾土,用六君、柴胡、升麻,及補中益氣湯之類而愈,後小便頻數而少,服木通、車前之類,乃純陰淡滲之味,善傷陽氣,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非純補氣之藥不救。不信,後果歿。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茯苓杏仁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短氣息迫,喘而不得臥,面色青,胸中悸,脈沉微。先生與茯苓杏仁甘草湯,三帖,小便快利,諸證痊愈。」

養胃湯

  • 1.《嚴氏濟生方》:「治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惡心,胸滿啘嘔,身體疼痛,慄慄振寒,面色青白,不進飲食,脈來弦遲。

瀉青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九歲,因驚發熱,抽搐頓悶,咬牙作渴,飲冷便秘,面色青赤,而印堂左腮尤赤,此心脾二經風熱相搏,乃形病俱實之症也,先用瀉青丸料炒黃連一劑,大便隨利,熱搐頓減;繼用抑青丸一服,諸症悉退。但面色痿黃,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此病氣去而脾氣未復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痊愈。

八珍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腿內側前臁患毒,潰後腫硬,色黯膿清不斂,面色青黃,此脾虛肝旺,兼寒邪襲於患處也,當壯元氣為主,先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及蔥熨法,脾氣漸復,患處漸愈,佐以八珍湯、豆豉餅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潰瘍變痙如前,面色青赤,此心肝二經血虛而有熱也,先用八珍湯加柴胡、牡丹皮,又用加味逍遙散加五味子漸愈;又用八珍湯而安。
  • 3.《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患前症,用大黃等藥,其血雖下,復患頭痛,發熱惡寒。次日昏憒,自以兩手堅護其腹,不得診脈。視其面色青白,余為脾氣虛寒而痛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而痛止,又用八珍湯加薑、桂調理而安。

參蘇飲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肺癰,愈後咳嗽,面色白或痿黃,手足冷,小便頻,此因脾虛不能生金也,服參蘇飲之類,自汗盜汗,昏憒發搐,遺尿下氣,手足如冰,面色青白,此陽氣脫而虛寒也,用人參一兩、乾薑二錢、大棗五枚,米泔煎沸,先灌一杯,將熟又灌二杯,連用二劑而蘇。更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異功散而愈。

小續命湯

  • 1.《跌打秘方》:「傷肝部者,面色青兼紫紅色,眼赤發熱,主七日死,先服流傷飲,次服小續命湯,後服中和丸。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肛門作癢,耳前後結小核如貫珠,隱於肌肉之間,小便不調,面色青,此稟母之肝火為患,用九味蘆薈丸為主,佐以五味異功散加山梔、柴胡,又以加味逍遙散加漏蘆與母服之而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五歲,尚飲乳,耳前後頸間至缺盆,以手推尋,其筋結小核如貫珠,隱於肌肉之間,小便不調,面色青黃,形氣羸瘦,此稟母之肝火為患,用九味蘆薈丸、五味異功散加山梔、柴胡,與兒飲之;又以加味逍遙散,與母服之尋愈。

五積散

  • 1.《雜病廣要》:「冷證,去麻黃五積散炒過,名和氣散,治脾胃宿冷,腹內切痛,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泄瀉黃白色不止,或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利,生薑三片,鹽梅一個,紅棗二枚同煎,大效。(《得效》)

瀉黃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夏間嘔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黃藥而愈。又傷食患吐發熱,服瀉黃散等藥,嘔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黃,手足並冷,此脾胃復傷而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愈之。後又傷食,腹脹作痛,或用消食丸,吐瀉並作,小腹重墜,午後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人參養榮湯

  • 1.《痘科辨要》:「人參養榮湯,治面色青㿠白。疹子已出。色白榮血不足者。

四七湯

  • 1.《証治準繩‧雜病》:「)審知是思慮過度,宜四七湯去茯苓,加半夏、人參、菖蒲。審知是盛怒成疾,面色青黃,或兩脅脹滿,宜調氣散,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各半錢。因驚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見驚悸門。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小者,血氣俱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

異功散

  • 1.《誠求集》:「又須知氣虛而熱者,氣短不續,面色青白,自汗,乳食少思,手足指冷,午前熱甚,宜氣分藥,異功散、補中湯之類溫補之。血虛而熱者,發熱惡寒,頰赤唇紅,四肢無力,午後益甚,宜陰藥,四物湯、六味湯之類滋養之。灰子病者,母復有孕,兒未斷乳,漸成肌肉瘦羸,壯熱發黃,大便不調。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夏間嘔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黃藥而愈。又傷食患吐發熱,服瀉黃散等藥,嘔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黃,手足並冷,此脾胃復傷而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愈之。後又傷食,腹脹作痛,或用消食丸,吐瀉並作,小腹重墜,午後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滯頤,面青,手按其腹則叫痛,此夾食與驚也,用異功散加枳實、升麻,二劑而愈。後又停食,吐瀉滯澀發搐,面色青黃,此脾虛而肝木乘之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鉤藤鉤而愈。
  • 4.《保嬰撮要》:「一小兒腿內側前臁患毒,潰後腫硬,色黯膿清不斂,面色青黃,此脾虛肝旺,兼寒邪襲於患處也,當壯元氣為主,先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及蔥熨法,脾氣漸復,患處漸愈,佐以八珍湯、豆豉餅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