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0)

1. 肺臟證治

肺為嬌臟原主氣,寒熱蒸侵其氣逆,

熱壅胸高喘不寧,虛羸氣短難報息。

肺最居上,為臟腑之華蓋。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氣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氣。錢氏云: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此肺病之症也。《難經》曰:形寒則傷肺。兒之衣太薄則傷寒。《內經》曰:熱傷肺。兒之衣太厚則傷熱。寒熱傷肺則氣逆,為喘,為咳。

鼻者,肺之竅,肺受風,則噴嚏,鼻流清涕;受寒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乾,或為衄血;肺疳則鼻下赤爛。肺主皮毛,肺虛則皮乾毛焦。病喘咳者,喘不止則面腫,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變驚者,死證也。肺屬金,其體燥,病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膈消。

真膈肺氣與天通,藥用清陽以類從,

肺實麻黃強瀉白,阿膠虛補有奇功。

《內經》曰:天氣通於肺,輕清為天。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故治肺病者,宜用辛苦升浮之藥,如苦酸,必用酒炒,使上升也。錢氏立方,肺實者以瀉白散、葶藶丸;虛者以阿膠散。祖訓云:其法太簡。肺主喘咳,因於寒者,麻黃湯為主;因於熱者,以瀉白散。

肺熱在胸者,以東垣涼膈散;渴飲水者,人參白虎湯;咽喉痛者,甘桔牛蒡子湯;咳有痰者,玉液丸;肺虛甚者,調元湯。肺乃脾之子,虛則補其母也。或加以生脈散,其法始備。

如肺久病,咳嗽連綿,喘息不休,或肩息,或龜胸,或咳血不止,或咳而驚,或鼻乾黑燥,或鼻孔張開而喘,或瀉痢不休,大吼如筒,或面目虛浮,上氣喘逆,此皆肺絕之候,不治。

瀉白散,治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蜜炒黃),地骨皮(焙洗,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入粳米同煎,食後服。

葶藶丸,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甚喘促者。

甜葶藶(去土,隔紙略炒),黑牽牛(炒),杏仁(去皮尖、炒黃,另研,雙仁者殺人),漢防己(各等分)

為末,入杏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乳食後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此方因乳食沖脾、痰甚者及壯實小兒可用之。苟不因乳食所傷而痰甚者,如怯弱者,宜去牽牛,加真蘇子(炒)各等分為丸。

阿膠散,治久咳嗽,肺無津液。

阿膠(一兩五錢,蛤粉炒),黍黏子(二錢半,炒),馬兜鈴(半兩),炙甘草(一錢),杏仁(七分,去皮尖),糯米(一兩)

為粗末,煎,食後溫服。

小阿膠散,治風熱痰涎,潮熱喘促,搐掣竄視。

透明阿膠(炒,二錢半),紫蘇(一錢)

為末,每服一錢,入烏梅肉少許同煎、灌下,神效。

熱出於肺,熱則生風,阿膠清肺行便故也,肺風用之尤效。

白話文:

[肺臟病症與治療]

肺是脆弱的器官,主要掌管氣息,當受到寒氣或熱氣侵襲,會導致氣息混亂。

如果胸部因熱氣堵塞,會讓人喘不過氣來,身體虛弱的話,呼吸也會變得短淺且困難。

肺位居於上,如同臟腑的保護傘,它與口鼻相連,控制著呼吸的進出,因此負責氣息的升降。錢氏提到:肺主導呼吸,當肺部實熱時,會出現呼吸困難且急促的情況,有的會想喝水,有的則不想;肺虛時,則會感到喉嚨阻塞,需要長時間呼氣,這些都是肺病的症狀。《難經》記載:外在寒冷會傷害肺部。小孩穿得過少會受寒。《內經》說:過度的熱氣也會傷肺。孩子穿得過多會造成過熱。肺部受寒熱影響,會導致呼吸困難,引起喘息與咳嗽。

鼻子是肺的出口,當肺受到風邪,會打噴嚏,鼻涕清稀;受寒會鼻塞,影響呼吸;受熱會讓鼻子乾燥,甚至流鼻血;肺部感染會導致鼻子下方紅腫潰爛。肺主掌皮毛,肺虛時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患有喘息咳嗽的人,若喘息不停會導致臉部腫脹,咳嗽不止會使胸骨突出,稱為龜胸。若併發驚嚇,則是危險的徵兆。肺屬金,本質乾燥,患病時會不停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稱為膈消。

肺氣與天相通,治療肺病應使用清陽的藥物。肺實時,可用麻黃來強力排泄,瀉白散也有奇效;肺虛時,用阿膠來補充,功效非凡。

《內經》說:肺與天氣相通,輕清之氣為天。清陽之氣由上竅而出。根據天氣的特性,治療肺病時應使用辛、苦、升、浮的藥物,如苦酸藥物,需用酒炒製,使其上升。錢氏的處方中,肺實者使用瀉白散、葶藶丸;肺虛者使用阿膠散。然而,祖訓認為這方法太過簡略。治療肺主導的喘息咳嗽,若是因寒冷引起,應使用麻黃湯;若是因熱氣引起,可使用瀉白散。

肺熱在胸部時,可使用涼膈散;若患者口渴想喝水,可使用人參白虎湯;咽喉疼痛,可用甘桔牛蒡子湯;咳嗽有痰,可服用玉液丸;肺虛嚴重者,調元湯為佳。肺是脾的子臟,虛弱時應補脾。也可加入生脈散,這樣療法才更全面。

長期肺病,持續咳嗽,喘息不停,或是呼吸困難,或是龜胸,或是止不住的咳血,或是咳嗽伴隨驚嚇,或是鼻乾黑燥,或是鼻孔張開且喘息,或是持續性腹瀉,聲音嘶吼如筒,或是面容虛浮,上氣不接下氣,這些都是肺衰竭的徵兆,無法治癒。

瀉白散,用於治療先咳嗽後喘息,臉部腫脹且身體發熱。

桑白皮(蜂蜜炒黃)、地骨皮(烘焙清洗後,等量)、甘草(炙烤,用量減半)。以上藥材切碎,與粳米一同煎煮,飯後服用。

葶藶丸,用於治療乳食過量傷脾,風邪咳嗽,面色紅潤且身體發熱,痰多喘息急促。

甜葶藶(去土,夾紙輕微炒製)、黑牽牛(炒製)、杏仁(去皮尖、炒黃,注意雙仁杏仁有毒)、漢防己(各等量)。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杏仁泥,取蒸熟的陳年棗肉,混合成藥丸,大小如麻籽,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淡生薑湯,在餐後或睡前服用,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

此方適用於因乳食過量傷脾、痰多的小孩及體格健壯的小孩。如果不是因乳食所傷而痰多,體弱者應去掉牽牛,加入炒製的蘇子,各等量製成藥丸。

阿膠散,用於治療長期咳嗽,肺部缺乏津液。

阿膠(一兩五錢,蛤粉炒製)、黍黏子(二錢半,炒製)、馬兜鈴(半兩)、炙甘草(一錢)、杏仁(七分,去皮尖)、糯米(一兩)。以上藥材磨成粗粉,煎煮,飯後溫服。

小阿膠散,用於治療風熱痰涎,潮熱喘息,抽搐,視線飄忽不定。

透明阿膠(炒製,二錢半)、紫蘇(一錢)。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烏梅肉,用水煎煮,灌服,效果神奇。

熱氣源於肺部,熱氣會引發風邪,阿膠能清肺利便,對肺風尤其有效。

麻黃湯、玉液丸,這兩個方子詳見後續咳嗽部分。

調元湯,詳見前文脾臟部分。

東垣涼膈散,詳見後文發熱部分。

人參白虎湯,詳見前文脾臟部分。

甘桔湯,用於治療唾液過熱,咽喉不適。

甘草(炒製,二兩)、桔梗(米泔水中浸泡二小時,烘焙乾燥後使用,一兩半)、加牛蒡子(炒製,五錢)。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加入少量阿膠,用水煎煮,飯後溫服。

生脈散,這是孫真人所創的方子,讓人夏季常服用。

人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材)。詳見成人科中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