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霍亂

霍亂無嫌吐瀉頻,絞腸干痛腹中尋,

治其吐瀉多寒熱,干痛須防喘與驚。

霍亂之病起於倉卒,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瀉,而躁煩悶亂也。人有三焦,上主納水穀,入而不出;中主腐化水穀,流行臟腑;下焦主分別水穀,出而不入。上焦者,上胃脘也,邪在上焦則吐。下焦者,下胃脘也,邪在下焦則瀉。中焦者,中胃脘也,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

霍亂者得吐瀉,則邪氣上下得出,無苦也。陳莝出盡,吐瀉自止。不吐不瀉者乾霍亂,又名絞腸沙,其病因胃邪氣無從出也。若加喘滿驚搐者,十不救一。其吐瀉者,須分寒熱,主治大要斷其乳食,恐增痰也,故霍亂飲米湯必死。霍亂吐瀉,宜用藿香正氣散主之。(方見感冒四氣。

白話文:

霍亂的症狀是頻繁嘔吐腹瀉,腸子絞痛,肚子裡像是被東西堵住一樣難受。

治療時要根據嘔吐腹瀉是偏寒還是偏熱來決定,如果肚子絞痛,還要小心喘不過氣和抽搐的情況。

霍亂發病突然,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陰陽失衡,出現嘔吐腹瀉,並且感到焦躁煩悶。人體有上中下三焦,上焦負責接收食物,並將其消化吸收;中焦負責腐化食物,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下焦負責排泄食物殘渣。上焦就是上腹部,邪氣在上焦則會嘔吐;下焦就是下腹部,邪氣在下焦則會腹瀉;中焦就是中腹部,邪氣在中焦則會上吐下瀉。

霍亂患者嘔吐腹瀉,邪氣可以通過上吐下瀉的方式排出體外,並不會感到痛苦。等到食物殘渣都排乾淨了,嘔吐腹瀉就會自然停止。如果沒有嘔吐腹瀉,就是乾霍亂,又稱為絞腸沙,是因為胃裡的邪氣無法排出。如果患者出現喘不過氣、滿腹脹氣、抽搐等症状,十個人中就只有一個人能救活。

對於嘔吐腹瀉的患者,要區分寒熱,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治療的大原則是要斷絕乳食,因為乳食會加重痰濕,所以霍亂患者喝米湯必死。霍亂嘔吐腹瀉,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方劑見感冒四氣)

其先瀉後吐者,乃脾胃虛食,故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滯,此為冷也,宜補溫之,錢氏益黃散,(方見脾臟。)及理中湯加藿香、木瓜主之。

理中湯,治霍亂吐瀉,水穀不化,手足厥冷。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煨,各等分),加藿香,木瓜

白話文:

這種先拉肚子後嘔吐的情況,是脾胃虛弱,所以先拉出稀薄的白色水樣便,嘔吐也不多,口氣緩慢,精神萎靡,額頭出汗,脈象沉滯,這屬於寒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可以用錢氏益黃散,以及理中湯加入藿香和木瓜來治療。理中湯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消化不良、手腳冰冷。理中湯的藥方為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煨),各等分,再加入藿香和木瓜。

㕮咀,水煎服,或為末,蜜丸,芡實大,米飲化下。霍亂薑湯送下。

其先吐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故促唇紅吐來面赤,渴飲水漿,脈洪而數,此為熱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主之。

五苓散,治小兒霍亂吐瀉,躁渴飲水。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加藿香

上末,水煎。

其乾霍亂不得吐瀉者,有鹽湯吐法最佳。但小兒必待探吐之,或以針刺手十指甲縫令血出,或於委中刺血,皆良法也。

白話文:

藥物研磨成粉,用水煎服,或做成蜜丸,芡實要研磨得細,用米湯送服。霍亂患者可用薑湯送服藥物。

如果患者先吐後瀉,是脾胃有熱導致的,因此嘴唇紅腫、吐出物帶血、面容發紅、口渴想要喝水,脈象洪數,這些都是熱症,需要用解熱藥物。五苓散加入藿香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五苓散可以治療小兒霍亂引發的嘔吐和腹瀉,並伴隨煩躁、口渴、想要喝水。

五苓散的組成藥物包括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加上藿香。

將藥物研磨成粉,用水煎服。

如果患者是乾霍亂,沒有嘔吐和腹瀉,用鹽湯催吐是最有效的。小兒患者必須要先用工具探測一下才進行催吐,或者用針刺手指十個指甲縫讓血流出來,或者在委中穴刺血,這些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或發驚搐,或腹脹氣喘者,皆死候也,急用:

枳實(一枚,銼),製半夏(一枚,劈破),黃連(三分,切細)

用水煎湯,入甘遂末五釐,沉香磨水一匙,和勻灌之。

得吐住後,進合香丸。

病素有積者,發則吐瀉不止,非霍亂也。宜下之,脾積丸主之。(方見積聚。)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驚厥抽搐,或者腹部脹滿氣喘,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要趕快使用以下藥方:

藥方:

  • 枳實(一枚,切碎)
  • 半夏(一枚,劈開)
  • 黃連(三分,切細)

將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加入甘遂末五釐,沉香磨成水一匙,混合均勻後灌服。

服藥後:

  • 如果病人能夠吐出來並且停住,就接著服用合香丸。

病因:

  • 如果病人平時就有積食,發病後會不停地嘔吐腹瀉,這不是霍亂。應該要瀉下,脾積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方子在積聚一節。)

2. 嘔吐

小兒嘔吐有三因,因熱因寒因食停,

藥食難嘗成格拒,吐多清水是蟲名。

幼科云:小兒嘔吐大概難舉,有寒,有熱,有食積。然寒吐熱吐,未有不因於食積者。故嘔之病多屬於胃也。又有溢乳,有哯乳,有嘔噦,皆與吐相似,不可以吐瀉治之。又有格拒者,有蟲者,當仿法外求之。大抵小兒嘔吐,莫如節乳。節者,減少之謂,非斷其乳食也。嘔吐多渴,勿急飲之。水入復吐,終不得止,必強忍一二時,而後以薄粥與之,吐自止矣。

按:劉河間論吐者分三焦,此言甚善。如食入即吐者,有積在上焦胃脘也。上胃脘在咽喉之下。太倉之上口,名曰賁門。食方下咽被積,堵塞不得入胃,故吐出也,宜瓜蒂散吐之。此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是用吐法,使積去,乳食得入也。如食入,少頃吐出者,有積在中焦胃脘也。

白話文:

小兒嘔吐的三個原因,以及治療方法

小兒嘔吐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熱,二是因寒,三是因食停

當孩子藥食難嘗,甚至拒絕進食,這通常是熱證的表现。而吐出大量清水,則可能是蟲症

《幼科》中提到,小兒嘔吐原因眾多,難以一一列舉,但主要包括寒、熱和食積。即使是寒吐和熱吐,也多半與食積有關。因此,嘔吐病大多屬於胃病。

此外,還有溢乳、哯乳和嘔噦等情況,雖然與嘔吐相似,但不可用吐瀉的方法治療。而格拒和蟲症則需要另尋方法解決。

總之,小兒嘔吐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節乳。節乳指的是減少乳汁的攝入,並非完全斷奶。孩子嘔吐時通常口渴,但不要急於大量飲水,因為水會加重嘔吐。如果孩子喝水後仍不斷嘔吐,就必須強忍一兩個小時,再用稀粥喂食,嘔吐自然會停止。

註解:

劉河間認為,嘔吐應分三焦來看,這個說法很精妙。

  • 如果孩子食入即吐,表示積食停留在上焦胃脘。上胃脘位於咽喉下方,太倉之上口,稱為賁門。食物剛下咽就被積食堵塞,無法進入胃部,因此吐出來,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幫助吐出積食。這是因為積食在上焦,需要用吐法將其排出,才能讓乳食正常進入胃部。
  • 如果孩子食入後不久就吐出來,表示積食停留在中焦胃脘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套針對小兒嘔吐的傳統中醫觀點,包括病因分析、治療方法和藥方推薦。但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中胃脘,太倉下口之上。小腸上口之上,名曰幽門。飲食入胃,不得入於小腸,故轉而上出則吐也。吐出皆完穀未腐熟者是也。如食半日後復吐者,此積在下焦胃脘也。下胃脘在小腸下口之下,大腸上,名曰闌門。有積壅塞,傳化不去,復轉向上出為吐,吐多糟粕之物是也。

此二吐並宜下之,去陳莝菀物,使腸胃之氣得通,水穀之物得行,吐自止矣。丁香脾積丸主之。(方見前傷寒。)

瓜蒂散

瓜蒂(炒黃,君),赤小豆(臣)

共末,每少許,淡豆豉煎濃湯調服,量兒加減。

白話文:

胃脘位於太倉下方入口之上,小腸入口之上稱為幽門。食物進入胃後,若無法進入小腸,就會轉向上方而吐出來。吐出的食物都是未經消化腐熟的穀物。若食用半日後才嘔吐,表示積滯在下方的小腸與胃脘之間。下胃脘位於小腸下方入口之下,大腸之上,稱為闌門。若有積滯阻塞,無法消化,便會向上轉而嘔吐,吐出的多是食物殘渣。

這兩種嘔吐都應該用瀉藥治療,去除陳舊的食物殘渣,使腸胃氣機通暢,食物得以正常消化,嘔吐自然就會停止。丁香脾積丸主治此症。

瓜蒂散:

瓜蒂(炒黃,君)、赤小豆(臣)

研成粉末,每次少量,用淡豆豉煎濃湯調服,可根據病情加減用量。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有汗出,脈息沉微,宜溫中消食,輕者胃苓丸,煨薑湯,研碎服之;不止,用理中丸加藿香;如諸藥不止,以參香散治之。

參香散,治小兒胃虛作吐,諸藥不止者。

人參,沉香,丁香(去丁),藿香葉,木香(等分,細末)

白話文:

患有寒性嘔吐的患者,乳汁塊在胃中無法消化,經常嘔吐卻吐出很少東西,面色蒼白,眼珠轉動緩慢,呼吸微弱,神志昏迷,額頭上有汗水,脈象沉細微弱。應該溫暖胃中、消解積食,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服用胃苓丸、煨薑湯,研碎後服用;如果服用後症狀沒有改善,可以服用理中丸加入藿香;如果上述藥物都無效,可以用參香散來治療。

參香散是用来治疗小儿胃虚引起的反复呕吐,其他药物都无效的情况。

人参、沉香、丁香(去除丁頭)、藿香葉、木香,五味等量研磨成细末。

木瓜湯調下。

如服以上藥並乳食不得入,入則吐者,此陰盛格陽,謂之格拒也。宜理中切成劑,用豶豬膽汁、童便各少許,拌藥炒焦,煎服即止。《內經》曰:熱因寒用之法,蓋陰寒氣太甚,陽熱之藥難入,故理中湯溫熱,用膽汁、童便之寒涼與之服,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入咽之後,陰體漸消,陽氣乃發,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此仲景之秘論也。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多出,乳片消而色黃,遍身熱甚而煩躁。夏月多此證,宜胃苓丸,用向東陳壁土一塊,杵細炒熱,入水煎數沸,澄清,將丸研服。不止,用黃連、厚朴(炒)、藿香等分,香薷加倍,水煎服。吐久不止,用理中湯煎熱,調天水散冷服,即止。

白話文:

木瓜湯可以幫助消化。

如果服用以上藥物後,乳汁和食物都無法進入胃中,反而會嘔吐,這是因為陰氣過盛,阻擋了陽氣,稱為格拒。應該使用理中湯,將藥材切成小劑,加入少許豬膽汁和童尿,拌勻後炒焦,煎服即可。根據《內經》所說,治療熱症應該用寒涼的方法,因為陰寒之氣過於嚴重,陽熱之藥難以進入,所以使用理中湯的溫熱之性,再用膽汁和童尿的寒涼之性一起服用。一開始效果相同,但最終結果不同,藥物進入咽喉後,陰氣逐漸消退,陽氣得以發揮,藥物就能發揮作用,這是仲景的秘傳。

熱症嘔吐的症狀包括面色發紅,嘴唇紅腫,嘔吐物少而頻繁,乳汁減少並且顏色發黃,全身發熱並且煩躁不安。夏季容易出現這種症狀,應該使用胃苓丸,用向東陳壁土塊搗碎炒熱,放入水中煎煮幾沸,澄清後,將丸藥研碎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使用黃連、厚朴(炒)、藿香等量,香薷加倍,水煎服用。如果嘔吐持續不休,可以使用理中湯煎熱,調入天水散冷服,即可止吐。

食積吐者,眼胞浮腫而微黃,足冷,熱日輕夜重,或吐酸餿之氣,或吐黃水,或吐青痰,脈弦實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積乃止,脾積丸主之。

傷乳吐者,才哺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胃嫩弱,不能運化。譬如,小瓶注水,滿則溢出也,宜節其乳自止。哯乳者,時時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非吐是吐,此胃虛吐也,參香散主之。

溢乳者,謂乳多而溢出,非真吐乳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矣。百日內小兒多有之。蓋身小身軟,不能自立,必待母擁抱之。苟有傾則,乳即溢出。譬以瓶注水,瓶側而水出矣,不須治之。

白話文:

如果孩子吃太多食物而嘔吐,眼睛周围会肿胀且略带黄色,脚冰冷,白天症状轻微,晚上症状加重,可能吐出酸腐的气味,或是吐出黄水或青色的痰,脉象弦紧而滑,这都是积食的表现。应该服用能够消积止吐的药物来治疗,例如脾积丸。

如果孩子喝奶后就呕吐,或者稍微停顿一下就吐,这是因为母乳摄入过多,脾胃功能还很弱,无法消化吸收。就好比一个小瓶子装满了水,就会溢出来一样,应该控制母乳的喂食量,就能自然停止呕吐。如果孩子时不时地吐出少量奶水,像吐又不像吐,不吐又像是吐,这是胃虚引起的呕吐,可以用参香散来治疗。

如果孩子因为母乳过多而溢出,这并非真正的呕吐。如果不懂得控制,就会变成真正的呕吐。百日内的婴儿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身体小、身体软,无法自己坐立,需要母亲抱在怀里。如果身体倾斜,母乳就会溢出来。就像瓶子装满了水,倾斜了就会流出来一样,不需要特殊治疗。

嗽吐者,必待兒嗽定而後乳也。或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氣必逆,乳不得消,化而為痰。痰氣壅塞,嗽不得轉,故嗽而吐乳也,宜玉液丸,薑湯下。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者,錢氏方用白餅子下之,誤也。初生小兒,出離母腹,惟乳可食,安可當此毒藥也。此由拭口不盡,使惡穢之物損其胃氣,只用丁香一小粒,去苞,陳皮一分,木瓜一分,共研細末,每半分,乳調納兒口中,令自咽,用煎皆是。

嘔噦者,有聲無物也,不問大小,但病久危困嘔穢者,不治。經云:木陳者,葉必落;弦絕者,聲必嘶是也。

白話文:

嬰兒咳嗽吐奶時,必須等到咳嗽平息後再餵奶。如果咳嗽還沒好就餵奶,會導致氣逆,奶無法消化,變成痰。痰氣阻塞,咳嗽無法順暢,因此才會咳嗽吐奶,建議服用玉液丸,用薑湯送服。

新生兒出生後三天內吐奶,錢氏方用白餅子治療是錯誤的。新生兒剛離開母體,只有母乳可以吃,怎麼可以用毒藥來治療呢?這是因為擦拭口腔不乾淨,導致污穢之物損害了胃氣,只需要用丁香一小粒去除外皮,陳皮一分,木瓜一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份,用母乳調和餵食,讓嬰兒自行吞咽,用煎服的方法也行。

嘔吐是指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吐出來,無論大人小孩,只要是長期患病、體弱無力且嘔吐不止的,都不可治療。古書記載:木頭腐爛,葉子就會掉落;弦斷了,聲音就會嘶啞,道理相同。

蠱者,腹有蟲,時作痠痛,痛則吐清水涎沫,宜下之。

下蟲丸

白苦楝根皮(酒浸、焙),綠色貫眾,木香,桃仁(去皮、尖),蕪荑(焙),尖檳榔(各二錢),鶴蝨(炒),乾蟾(炙焦,各一錢),輕粉(五分),使君子肉(五十枚)

上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俟天明,先以肉汁味臭鼻內,使香聞鼻中,即仍肉汁下丸。

白話文:

如果肚子裡有蟲,會時不時感到酸痛,痛的時候還會吐出清水和唾沫,這時候就要用藥把蟲驅除。

可以使用白苦楝根皮、貫眾、木香、桃仁、蕪荑、檳榔、鶴蝨、乾蟾、輕粉和使君子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丸。

第二天早上,先用肉汁熏聞鼻子,使香味充滿鼻腔,然後再用肉汁送服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