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喘
氣喘綿綿自肺生,有寒有熱有痰浞,
尋常哮喘無他慮,病篤應喘嫌急添。
《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喘者,肺氣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惡寒發熱,面赤唇紅,鼻息不利,清便自調,邪在表也,宜發散之,用五虎湯主之。內有寒痰者,芎蠍散。
麻黃(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四分),細茶(炒,八分),石膏(錢半)
煎服。
有因熱而得之者,必口燥咽乾,大小便不利,宜葶藶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聲,以千緡湯主之。
千緡湯
半夏(七個,湯泡七次),甘草(炒,一寸),生薑(一指),皂角(一寸)
㕮咀,作一服煎。
以上皆素無而暴有者也。
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常,犯則連綿不已,發過自愈,不須上方。但人有苦於此,必欲治之,可預為之防也。有一發而吐痰涎者,宜服補腎地黃丸,加五味子、破故紙(炒)。(方見腎臟。)有發而不吐痰涎者,宜丹溪治痰喘方。
南星,半夏,人參,瓜蔞,香附,陳皮(去白),皂角炭,蘿蔔子
為末,薑汁煮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切不可輕聽時醫,妄用砒信有毒之物。
臨時宜用九寶湯,此常治經年喘嗽,屢驗。
麻黃(去節),陳皮(去白),薄荷(各五分),辣桂,紫蘇,桑白皮(炒),大腹皮,杏仁(去皮尖,各三分),炙甘草(六分)
銼,烏梅、生薑、童便少許,煎服。
小兒胸膈積熱大喘者,此肺脹也,名馬脾風,用牛黃奪命散主之。(方見驚風。)
又方
用:
甘遂(一錢),雄黃(五分)
每服五分,新汲水五七匙,清油三點調下,吐痰後喘定。
大抵喘者,惡候也。有因利下而愈者,亦有因利下而殂者;有數年𤴺痼而自瘳者,亦有因他痰火而不救者。如汗出、發潤、喘者,為肺絕;自汗如油喘者,為命絕;直視譫語喘滿者,不治。諸有篤疾,正氣欲絕,絕時邪氣盛行,多壅逆而為喘也。
白話文:
[喘]
氣喘綿綿,源自肺部,可能是因為受寒、受熱或痰多引起。
平時的哮喘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病情加重,喘息更加劇烈,這就需要注意了。
《內經》提到:所有的氣鬱都與肺有關。喘息,是肺氣鬱結,逆向上升的表現。有的是因為感受寒氣而引發,會出現畏寒發燒,臉紅脣紅,鼻子呼吸不順暢,排泄正常,這是邪氣在表面,應該用散寒法治療,可以用五虎湯。若體內有寒痰,可用芎蠍散。
若是由於熱氣導致,一定會口乾舌燥,大小便不暢,應該用葶藶丸來治療。若是因舊痰導致,一定會痰多,喘息有聲音,可用千緡湯來治療。
對於突然出現的哮喘,以上都是適用的。
對於長期有哮喘疾病的人,遇到天氣變化無常,就會連綿不絕,但發作後會自行康復,不必使用上述方法。但對於被哮喘困擾的人,如果想要治療,可以提前防範。如果發作時會吐痰,可以服用補腎地黃丸,加五味子和炒破故紙。(詳見腎臟部分)如果不吐痰,可以使用丹溪治療痰喘的方子。
千萬不要隨便聽信醫生,胡亂使用有毒的藥物。
發作時可以使用九寶湯,這個藥方常常用於治療長年的喘息咳嗽,效果顯著。
對於兒童胸部積熱、大喘氣的情況,這是肺部膨脹,名為馬脾風,可用牛黃奪命散來治療。
總的來說,喘息是一種惡性症狀。有的人可能通過排尿或排便得到緩解,但也有人因此喪命;有的人多年痼疾自癒,但也有人因其他痰火問題無法救治。例如,出汗、面色濕潤、喘息,表示肺部衰竭;自汗如油,喘息,表示生命垂危;直視、胡言亂語、喘息不止,無法救治。當嚴重疾病發生,正氣瀕臨耗盡,邪氣盛行,通常會阻塞逆氣,導致喘息。
2. 諸疳
榮衛皆從水穀生,衰水減便成疳症,
只因飢飽失調理,肥瘦空將口訣記。
兒童十六歲以下,其病為疳,十六歲以上,其病為癆。疳癆皆血氣虛憊,脾胃受病之所致,同出而異名也。蓋胃者,水穀之海也,水穀之精氣為榮,榮者血也;悍氣為衛,衛者氣也。氣以呴之,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以濡之,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故水穀實者無病,水穀少減者病,水去谷亡則死矣。
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氣衰也;色不華者,血弱也。氣衰血弱而脾胃傷,則水穀少矣,疳之生於脾胃也,明矣。蓋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食。二者失常不成疳者,鮮矣。疳皆飲食不調,肥甘無節而然,或嬰兒厥乳,粥飯太早,或二三歲後,穀肉菜果恣其欲,則肝已傷,得因而太飽,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成疳,或因取積,轉下太過,耗散胃氣,或轉下之後,又傷食,一傷一取,重亡津液,疳之病起於積者也。或因大病之後,吐瀉瘧痢,乳食減少,脾胃失養,氣血益虛,此疳之生於大病之後者也。
其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揉眉,脊聳體黃,鬥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食瓜果、鹼、炭、水泥者,皆其候也。
按:錢氏云大抵疳病,多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名肥熱疳,病久者,多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黃連主之。斯言也,亦其讓人附會之誤也。故楊氏云疳之為病,皆虛使然。其熱,有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瀉過涼,治冷不可妄補過溫。積溫成熱,積涼成冷,當識此意。
今木香丸內,檳榔、續隨子乃下蟲轉下之劑,豈久病者可服乎。吾為之解曰:凡病得於傷食之後者,其病雖虛,宿食猶存,此受有餘之病,曰肥熱疳。得於大病之後者,正氣已傷,此為不足之病,謂之曰瘦冷疳。熱者宜加減集聖丸,冷者宜加減肥兒丸。
加減集聖丸,治肥熱疳。
黃連,乾蟾(燒存性,各二錢),莪朮(煨),青皮,木香,砂仁,當歸,使君子肉,夜明砂,五靈脂,神麯(炒),山楂肉(各一錢半)
用粟米糊為丸,黍米大。量兒大小加減,米飲下。
如未至成疳者,只服祖傳保和丸。(方見脾臟。)
加減肥兒丸,治瘦冷疳。
黃耆(炙),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青皮,當歸,川芎,白芍,鱉甲(九肋,醋炙),使君子肉,黃連,乾蟾(燒存性),木香(等分)
另取山藥煮,糊丸,黍米大。量兒加減,米湯下。
如未成疳者,只服肥兒丸。(方見家傳三法。)
凡有疳熱者,不可妄用推摩掐法,吾見殺兒多矣。
不問諸疳,總屬脾胃無津液致羸疲,只將集聖丸為主,隨症從權加減。
大抵疳之為病,皆由乳食過飽;或因無乳而以他物飼之;或因病後,被食所傷,於脾胃一家有積,不治,傳之他臟。亦有兒飢食少,或病後食少,脾胃亦虛,五臟六腑皆無所稟,乃成五疳之症。治此者,只以脾胃為主,集聖丸主之。其有五臟兼症,或因他病變成疳者,各視其症,從權加減,不必多求方法也。
集聖丸,不問冷熱諸疳病,皆治之。此治疳之神方也。
蘆薈,五靈脂,夜明砂,陶砂仁,陳皮,青皮,莪朮(煨),使君子肉,木香,當歸,川芎(各二錢),黃連,乾蟾(炙焦,各三錢)
用豬膽一個,取汁和藥,粟米糊丸,黍米大,服三十丸,米飲下。
病有咬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赤,喜伏地而睡,此心疳也,又名驚疳,前方去莪、縮、青、陳、芎、木香六味,加生地、白茯苓、膽南星各二錢,甘草(炙)、硃砂(水飛)各一錢。目生眵淚,髮際左臉多青,或目生白膜,泄痢夾水,或如青色,此肝疳,又名風疳。
前方去莪、縮、陳、木香四味,加龍膽草、山梔仁、防風、天麻、蟬蛻各二錢,青黛一錢半。
病愛吃泥土冷物,飲食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晝涼夜熱,不思乳食,此脾疳也,又名食積疳。宜前方主之。
病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出腥氣,或作喘咳嗽,右腮㿠白,名肺疳;宜前方去莪朮、縮砂、青、芎、木香五味,加桑白皮(焙)、桔梗、炙甘草、紫蘇葉、阿膠(炒)各二錢。為丸,外用蘭香葉(燒灰)一錢,銅青五分,輕粉二錢半。細末,貼鼻下赤爛處。一方用熊膽泡湯,筆蘸洗鼻中。
病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或齒生遲,或齒縫臭爛,傳變作走馬疳之例,名曰腎疳。前方去莪、縮、陳、木香、五靈脂六味,加澤瀉、茯苓、丹皮、山茱萸、山藥各二錢,地黃(焙)三錢。為丸。外治兩耳前後赤爛,用:
黃丹(煅赤色),枯白礬,綠豆粉(各一錢)
研末搽之,或以唾調亦可。
又方,治牙疳。
取尿桶內白莖(颳起,新瓦上火煅過,五分),鼠婦(七枚),文蛤內蟲(二分),枯礬(半分)
末,效。
病積成疳,又復傷食,其症形瘦腹緊,時發潮熱,羞與人見,見之則哭,依前方去蘆薈、五靈脂二味,加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炙甘草、半夏曲、枳實(炒)、厚朴(炒)、神麯(炒)、麥芽(炒)、鱉甲(醋炙)、三稜(煨)各二錢。為丸。
痢有瀉久不止,胃虛成疳者,此疳瀉也。宜前法去蘆薈、莪朮、五靈脂三味,加人參、白朮、茯苓、肉豆蔻(煨)、訶子肉各二錢。粳米糊丸。如先病疳,又病瀉者,宜先止泄,用錢氏異功散加白芍、訶子肉、豆蔻、乾薑(炙)各等分,山藥作糊丸服,待瀉止,又服治疳瀉本方。
病痢久不止,胃虛成疳,此痢疳也。以前方去蘆薈、莪朮、青皮、五靈脂四味,加訶子、石蓮子各三錢,粳米糊丸。如先有疳病,復病痢者。以治痢為主,宜和中丸。(方見後痢門。)痢止,再服本方治疳痢。
病瘧未已,胃虛成疳者,此必有癖,謂之疳瘧,宜前方去蘆薈、五靈脂二味,加黃耆(炙)、人參、鱉甲(炙)、柴胡、半夏、神麯、三稜各一錢,粳米糊丸。如先病疳又病瘧者,用平瘧養脾丸,與前方相間服之。
病驚後成疳者,即心疳肝疳也,宜前方。但疳病變驚風者,謂之慢脾風,難治。如腫脹者,此疳之外候,即脾疳也;咳久成疳者,肺疳也;瘡痍成疳者,此腎疳也。各有本方。
病腦疳者,頭皮光急,滿頭餅疹,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令兒眼痛。其病在肝,宜前方去莪、縮、青、陳、木香五味,加膽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風各末二錢,豬膽汁浸爛糊丸,薄荷湯泡下,外用鯽魚膽滴鼻中,連三五日,甚效。產婦月中多忿,令兒有此。
病瘠疳者,蟲食脊膂,發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宜前方去莪、縮、青、陳、歸、芎六味,加苦楝根皮(白者),綠色貫眾、蕪荑、檳榔各二錢,為末,名安蟲丸。蓋五疳成有停食成積,積久成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治,青黑則難治也。
按岐伯云:三伏內用桃柳枝煎水浴兒,於午時當日中,灸兒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後用青帛拭之。有見疳蟲隨汗出也,此法甚效。
病蛔疳者,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乍痛,中則成聚,肚腹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齧癢者是也。蛔雖食蟲,蟲不可動,從口鼻出者,難治,用下蟲丸。(方見蟲痛。)輕者,前安蟲丸主之。
病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是為丁奚;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是為疳病之狀也,宜集聖丸主之。
病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隨動,軟而不痛,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攻之,則蟲隨熱氣流散臟腑,淫蝕精血,以致遍身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幼科書中稱是妖鳥之毒,此或有之,亦客忤中惡之類耳。天地間遊魂為變之氣甚多,不但妖鳥也。宜刺其核,用紫金丹塗之,內服前方去莪、縮、五靈脂三味,加人參、黃耆(炙)、鱉甲(醋炙)、檳榔二錢共末,取青蒿自然汁煮,飛羅面為丸,米飲下。
病疳熱者,脾胃虛弱,陽浮於外,氣不歸元,只以補脾胃為主,使陽氣收斂,熱自退也。參苓白朮散主之,多服佳。(見脾臟。)
病疳渴者,此胃氣下陷,津液不生,故渴也。宜補其胃氣,使清氣上升,津液漸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朮散主之。(見泄瀉。)多服佳。
病走馬疳者,蟲也,一名䘌,謂匿於臟腑之間不見也。以走馬名者,齒屬腎,腎主虛,才受熱邪,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狀如狐𧌒、傷寒唇瘡之證。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斷爛,名潰糟;熱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名曰腐根。其根既腐,縱得全活,齒不復生。
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瀉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麵黧,身多瘡疥,瘡疹之後,多有此病。不可救者,毒歸於腎故也。宜服加味清胃湯。
黃連,當歸,升麻,生地黃,丹皮,白芷梢(等分),細辛(減半)
噙,漱,咽之。
外用燒鹽散
用:
橡斗子不拘多少,擇兩個入鹽滿殼蓋,作一合,或十數個,安在火內,和鹽燒透,取放地上,退火毒,以碗蓋定存性,候冷,入麝香少許,乳缽內擂極細,先用鹽湯洗瘡上,後以敷之。
又方,治走馬疳,蝕透損骨,用:
天南星一個,當心剜坑,安雄黃一塊在內,以麵裹煨,候雄黃作汁,以碗蓋定出火毒,去面,入麝少許,為細末,搽瘡甚驗。
或發滿腮,鼻穿牙落,飲食不進,氣促痰鳴,乃不生之症也。
兒方周歲,母腹有孕,乳汁成毒,斂郁小兒神氣,亦致骨主尪羸,是為魁病,宜龍膽湯主之。
龍膽草(微炒),鉤藤皮,柴胡,桔梗,赤芍,川芎,茯苓,甘草(炙),大黃(濕紙煨,各等分),人參(減半)
井水煎服。
仍以夜明砂不拘多少,紅紗作袋盛之常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