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中濕
凡小兒喜弄冷水者、坐濕地者,名此病。其症,頭重體重,寒熱往來,並宜五苓散、平胃散為主,二方合者,乃治濕之要藥也。蓋五苓散治中濕,惡熱如瘧,小柴胡湯合服,名柴苓湯。中濕吐瀉,與平胃散相合,名胃苓湯,更加砂仁、藿香、木瓜。
平胃散,治中濕體重,兼補脾胃。
蒼朮(米泔浸、焙,四兩),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二兩),炙甘草(一兩半)
每薑湯服。
本方與五苓散合澤瀉、蒼朮八兩,同茯苓、白朮、厚朴、陳皮等兩,桂枝、甘草等兩,名胃苓丸,小兒要藥也。
本方末半斤,加川椒末二兩,和勻,別用紅棗蒸取肉四兩,蒜去皮,入獖豬肚內煎熱,去肚不用,取蒜與棗肉共搗爛,和藥令勻,為丸,酒與米飲任下,名椒術養脾丸。男女並宜服之,臟寒者最宜,忌生冷醃臢等物。
本方㕮咀一料,加小紅棗二百枚,蒸去核,生薑二兩,和皮切,共和水五升,慢火煮乾,搗作餅子,曬乾,淡鹽湯調服。大人小兒溫養脾元,調和胃氣,最良。
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加五皮湯主之。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即五皮湯。
中濕黃者,五苓加茵陳蒿,名茵陳五苓散。
如時行溫疫,小兒得染者,用平胃散去厚朴,加蘇葉、香附為末,雪水煮綠豆粉為丸,芡實大,雄黃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棗湯化下,面東服之,可免不正之氣所中也。常用雄黃磨水,抹兒鼻孔。乳母尤宜服之。
白話文:
凡是小孩喜歡玩冷水或是坐在潮濕地面,就會得到這種病,我們稱為「中濕」。這種病的症狀包括頭部沉重、全身疲憊,還有忽冷忽熱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和「平胃散」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這兩種藥方結合起來,是治療濕氣的重要藥物。其中,「五苓散」特別用於治療中濕,患者會感覺到類似瘧疾的熱感,可以配合「小柴胡湯」一起服用,這種組合被稱為「柴苓湯」。如果中濕引發嘔吐或腹瀉,則可以將「五苓散」和「平胃散」合併使用,稱為「胃苓湯」,並且可以加入砂仁、藿香、木瓜等成分。
「平胃散」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導致的身體沉重,同時也有補充脾胃的效果。
其配方如下:蒼朮(先用水米浸泡再烘焙)、厚朴(薑汁炒過)、陳皮(各佔二兩)、炙甘草(一兩半)。每次服用時,可以用薑湯送服。
將「平胃散」和「五苓散」結合,添加澤瀉、蒼朮(各八兩),茯苓、白朮、厚朴、陳皮(各佔兩兩),桂枝、甘草(各佔兩兩),製成「胃苓丸」,對於兒童來說是重要的藥物。
另外,還可以將「平胃散」研磨成半斤的粉末,再加入二兩的川椒末混合均勻。另外準備四兩的紅棗,蒸熟後取出果肉,將大蒜去皮後放入豬肚內煎熱,然後去掉豬肚,只保留大蒜和紅棗肉,一起搗碎,和藥材混合均勻,製成藥丸。服用時可以搭配酒或是米湯,這種藥丸被稱為「椒術養脾丸」,男女皆宜,尤其適合腸胃虛寒的人,但需避免食用生冷或醃漬的食物。
還有一種製作方式,將「平胃散」的原料切碎,加入二百枚小紅棗(去核)和二兩生薑(連皮切片),然後加入五升水,用慢火煮至水分完全蒸發,最後將材料搗成餅狀,曬乾後用淡鹽湯調服。這種藥物對成人和兒童都有很好的溫養脾胃、調和胃氣的效果。
對於因為中濕而產生的浮腫,可以使用「胃苓湯」加上「五皮湯」進行治療。「五皮湯」的成分包括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
如果中濕導致黃疸,可以在「五苓散」中加入茵陳蒿,製成「茵陳五苓散」。
當遇到流行性溫熱疫情,兒童感染時,可以使用「平胃散」(去掉厚朴),再加入蘇葉和香附,磨成粉末,用雪水煮綠豆粉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外層包裹雄黃和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棗湯融化後服用,面向東方,可以避免受到不正之氣的影響。此外,還可以經常使用雄黃研磨成水,塗抹在兒童的鼻孔周圍。對於哺乳期的母親,更應該服用這種藥物。
2. 咳嗽喘各色證治
風寒乘外從虛入,肺主皮毛先受邪,
氣逆上衝成咳嗽,綿延轉變入他家。
按錢氏論咳症云:八九月間,肺氣大旺,其病乃實,以葶藶丸下之;十一二月間咳者,乃傷風寒咳嗽也,或以麻黃,或以甘桔湯;五、七月間,身熱痰甚吐乳者,以褊銀丸下之,有吐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虛者,阿膠散補之。後人信之,得治咳大法不過如此。愚竊有疑焉。
仲陽先生著論立方,仲景之下,一人而已。仲景之治傷寒,在表則汗之,在裡則下之,在半表半裡之間則和解之。小兒咳嗽,皆自風寒得之,豈無在表裡之可發散者乎。八、九月間咳嗽者,豈專可下之乎。觀其下藥,非牽牛、巴豆,則鉛綠、輕粉也。如此峻利之劑,幼小嬌弱者,豈能勝之乎。
欲治其肺,先損其胃,豈有不誤人者乎。是書也,皆出於閻孝忠之筆,恐非先生法也,或曰有之,吾亦不敢用矣。今採諸賢之論,分三法於下。初得之,未有不因感冒而傷於肺。《內經》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得從其合,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也。
乍暖脫衣,風邪從背肺俞穴而入,面赤唇紅,氣粗發熱,咳來痰鳴。或因汗出未乾,遽戰冷水者,眼胞微浮,額汗痰鳴,如此數者,當以鼻中辨之。因乎風者,則鼻流清涕,有汗,宜參蘇飲主之。因於寒者,則氣塞氣促,聲濁無汗,以麻黃湯主之。
參蘇飲,治四時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痰壅。
人參,茯苓,枳殼,半夏,前胡,桔梗,蘇葉,葛根,陳皮(等分),甘草(減半)
㕮咀,蔥姜引,溫服,取微汗。
加味麻黃湯,治肺感風寒,痰涎咳嗽。
麻黃,蘇葉,桑白皮(蜜炙,等分),甘草(減半)
加茯苓、陳皮,名華蓋散,其功同。㕮咀以煎服,得汗咳止。
身熱而渴者,加知母、石膏。
百部丸,小兒未一歲,不能服湯藥者,以此代之。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以水略煮,又各取末,和勻,蜜丸,皂角子大,溫水化二、三丸。
此以上初治之法。
凡咳嗽,發熱後不止,或有未發散,看其兼症,以法治之。
咳嗽氣上逆,喘嗽有痰者,此肺咳也,宜清肺飲主之。喘甚者,葶藶丸下之。(方見肺脾臟。)
清肺飲,治肺氣上逆咳嗽。
前胡(去蘆),柴胡,荊芥,桑白皮(蜜炒),炙甘草,枳殼(各三分),知母,貝母,薄荷,茯苓,桔梗,紫蘇,阿膠(炒),杏仁(去皮,另研),天冬(各五分)
散,用烏梅同煎,去渣服。
咳,喉中介介有聲,面赤發熱心煩,或咽喉痛,聲啞者,此肺病兼見心症也,以清寧散。咽喉痛,宜清心湯加桔梗。(方見諸熱。)心悶驚悸者,以錢氏安神丸主之。(方見心臟。)
清寧散,治咳嗽心肺有熱者,宜小便利出之。
桑白皮(炒),葶藶(炒),赤茯苓,車前子,梔子仁(等分),甘草(炒,減半)
細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服。
咳嗽面黃,痰涎壅塞,或吐痰,或吐乳食者,食少喜臥,此肺病見脾症也。大抵咳嗽屬肺脾者多,肺主氣,脾主痰也。
橘皮湯,治咳嗽痰甚,嘔吐者。
半夏(洗,五錢),茯苓,陳皮(各三錢),細辛,人參,旋覆花(各一錢),青皮,桔梗,枳殼,炙甘草(各二錢)
為散,入生薑,水煎服。
玉液丸,化痰涎,止咳嗽,此家傳治小兒咳嗽者。
寒水石(煉,研,取末,二兩),半夏(泡七次,研,七錢半),枯礬(三錢)
為極細末,生薑自然汁煮,飛羅麵糊丸,黍米大,淡薑湯下。
咳嗽痰涎壅塞,搐咳不轉,瞪目直視,此肺病兼肝症也,不治則發搐,宜豁痰丸主之。轉者,琥珀抱龍丸主之。(方見家傳三法。)
豁痰丸,咳嗽痰涎壅塞通用。
南星(三錢),半夏(二錢,二味切片,用濃皂角水浸一宿,取出焙乾為末),白附子,五靈脂,白殭蠶(炒),細辛,枯白礬(各一錢),全蠍(三分半)
為末,皂角濃汁,煮麵糊丸,黍米大,薑湯下。
咳嗽久不止,吐痰涎水,此肺病兼腎症也,宜大阿膠丸主之。
大阿膠丸
阿膠(炒),熟地黃,白茯苓,五味子,山藥(各一兩),貝母,百部,柏子仁,破故紙,桂心,杜仲(薑汁炒),麥冬(焙乾,末,各半兩),人參,沉香(各三錢)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下。
凡咳嗽有熱者,宜東垣涼膈散加瀉白散主之。大小便不利者,加大黃、風化硝;咳嗽氣盛者,宜加減蘇子降氣湯。
加減蘇子降氣湯
真蘇子,半夏曲,炙甘草,前胡,陳皮,厚朴(薑汁炒),肉桂(去皮),大腹皮,桑白皮(各等分)
煎服,兼治面浮腫。
咳嗽痰甚者,輕者,玉液丸;壅塞者,沉香化痰丸。
沉香化痰丸
青礞石(硝煅金色),枯白礬,豬牙皂(炙),南星(泡),半夏(洗),白茯苓,陳皮(各三錢),枳殼(炒),黃芩(各一錢半),沉香(五分)
共細末,薑汁煮神麯糊為丸,黍米大,薄荷湯下。
咳嗽聲不止,口鼻出血者,此氣逆血亦逆也。只宜止咳為主,加味人參款花膏主之。
人參,五味子,天冬,麥冬,款冬花,貝母,桑白皮(炒),阿膠(炒,各一錢),黃芩,黃連,炙甘草,桔梗,當歸(各一錢半)
煉蜜丸,圓眼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化下。以上中治之法也。
調理之後,其咳不止,此肺虛也,只以補肺為主。錢氏阿膠散。(方見肺臟。)
然補肺不補脾,非其治也。虛則補其母,脾為肺之母也。況病久者,胃氣亦虛,尤宜補其胃氣也,用人參五味子丸主之。
人參五味子丸
人參,五味子,桔梗,白朮,白茯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各五錢),地骨皮,前胡,桑白皮,枳殼(炒),黃耆(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三錢)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或三丸,薑棗湯化下。
久咳不已經驗方,名提金散,此劫劑也。用:
罌粟殼(水潤去其筋膜,曬乾,二兩),烏梅(擇肥者,水洗,去煙,取肉,焙乾,七錢),甘草,陳皮(去白,各七錢),蘇州薄荷葉(二兩)
蜜丸,圓眼大,臥時令噙化一丸,妙。
以上為末治之法也。
久咳須防百晬中,痰涎作搐類多凶,
胸高其狀如龜殼,咳血無憂只怕濃。
小兒百日內有痰嗽者,謂之百晬嗽,或因出胎之時,暴受風寒,或因浴兒之時,為風所襲,或因解換褓裳,或出懷餵乳,皆風邪之自外入者也。因乳脈湧出,吞嚥不及而錯喉者:或因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氣逆嗆出者,此病之從內出者也。皆能為咳。如前汗下調理之劑難其服之,蓋胃氣方生,恐藥傷也,故曰小兒百晬咳難治。
如上百晬咳者,一歲及三歲者加以痰涎壅塞、逆氣衝並、以致發驚搐者,多不可治。蓋小几無知,痰在咽中,不會吐吞,往來自任故也。將作搐者,急進硃砂膏,以降去之,搐止者吉,頻搐者凶。故頭搖者、目帶上視者、閉目呻吟者、手足擺舞者、肩息胸突者、喉中痰鳴者、口噤不乳者、喘不休者、手足冷者、咬牙者,皆死也。
久咳不止,胸高骨起,其狀如龜者,謂之龜胸,此肺熱也。
天冬(去心,焙),杏仁(去皮尖,微炒),百合(水洗),木通,桑白皮(炒),葶藶(隔紙炒),石膏(各等分)
蜜丸,芡實大,服一丸,紫蘇湯下。
嗽者吉,如龜胸已成,乃終身之痼疾也。
久嗽不止,咯唾血者,如前治之,唾膿血腥臭者,此肺癰也,多死。欲治此者,無如桔梗湯。
桔梗,當歸,貝母,瓜蔞,漢防己,甘草(節),杏仁(炒),百合,枳殼(炒),薏苡仁,黃耆,桑白皮(炒)
加玄參等分,生薑煎,頻服。
有熱,口乾燥,加黃芩;大便秘,加大黃;小便赤少,加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