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1)

1. 肺臟證治

麻黃湯、玉液丸,兩方見後咳嗽。

調元湯,見前脾臟。

東垣涼膈散,見後發熱。

人參白虎湯,見前脾臟。

甘桔湯,治涎熱,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兩),桔梗(泔浸二時,焙乾用,一兩半),加牛蒡子(炒,五錢)

為末,每服入阿膠少許水煎,食後溫服。

生脈散,此孫真人所立方,使人夏月常服。

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

見大人科中暑門。

白話文:

肺臟證治:

麻黃湯、玉液丸,這兩種藥方用於治療咳嗽。

調元湯,詳見前文脾臟部分。

東垣涼膈散,用於治療發熱。

人參白虎湯,詳見前文脾臟部分。

甘桔湯,用於治療口涎過多、咽喉腫痛。

其組成是:炙甘草二兩,泔水浸泡兩小時後焙乾的桔梗一兩半,炒牛蒡子五錢。將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加少許阿膠,用水煎服,飯後溫服。

生脈散,這是孫真人所創的藥方,適合人們在夏季經常服用。

其組成是: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材)。

詳細內容請參考大人科中暑部分。

2. 腎臟證治

天一真精聚命門,人無天脈水無根,

內行骨髓宜堅固,一水難勝二火焚。

腎屬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腎,猶木之有根。其脈在尺,腎之虛實,以尺脈候之。命門在腎之間,為元氣聚會之處,兒之強弱壽夭,尤繫於斯。全主實無虛也。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下墜而縮身。腎水陰也,腎虛則目畏明。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色㿠白,此皆難養。

或有因病而致,非腎虛也,此屬病之證也。腎主骨,腎虛者,骨髓不滿也,兒必畏寒,多為五軟之病。尻骨不成,則不能坐;髕骨不成,則不能行。齒乃骨之餘,骨不余,則齒生遲。腎之液為血,發乃血之餘,腎虛則發稀不黑。腎之竅在耳,腎虛則耳薄,熱則耳中出膿。腎主齒,熱則生疳,即走馬疳也。

腎開竅於二陰,腎熱則大小便不通,腎冷則小便下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經曰:一水不勝二火者,正此謂也。

陰常不足腎常虛,筋骨難成貌必癯,

錢氏立方惟有補,經云瘡疹瀉其餘。

水為陰,火為陽,一水不勝二火,此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腎之本虛也明矣,故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一方。不敢瀉者,因無實證也。或謂痘疹,腎不可實,當瀉之。此言甚謬。蓋腎主液,痘中之血化為水,水化為膿,皆腎之津液所化也。若無腎水,則瘡枯黑而死矣,豈可瀉之。

痘疹曰歸腎者,蓋瘡疹之毒,內發於骨髓,外發於皮毛者為順,變黑復陷入於骨髓之中,故為害。此非順之為害也,乃火旺水衰之病。錢氏以百祥丸、牛李膏治黑陷者,以瀉腎中之邪、非腎中之真陰也。(詳見痘疹心要。)

腎熱大便不通者,宜以豬膽汁導之。豬者,水畜也。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瀉其膀胱腑也。東垣滋陰丸以瀉腎火。如腎病久,身下竄,目中如見鬼狀,或骨萎弱,臥不能起,或二便遺失,皆腎敗之候,不治。

錢氏地黃丸,治肝疳白膜遮睛,瀉血失音,身瘦,瘡疹。又治腎怯不言,解顱,小兒長大不能行者。專服即效。

熟地黃(酒洗,焙乾),山茱萸,乾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兩)

蜜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兒二丸至三丸,空心溫水化下。

活幼補腎地黃丸,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合,體瘦語遲,行步多艱,齒生緩者。

乾山藥(去黑皮),山茱萸(酒浸、去核),熟地(酒洗,焙,各五錢),鹿茸(酒洗,炙),牛膝(酒洗,各四兩),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二兩)

一方不用鹿茸,有川續斷(酒洗,四錢)蜜丸如上法。

五苓散,治傷寒中渴,煩躁小便不利而渴,或霍亂吐瀉不止。

澤瀉(一兩五錢),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兩),肉桂(半兩)

白話文:

腎臟證治

人體的腎臟,如同命門之火,聚集著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根本。腎臟屬於水,是先天真精的來源,就像樹木的根一樣重要。腎臟的經脈位於尺脈部位,可以透過脈象診斷腎臟的虛實狀況。命門位於腎臟中間,是元氣聚集的地方,兒童的強壯與否、壽命長短,都與命門的強弱息息相關。腎氣充足則身體強健,反之則會出現各種問題。腎氣不足會導致下墜感,感覺骨骼沉重,身體蜷縮。腎屬陰,腎虛則眼睛畏懼強光。嬰兒先天不足,由於胎氣未成,神氣不足,眼白多,頭顱軟弱,面色蒼白,這些都難以調理。

也有些情況是因疾病導致的症狀,而非腎虛。腎主骨,腎虛則骨髓不足,孩子容易怕冷,且可能出現四肢無力等症狀。髖骨發育不良則無法坐立;膝蓋骨發育不良則無法行走;牙齒是骨骼的精華,骨骼不足則出牙遲緩;腎液化生血液,頭髮是血液的精華,腎虛則頭髮稀疏且顏色不黑;腎臟的開口在耳朵,腎虛則耳朵薄弱,若有炎症則耳朵會流膿;腎主齒,腎熱則會生出疳積(一種兒童消化不良的疾病)。

腎臟的開竅在於二陰(大小便),腎熱則大小便不通,腎寒則小便清稀如米湯。君火與相火合稱二火,經書上說「一水不勝二火」,正是指腎陰不足被心火、命門火所克制的情況。

腎陰不足,腎臟常虛弱,筋骨難以強健,容貌消瘦。錢氏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補益為主,經典記載瘡疹(麻疹等)應當瀉去餘毒。

水屬陰,火屬陽,「一水不勝二火」說明陽氣常有餘,陰氣常不足,這是腎臟先天不足的表現,因此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來治療,不敢使用瀉法,因為沒有實證。有人認為痘疹時腎臟不能實證,應該瀉法,這是錯誤的。因為腎臟主液,痘疹中的血液化為水,水化為膿,都是腎臟津液轉化而來的。如果沒有腎水,痘疹就會乾枯發黑而致死,怎麼能瀉呢?

痘疹歸屬腎臟,是因為痘疹的毒邪,內在侵犯骨髓,外在侵犯皮膚毛髮屬於正常,但若變黑且深入骨髓,則為逆,這不是正常的危害,而是火旺水衰的病症。錢氏用百祥丸、牛李膏治療痘疹黑陷,目的是瀉去腎臟中的邪氣,而非腎臟中的真陰。(詳見《痘疹心要》)。

腎熱導致大便秘結,可用豬膽汁導瀉。豬屬於水生動物。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瀉利膀胱。東垣滋陰丸用於瀉去腎火。如果腎病日久,身體下墜,眼睛如同看見鬼魅,或者骨骼萎縮,臥床不起,或者大小便失禁,都是腎臟衰敗的徵兆,難以治療。

錢氏地黃丸:治療肝疳、白膜遮眼、吐血失聲、消瘦、瘡疹等症狀。也治療腎虛不語、頭顱軟弱、兒童長大後無法行走等症狀,效果顯著。

組成:熟地黃(酒洗,焙乾)、山茱萸、乾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兩)

製法:蜜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三歲以下兒童每次服用二至三丸,空腹溫水送服。

活幼補腎地黃丸:治療先天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門大、頭縫不合,身體消瘦、說話遲緩、行走困難、出牙遲緩等症狀。

組成:乾山藥(去黑皮)、山茱萸(酒浸、去核)、熟地黃(酒洗,焙,各五錢)、鹿茸(酒洗,炙)、牛膝(酒洗,各四兩)、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二兩)

另一方不用鹿茸,用川續斷(酒洗,四錢)代替,蜜丸用法同上。

五苓散:治療傷寒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且口渴,或者霍亂嘔吐腹瀉不止。

組成:澤瀉(一兩五錢)、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兩)、肉桂(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