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7)

1. 心臟證治

瀉心湯,實熱宜服。

黃連(淨,一兩)

為末,每服一字至五分、一錢,臨臥時,溫水調下。

洗心散,治壯熱煩躁,風熱壅塞,大小便閉澀,口舌生瘡。

大黃(包煨),甘草(炙),當歸,芍藥,麻黃(不去節),荊芥穗(各三分),白朮(七錢五分)

共為末,每服二錢五分,生薑、薄荷少許同煎,食後服。

琥珀抱龍丸,(見家傳立法內。)

白話文:

心臟證治

瀉心湯,適合實熱症服用。黃連(洗淨,一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五分(約0.3-1.5克),或一錢(約3.75克),睡前用溫水送服。

洗心散,用於治療壯熱煩躁、風熱壅塞、大小便不通、口舌生瘡。大黃(用布包好煨)、甘草(炙)、當歸、芍藥、麻黃(不去節)、荊芥穗(各三分)、白朮(七錢五分),共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五分(約0.8克),用少量生薑、薄荷一起煎水送服,飯後服用。

琥珀抱龍丸,(詳見家傳醫方)。

2. 脾臟證治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

失飢失飽皆成疾,寒熱交侵氣不和。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謂為水穀之所聚也。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也。錢氏云: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此脾病之證也。脾屬土,其體靜,故脾病喜困。土主濕,濕傷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不止,則成慢驚風。

《內經》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土為坤土,坤為腹,故脾病則腹中痛,脾疳則肚大筋青也。脾之竅在口唇,脾有風則口喎唇動,熱則口臭唇瘡,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不和則口頻撮。脾主舌本,熱則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虛則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虛則不喜食,脾熱則食不作肌膚,傷於食則成積,積久則成癖。

脾主津液,脾熱則口乾飲水,虛則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與胃異同論。蓋胃受谷,脾消穀也。調其脾胃者,當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故飽則傷胃,飢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

胃愛清涼脾愛溫,難將脾胃一般論,

陰陽相濟和為貴,偏熱偏寒不可憑。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涼而惡熱,喜惡不同,故難拘於一法也。蓋脾胃屬土,居中以應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氣俱備,五味調和而後可。四氣者,謂寒、熱、溫、涼也。五味者,謂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溫熱為陽,酸苦鹹寒為陰,氣味合而服之,謂之陰陽相濟,得其中和之法也。

如偏熱則傷胃,偏寒則傷脾,非中道也。錢氏立方,以益黃散十二補脾。東垣老人謂其偏熱,而以異功散代之,其慮深矣。祖訓錢氏諸方,法當遵守,惟脾胃一條,吾於脾熱者,瀉黃散;胃熱者,人參白虎湯;脾胃寒者,理中湯丸;脾胃虛者,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朮散、養脾丸;傷食者,消積丸、保和丸;宿食成積者,枳樸大黃丸;濕勝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兒丸;已成疳者,集聖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輕泄。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開,或唇口開張,或遍身虛腫,或腳背腫,眼下胞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睡則露睛,口開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饞,喜啖甜物,或蟲出於口,或唇騫而縮,此皆脾絕之證也,不可治。

益黃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為粗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按:益黃散治脾胃寒濕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則誤矣。東垣云: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丁香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故以異功散代之。病非嘔吐、腹痛、瀉利青白,不可服。

錢氏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飲食。凡治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

白話文:

脾臟證治

古代醫方中治療脾臟疾病的方劑很多,大多是因為乳食(嬰兒的奶水和食物)導致疾病纏綿不愈。吃得過飽或過飢都容易生病,寒熱交加,導致氣血不和。

《內經》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是水谷(食物)聚集的地方。嬰兒剛出生時,脾臟薄弱,容易受到乳食的傷害,所以說脾臟先天不足。錢氏(指古代某位醫家)說:脾臟主導睏倦,脾臟實證會表現為嗜睡、發熱、想喝水;脾臟虛證則會出現嘔吐、腹瀉、以及身體發涼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臟疾病的表現。脾臟屬土,性情平和,所以脾臟疾病的人容易感到疲倦。土主濕,濕邪侵犯脾臟就會導致身體腫脹、腹脹、黃疸、腹瀉不止,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慢驚風。

《內經》說:土氣之下,木氣承之。土代表脾臟,坤代表腹部,所以脾臟有病就會腹痛,脾疳(一種脾胃疾病)則會肚子大、青筋暴露。脾臟的竅竅在嘴唇,脾臟受風則口角歪斜、嘴唇顫動;脾臟有熱則口臭、嘴唇長瘡;脾臟受寒則嘴角流口水,稱為滯頤(下巴腫脹);氣血不和則嘴巴經常抽動。脾臟主宰舌根,脾臟有熱則會吐舌、玩弄舌頭。脾臟主宰肌肉,脾臟虛弱則身體消瘦,肌肉萎縮。脾臟主宰味覺,脾臟虛弱則不愛吃東西,脾臟有熱則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化成肌肉和皮膚,食物積滯久則形成癖證(頑固的疾病)。

脾臟主導津液,脾臟有熱則口乾舌燥,想喝水;脾臟虛弱則津液不足,形成疳證。

脾胃的功能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概括來說,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消化食物。調理脾胃的方法,應當適應寒熱,節制飲食。因此,吃得太飽會傷胃,餓得太久會傷脾;太熱會傷胃,太冷會傷脾。

胃喜歡清涼,脾喜歡溫暖,不能將脾胃同等看待。陰陽調和才是最重要的,單純依靠偏熱或偏寒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脾臟喜溫惡寒,胃喜涼惡熱,它們的喜好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一種。脾胃屬土,居於中焦,與其他臟腑相互影響。治療脾胃疾病的原則,必須兼顧寒熱溫涼四氣,調和酸苦甘辛鹹五味。辛甘溫熱屬陽,酸苦鹹寒屬陰,將各種氣味合在一起服用,就叫做陰陽調和,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如果過於偏熱則傷胃,過於偏寒則傷脾,都不能算是中庸之道。錢氏的醫方中,益黃散是用來補脾的。東垣老人(指古代另一位醫家)認為益黃散偏於溫熱,便用異功散代替,其考慮非常周到。祖傳的錢氏諸方,應該遵照使用,但對於脾胃方面,我對脾臟有熱的,用瀉黃散;胃有熱的,用人參白虎湯;脾胃虛寒的,用理中湯丸;脾胃虛弱的,用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朮散、養脾丸;傷食的,用消積丸、保和湯;宿食積滯的,用枳樸大黃丸;濕邪盛的,用胃苓丸;將要形成疳證的,用肥兒丸;已經形成疳證的,用集聖丸。這些都是我們家傳的秘方,不能輕易外泄。

如果脾臟疾病久治不愈,出現肌肉消瘦、肚子大、青筋暴露,或者張口困難,或者嘴唇張開,或者全身浮腫,或者腳背腫脹,或者眼下浮腫,或者嘔吐腹瀉不止,或者飲食不進,或者睡覺時眼睛睜開,嘴巴閉不上,或者多吃卻消瘦,嘴饞,喜歡吃甜食,或者蟲子從口中爬出,或者嘴唇乾枯萎縮,這些都是脾臟機能衰竭的徵兆,不可治療。

益黃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成六分,飯前溫服。

按語:益黃散治療脾胃寒濕過重,是上乘的藥方,但用來補脾胃虛弱則錯誤了。東垣老人說: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則土(脾)更虛。青橘皮瀉肺,丁香瀉肺與大腸。脾臟實證應該瀉火,但脾臟虛弱卻反而用瀉藥並助火,更加虛弱脾土,無疑是殺人的做法。所以用異功散代替。如果不是嘔吐、腹痛、瀉利青白,就不要服用。

錢氏異功散:溫中和氣,治療嘔吐腹瀉、不思飲食。凡治療小兒虛寒疾病,先服用幾劑,以調理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