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8)

1. 脾臟證治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炒),陳橘皮(各等分)

為末,每一錢,水一盞,姜五、棗三引,煎,食前溫服。

調元湯,此平肝木,益脾土,瀉邪火,補元氣之要藥也。

黃耆(炙,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

銼細末,水煎,食遠服。

養脾丸,健脾消食。

甘草(炙),麥芽(炒),枳實(炒,各五錢),白朮(一兩),陳皮(七錢五分),半夏曲,青皮,厚朴(薑汁炒),神麯(炒,各五錢)

為極細末,薄荷葉浸水,煮粳米粉,作糊為丸,米飲送下。此枳實丸變化法也。

胃苓丸,補脾胃,消積,退熱,解渴,祛瘧疾,止吐瀉,去腫脹,乃幼科之要藥也。

蒼朮(制),陳皮,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一兩),豬苓,甘草(各七錢),厚朴(二錢半)

共為末,水煎麵糊為丸,補脾胃,常服,米飲下。

祛瘧退熱,竹葉炒陳米,煎湯下;腫,用五加皮、燈芯、長流水順取煎湯下;小便黃,白鹽湯下。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大病後補助脾胃,此藥極妙。

人參,白朮,山藥,白扁豆(去殼,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棗湯調服。

瀉黃散,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半),防風(四兩)

共銼,用酒、蜜微炒香為末,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瀉胃火。此治大熱大渴之聖藥也。

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佐),粳米(使)

㕮咀,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保和丸,治一切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者勿服。

山楂肉(五錢),神麯(炒),半夏(湯泡,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蘿蔔子(炒),連翹,發櫱面(炒,各一兩)

為細末,別用生神麯五兩,入生薑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白湯或米飲送下。

此方脾胃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蓋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克伐之氣勝,故云然也。

家傳保和丸,治氣虛傷食者。傷食之病有二:小兒素強者,偶被飲食所傷,此食傷脾胃也,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之;如脾胃素弱者,飲食略多,便成內傷,此脾不能傳化,宜服此方,以助傳化之職也。

參,白朮(去蘆,各三錢),白茯苓(去皮,一錢半),甘草(炙),山楂肉,麥芽,神麯(炒,各一錢)

為細末,另用神麯水煎作糊為丸。

加減保和丸,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治痢疾。

山楂,神麯(炒),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各一兩),香附(酒浸,去皮),厚朴(薑汁炒,各二兩),黃芩(云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白話文:

脾臟證治

調元湯: 此方能平肝疏肝,益脾健脾,瀉除邪火,補益元氣。

養脾丸: 此方能健脾消食。

胃苓丸: 此方能補益脾胃,消食導滯,退熱解暑,生津止渴,祛除瘧疾,止吐瀉,消腫脹,是兒科的重要藥方。 若患瘧疾需用竹葉炒陳米煎湯服用;若腫脹,需用五加皮、燈芯草和長流水煎湯服用;若小便發黃,需用白鹽水服用。

參苓白朮散: 此方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或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大病痊癒後,用此方調理脾胃效果極佳。

瀉黃散: 此方治療脾胃積熱,舌苔黃膩。

人參白虎湯: 此方能瀉除胃火,是治療高熱煩渴的良方。

保和丸: 此方治療一切飲食不當所造成的胸腹飽脹、不適,或腹中有食積、痞塊等症狀,服用一段時間後症狀可逐漸消退。脾胃虛弱者忌服。若脾胃虛弱者服用,則會加重病情。山楂能消食化積,但若胃中無食,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服用,則會因其峻猛的消食作用而傷及脾胃。

家傳保和丸: 此方治療氣虛食滯。食滯分兩種:一是小兒體質強健,偶爾因飲食不當而造成食滯,此為食傷脾胃,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療;二是脾胃素來虛弱者,飲食稍多即會造成內傷,此為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宜服用此方,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加減保和丸: 此方能消痰利氣,扶助脾胃,增進食慾,治療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