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積聚證治
宿食停傷脾胃中,是名食積法宜攻,
必詢原物分寒熱,莫犯虛虛可立功。
按: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之,不止則攻之。此治初傷乳食之法也。只因不早治之或治之晚,以致陳莝菀聚,乃成積也。小兒病積者多,其候面黃色白,腹大或緊,食少,或腹作痛,無時發作,發作則數日不止。治其積者,若不問平日所傷之物是寒是熱,觀兒之形或虛或實,一概用偏寒偏熱峻下之劑,而犯虛虛之戒,其害大矣。如曾傷乳熱食熱者,則為熱積;如傷冷乳冷食者,則為冷積。
傷五穀者,則為食積。傷五畜之肉者,則為肉積,熱積。傷五果之類者,則為果子積,生冷積。傷五菜之類者,則為菜積,有冷有熱。冷積宜丁香脾積丸下之,以原食生冷之物作湯。熱積宜丁香檳榔丸下之,以原傷穀肉之物作湯,謂之溯源湯。
白話文:
食物积聚在脾胃中,导致损伤,叫做食积,应该采取攻邪的方法治疗。
但要先了解患者原本食用的食物是寒性还是热性,不可不分虚实,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
东垣医家说,食物是有形的物质,如果损伤了脾胃,就要减少食量。其次,可以服用消食的药物,如果无效,就必须攻邪。这是治疗早期食积的方法。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食物残渣就会积聚成食积。儿童患食积的比较多,症状包括面色发黄或发白,腹部胀大或坚硬,食欲不振,或者腹部疼痛,疼痛发作时持续数日。
治疗食积时,不能不问患者平时食用的是寒性食物还是热性食物,也不能只看孩子是虚胖还是瘦弱,就一股脑地使用偏寒偏热的峻下之剂,这样违背了不可不分虚实的原则,危害很大。
如果患者曾经食用过热性的乳食或食物,就是热积;如果食用过寒性的乳食或食物,就是冷积。
如果损伤了五谷,就是食积。如果损伤了五畜的肉类,就是肉积,属热积。如果损伤了五果类的食物,就是果子积,属生冷积。如果损伤了五菜类的食物,就是菜积,有冷有热。
冷积宜用丁香脾积丸下之,用原本食用的生冷之物熬汤服用。热积宜用丁香槟榔丸下之,用原本损伤的谷物或肉类熬汤服用,叫做溯源汤。
凡用攻下取之藥,必先補其胃氣,如異功散之類,而後下之。所謂補而瀉之,勿犯胃氣也。
家傳丁香脾積丸,治冷積腹痛,又治傷食積瀉,效。
丁香,木香,良薑(清油炒,各一錢),青皮,皂角(燒存性),檳榔(各二錢),三稜(煨),莪朮(煨,各三錢),巴豆(四十九粒,去殼、膜,另研如泥)
白話文:
使用攻下藥物,一定要先補益胃氣,就像異功散這種藥方,要先補後瀉,才能避免傷及胃氣。家傳丁香脾積丸,可以治療寒性積聚引起的腹痛,也能治癒傷食積聚導致的腹瀉,效果很好。配方包括丁香、木香、良薑(用清油炒,各一錢)、青皮、皂角(燒存性)、檳榔(各二錢)、三稜(煨)、莪朮(煨,各三錢)、巴豆(四十九粒,去殼、膜,研成泥狀)。
上前八味細末,入巴豆泥,研令勻,用醋煮麵糊丸,麻子大,每五丸,原物湯下。
如取蟲,苦楝根皮湯下。
木香檳榔丸,治熱痰腹痛,又治痢疾。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炒),莪朮(煨),黃連,黃柏(各一兩),香附,大黃(各三兩),黑牽牛(取頭末三兩)
白話文:
將前八味藥研成細末,加入巴豆泥,研磨均勻,用醋煮成麵糊丸,大小如麻子,每次服五丸,用藥方原湯送服。如果要驅蟲,可用苦楝根皮湯送服。木香檳榔丸可以治療熱痰腹痛,也可以治療痢疾。藥方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炒)、莪朮(煨)、黃連、黃柏(各一兩)、香附、大黃(各三兩)、黑牽牛(取頭末三兩)。
上細末,滴水為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原物湯下。
原物湯取原日所傷之物,用韭菜搗爛捏成餅子,燒存性,研細煎湯送下,名取積丸。
如素弱者,不可輕下,當以補藥去之。用錢氏益黃散,加莪朮、木香、黃連(炒),共細末,水煎,神麯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滴入水份揉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原物湯送服。
原物湯是指用傷患當天所接觸到的東西,例如韭菜,搗爛捏成餅狀,燒至焦黃,研磨成細粉,用清水煎煮後服用,稱為取積丸。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不宜輕易服用此藥,應該先服用補藥調理身體,再用藥治療。可以用錢氏益黃散,加入莪朮、木香、黃連(炒過),一起研磨成細粉,用水煎煮,再用神麴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2. 泄瀉證治
泄瀉先須辨五因,治分三法見於經,
養其脾胃嘗為本,莫使五虛成慢驚。
泄有五者,謂風、寒、暑、濕、食積也,皆屬濕論。故風濕、寒濕、濕熱,中濕,此者濕之生於外者也。食積,則濕之生於內者也。叔和云:濕多分五瀉者是也。治有三法者,按仲景《傷寒論》云:下利不止者,宜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氣也。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
不止者,利在下焦也,宜赤石脂禹餘糧湯止之。故初則溫中,理其胃氣也;次則分利,使陰陽和暢,水穀分別也;末則止澀,澀可去脫,恐腸胃滑而穀氣不收也。此三者治瀉之大法也。故予家傳心法,初用理中湯,中用五苓散,末用七味豆蔻丸,或一粒白玉丹,即是仲景之法。
白話文:
泄瀉辨證論治
一、 辨五因
治療腹瀉,首先要辨明五種原因,分別是:風、寒、暑、濕、食積。這五種原因都與濕邪有關。
- 風濕、寒濕、濕熱:這是濕邪由外侵入人體引起的。
- 中濕:是指濕邪困於脾胃所致。
- 食積:是指飲食積滯,內生濕邪。
正如叔和所說:「濕邪分五種,引起腹瀉就是這個道理。」
二、 三法治之
治療腹瀉有三大方法,根據仲景《傷寒論》記載:
- 下利不止者,宜理中丸:腹瀉不止,應服用理中丸。理中,指的是調理中氣。
- 瀉下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腹瀉同時伴隨小便不利,理中丸就不適合了,應服用五苓散。
- 不止者,利在下焦也,宜赤石脂禹餘糧湯止之:腹瀉不止,且瀉下物多來自下焦,應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止瀉。
三、 溫中、分利、止澀
治療腹瀉的原則,可以概括為:
- 初則溫中:先用溫中藥,調理脾胃之氣。
- 次則分利:接著用分利藥,使陰陽調和,水穀得以分別。
- 末則止澀:最後用止澀藥,收斂腸胃,防止瀉下過度。
四、 家傳心法
我家的傳承秘方,也遵循仲景的法則,治療腹瀉,初用理中湯,中用五苓散,末用七味豆蔻丸或白玉丹。
七味豆蔻丸,治泄瀉不止,澀可去脫之法也,又治虛泄。
肉豆蔻(麵裹煨),木香,砂仁(各三錢),白龍骨,訶子肉(各五錢),赤石脂,枯礬(各七錢)
共細末,麵糊丸,麻子大,量兒加減,小者十五丸,服止五十丸,米飲下。
白玉丹(又名一粒丹),治滑瀉不止,神效。大人通用。
寒水石(煉研,水飛,二兩),枯白礬(一兩)
白話文:
七味豆蔻丸
功效: 治療腹瀉不止,澀能止瀉。亦可治療虛寒性腹瀉。
組成:
- 肉豆蔻(麵裹煨):三錢
- 木香:三錢
- 砂仁:三錢
- 白龍骨:五錢
- 訶子肉:五錢
- 赤石脂:七錢
- 枯礬:七錢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依年齡加減用量,兒童十五丸,成人五十丸,以米湯送服。
白玉丹(又名一粒丹)
功效: 治療滑瀉不止,療效顯著。大人兒童皆可服用。
組成:
- 寒水石(煉研,水飛):二兩
- 枯白礬:一兩
製法: 將寒水石煉製研磨,水飛過後備用。
共細末,麵糊丸,小者麻子大,大者皂子大,中者豌豆大,母服一丸,米飲下。久者宜用,初則勿用。
傷風泄瀉,其症口中氣熱,呵欠頓悶,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令咳嗽。宜發散,加減惺惺散主之。
加減惺惺散,治小兒風泄,補脾胃,發散風邪為主。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防風,川芎,藿香(各三錢半),細辛(二錢)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小的像麻子一樣大,大的像皂角一樣大,中等大小像豌豆一樣大。母親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病程長的人適合服用,剛開始發病的人不要服用。
傷風引起腹瀉,症狀包括口氣熱,打呵欠,胸悶,忽冷忽熱,嗜睡,呼吸粗重,大便呈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化,還會引起咳嗽。應該使用發散藥物治療,加減惺惺散主治此病。
加減惺惺散治療小兒風泄,主要功效是補脾胃,發散風邪。
藥方: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防風、川芎、藿香(各三錢半),細辛(二錢)。
按:小兒科論夏至後泄者,熱多;秋分後泄者,寒多;中間按節氣分寒熱多少之說,似太瑣細,不若《原病式》明白。蓋冷泄熱泄,四時有之,但暑月多熱,冬月多寒。
熱瀉者,《原病式》云: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凡穀消化,無間色及他症,便為熱也。寒瀉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然熱瀉亦有不化谷者,邪熱不殺穀也。穀雖不化,乃糟粕耳,非若邪氣之完穀出也,此宜辨之。如夏月得之,大渴者,宜五苓散作湯,調玉露散,另身熱與渴略減者,只服五苓散,不可更加玉露散,恐生中寒之症。瀉仍不止,用胃苓丸和一粒丹止之,神效。
白話文:
古人認為,夏季之後腹瀉多為熱證,秋季之後腹瀉多為寒證,依季節劃分寒熱程度,過於瑣碎,不如《原病式》直白。其實,一年四季都有寒瀉和熱瀉,只是夏季炎熱,多見熱瀉,冬季寒冷,多見寒瀉。
《原病式》指出,熱瀉患者,雖然食物無法消化,但大便顏色改變,不是白色,且伴隨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只要食物消化正常,沒有其他症狀,就是熱瀉。寒瀉患者,食物是可以消化的,從未見過寒瀉卻食物不消化的情況。但是,熱瀉患者也可能出現食物不消化的情況,因為邪熱沒有完全殺死食物,只是變成糟粕,並非像邪氣一樣,將食物完整地排出體外,這一點要區分清楚。如果夏季患病,伴隨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五苓散熬湯,加入玉露散調服。如果只是身體發熱和口渴稍微減輕,只需服用五苓散,不要再添加玉露散,以免造成寒症。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可以使用胃苓丸,再加一粒丹藥止瀉,效果很好。
非夏有此熱瀉者,渴飲水,白朮散乃聖藥也。
寒瀉者,《原病式》云: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此為寒也。冬月得之,宜理中湯、丸。不止,以五苓散加薑棗煎;再不止者,七味肉豆蔻丸主之。春秋月同,惟夏月得之,先服理中湯、丸,後以五苓散和玉露散。
玉露散,一名甘露飲,治傷熱瀉黃色。
石膏(二兩),寒水石(煅研、水飛,二兩),生甘草(七分半)
白話文:
如果夏天出現這種熱瀉,口渴想喝水,白朮散就是最好的藥。
如果出現寒瀉,《原病式》中說:食物消化不良,但顏色沒有變化,嘔吐和腹瀉帶有腥臭味,排泄物清澈冰冷,小便清白不澀,身體冰冷不渴,這就是寒瀉。冬天得這種病,應該服用理中湯或理中丸。如果病症沒有緩解,就用五苓散加生薑、大棗煎服;如果再沒有好轉,就用七味肉豆蔻丸治療。春秋季節得此病也相同,只有在夏天得此病,需要先服用理中湯或理中丸,再用五苓散和玉露散。
玉露散,也叫甘露飲,是用來治療熱傷引起的黃色腹瀉。
藥方如下:石膏(二兩)、寒水石(煅燒研磨,水飛,二兩)、生甘草(七分半)。
上極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水調下。
如寒泄久不止,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腹中鳴,宜黃耆補胃湯。
黃耆補胃湯
黃耆(炙),歸身,川芎,柴胡,益智仁,陳皮,炙甘草(各二錢),升麻(六分)
共末,水煎服。
濕瀉者,身重泄水;風濕者,水穀混雜。宜升麻除濕湯。濕熱者,宜五苓散加玉露散。濕不渴,宜胃苓湯。此病夏秋間多有之,益黃散尤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用溫水調和後服下。
如果寒瀉久久不止,一天要拉肚子三四次,稀軟但量不多,肚子咕嚕咕嚕叫,可以使用黃耆補胃湯。
黃耆補胃湯的藥材包括:黃耆(炙)、歸身、川芎、柴胡、益智仁、陳皮、炙甘草(各二錢)、升麻(六分)。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腹瀉是因為濕氣造成的,會感覺身體沉重,排泄水分;如果是風濕引起的,則會排出混雜著食物殘渣的稀便。這類情況可以使用升麻除濕湯。如果是濕熱引起的,可以使用五苓散加玉露散。如果是濕氣重但口不渴的,可以使用胃苓湯。這種疾病在夏秋季節比較常見,使用益黃散效果特別好。
升麻除濕湯,治風濕作瀉,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柴胡,神麯(炒),防風,澤瀉,豬苓(各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炙甘草,麥芽(炒,各五分)
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等分,入薑、棗煎,非腸鳴不得用也。上㕮咀,分作五服,水煎。
胃苓湯,治夏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平胃散(二方相合)
入薑、棗同煎服。
白話文:
升麻除濕湯
功效: 治風濕引起的下痢,症狀由下而上,此方可引濕氣向下排出。
藥方:
- 升麻、柴胡、神麴(炒)、防風、澤瀉、豬苓(各五分)
- 蒼朮(一錢)
- 陳皮、炙甘草、麥芽(炒,各五分)
加減: 若病人胃寒腸鳴,可加入益智仁、半夏等分,並加入薑、棗同煎,但必須腸鳴方可使用。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作五劑,水煎服用。
胃苓湯
功效: 治夏季或秋季時,脾胃受寒,導致水穀不分,腹瀉不止。
藥方:
- 五苓散、平胃散(二方合用)
用法: 加入薑、棗同煎服用。
今治泄瀉者,不問大人小兒,通用此方。
如寒濕瀉不止,宜益黃散,此治寒濕之要藥也。
食積泄者,因飲食過多,遂傷脾胃,以致泄瀉。其候大便不聚,臭如敗卵,或作酸臭之氣,或色黃白,腹中或有痛者,宜先補胃氣而後下之。補用錢氏異功散加神麯,下用丁香脾積丸,小下積之方,惟此能去痛止瀉也。有巴豆,按藥性,巴豆能令未瀉者瀉,能令已瀉者止故也。
凡大瀉引飲者,其病不論新久,皆服白朮散,痢病亦同。蓋脾惡濕,腎惡燥,飲水太多,其腎益燥,津液不升,則渴益不止。水止於脾,濕傷脾胃,瀉亦不止。故白朮散治渴瀉之聖藥也。常宜服之以代湯水,不可再飲湯水,兼之不效矣。
白話文:
現代人遇到腹瀉,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如果腹瀉是因為寒濕引起的,可以服用黃散,這是治療寒濕腹瀉的有效藥物。
如果是因為飲食過多而導致的腹瀉,則要先補脾胃再瀉下。可以用錢氏異功散加神麴來補脾胃,然後服用丁香脾積丸來瀉下,這是治療積食腹瀉的有效方法,可以止痛止瀉。巴豆可以幫助未瀉者瀉下,也可以幫助已瀉者止瀉。
對於腹瀉引起口渴的患者,無論病程長短,都可以服用白朮散,痢疾患者亦可服用。因為脾臟怕濕,腎臟怕燥,如果喝太多水,腎臟會更加乾燥,津液無法上升,口渴會更加嚴重。水停留在脾臟,濕氣損傷脾胃,腹瀉也無法止住。所以白朮散是治療口渴腹瀉的良藥。可以用白朮散代替湯水,不要再喝湯水,否則效果不佳。
白朮散,治泄瀉胃熱煩渴。間陰陽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茯苓,木香,甘草,藿香(各一錢),葛根(二錢)
共細末,水煎服。
本方治小兒陽明經本虛,陰陽不和,吐瀉亡津液,煩熱口乾。以參、朮、甘草甘溫補胃和里;木香、藿香辛溫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陰陽,利水濕;葛根甘平倍於眾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也。不問泄痢,但久不止者,並服之。
錢氏云:瀉黃者,傷熱乳也。瀉青者,傷冷乳也。予家通用胃苓湯為丸主之。熱者用車前草湯下,寒者用煨薑湯下。
白話文:
白朮散
功效: 治療腹瀉、胃熱煩渴。適合陰陽兩虛者服用。
組成:
- 人參、白朮、茯苓、木香、甘草、藿香(各一錢)
- 葛根(二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煎服。
主治: 治療小兒陽明經虛弱,陰陽失衡,導致嘔吐腹瀉,津液流失,煩躁口渴。
藥理:
- 人參、白朮、甘草甘溫補脾胃,調和腸胃功能;
- 木香、藿香辛溫,有助於脾胃運化;
- 茯苓甘平,分清陰陽,利水除濕;
- 葛根甘平,用量多於其他藥材,氣味輕浮,可以鼓舞胃氣,上行津液,解肌熱,是治療脾胃虛弱、腹瀉的良藥。
適用範圍: 不管是泄瀉還是痢疾,只要久治不愈,都可以服用此方。
錢氏注:
- 瀉黃者,多因餵食過熱的乳汁所致;
- 瀉青者,多因餵食過冷的乳汁所致。
- 我家通常用胃苓湯製成丸劑作為主要藥方。
- 熱性腹瀉,用車前草湯送服;
- 寒性腹瀉,用煨薑湯送服。
又瀉不止,非清氣之下陷,則腸滑不禁,及肺虛不行收令也,宜家傳升陽固脫湯主之。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當歸,白芍,地黃,升麻,豬苓,澤瀉,葛根,陳皮,烏梅,訶子肉
共十四味,等分,量兒大小,㕮咀,水煎服無時,即大人亦可服之。
久瀉不止,多屬虛寒,無有熱也。故經曰:暴瀉無寒,久瀉無熱。宜豆蔻丸和胃苓丸各半相合,陳米炒熟煎湯送下即止;如再不止,宜用人參白朮散加肉豆蔻麵裹煨,訶子肉為丸服,庶不成虛,變慢驚風也。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不停,不是因為清氣下陷,就是因為腸道滑利無法收束,或者肺氣虛弱無法收攝導致。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家傳升陽固脫湯治療。
這個方子包含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當歸、白芍、地黃、升麻、豬苓、澤瀉、葛根、陳皮、烏梅、訶子肉,共十四味藥材,各取等量,依據小孩的大小,研磨成粉,用清水煎服,沒有時間限制,大人也可以服用。
久瀉不止,多半是虛寒體質,不伴有發熱。古籍記載:「暴瀉無寒,久瀉無熱。」因此,應該服用豆蔻丸和胃苓丸各半,用炒熟的米飯煎湯送服,即可止瀉。如果仍然止不住,可以服用人參白朮散,加入肉豆蔻麵裹成丸子煨熟,再用訶子肉做成丸子服用,這樣就不會導致虛寒,轉變成慢驚風。
有先瀉未止而成疳者,易治,宜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訶子肉丸服之,則泄自止,津液漸生,不致成疳也。有先疳而後瀉者,謂之疳瀉,難治。宜用集聖丸去蘆薈、莪朮、五靈脂三味,加肉豆蔻、訶子肉等分,為末,山藥糊丸,黍米大,每二十五丸,四君子湯下。
經曰:五虛者,一脈細,二皮寒,三少氣,四泄瀉不止,五飲食不入。五虛悉具者生,能食者生。又瀉不定,精神好者,脾敗也;吐瀉唇深紅者,內熱故也,不退必死:面黑氣喘者不治:大渴不定,止之又渴,腎敗也,遺泄不覺者死。
白話文:
如果先出現腹瀉,還沒止住就變成疳積,這比較容易治療。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加上肉豆蔻、訶子肉製成丸藥服用,這樣腹瀉就會自然止住,津液也逐漸產生,就不會發展成疳積了。
如果先出現疳積,之後才出現腹瀉,稱為疳瀉,這就比較難治。應該使用集聖丸,去掉蘆薈、莪朮、五靈脂三味藥,再加上肉豆蔻、訶子肉等份研成粉末,用山藥糊做成丸藥,大小像黍米一樣,每次服用二十五丸,用四君子湯送服。
古籍記載:五虛是指五種症狀: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飲食不進。五虛症狀都出現的人很難存活,如果能夠進食,則有生存的希望。
如果腹瀉反覆無常,精神卻很好,這是脾臟虛弱的表現;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嘴唇深紅,是內熱引起的,如果內熱不退,必死無疑;面色發黑,呼吸困難,則無法治療;如果口渴不止,喝水後又渴,這是腎臟虛弱的表現,如果出現不知不覺的尿失禁,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