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6)
1. 心臟證治
心為神舍易生驚,色脈相通惡熱侵,
實則避嫌惟瀉腑,如虛叢脞要安神。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兒之初生,知覺未開,見聞易動,故神怯而易生驚也。錢氏云: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此心病之證也。心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合也。如色見紅潤,脈來大數者,此心氣有餘之象,其兒易養。
如色見昏黯,脈來沉細者,此為不足,其兒多病難養。此觀其形色脈,以知其心中之虛實也。心惡熱,與風相搏則發搐,故肝生風,得心熱則搐也。心屬火,火盛則津液干而病渴。心藏神,熱則神亂而臥不安。喜合面睡臥者,心氣熱,則胸中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
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面則氣不通,故喜仰臥。有努其身而直伸者,謂之上竄,亦心熱也。舌者,心之苗。熱則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長出不收之病。《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火。兒病瘤丹、斑疹、龍纏虎帶,蟲疥瘭瘡,皆心火之病也。
錢氏治心熱病以導赤散。夫導赤乃瀉小腸之藥也。心為君主,不可犯之,瀉其腑者,以避嫌也。心虛則主不安,故以安神丸補其臟也。
心為君主豈容邪,客熱來侵事可嗟,
瀉實補虛有成法,何須方外覓靈砂。
心為火臟,常苦緩散而不收。孫真人立生脈散,夏月取之,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也。治兒心病者,擴而充之可也。故心熱病生於內者,宜導赤散、瀉心湯、東垣安神丸之類;生於外者,如口舌生瘡,洗心散主之。心氣虛者,錢氏安神丸;虛易驚者,琥珀抱龍丸。《內經》曰:以苦瀉之,黃連是也。
以咸補之,澤瀉、車前子是也。神氣浮越,多驚悸者,宜硃砂、赤石脂、龍骨以鎮之。如心病久,汗出發潤,或舌出不收,或暴啞不語,或神昏憒亂,或斑疹變黑,此皆心絕之候,不治。
導赤散,治心熱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共為粗末,每用二錢,水一盞,入淡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錢氏安神丸,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煩赤壯熱。
麥冬(焙),馬牙硝,白茯苓,寒水石,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分),龍腦(一錢)
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不拘時候。
東垣安神丸,《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生地、甘草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血之不足,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甘草(五錢五分),黃連(淨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生地(一錢五分)
上四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以硃砂(五錢,)另研水飛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嚥下,食後或溫水或涼水少許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緩也。
白話文:
[心臟疾病治療]
心臟是精神的居所,容易受到驚嚇,面色和脈象會反映健康狀況,心臟不喜歡熱邪的侵擾。
根據《內經》所述,心臟就像是統治身體的君王,是精神的源頭。嬰兒剛出生時,知覺尚未成熟,容易因外界刺激而感到驚嚇。錢氏指出,心臟主管情緒反應,實證表現為尖叫哭泣,伴隨發燒和抽搐;虛證則表現為疲倦躺臥,心悸不安,這些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心臟負責血液循環,面色紅潤、脈象有力快速,代表心氣充沛,孩子較易養育。若面色暗淡,脈象微弱細小,表示心氣不足,孩子易生病且難以照顧。我們可以觀察面色和脈象,來判斷心臟的健康狀況。心臟不耐受熱,與風邪結合可能引發抽搐。心臟屬火,過度的火氣會導致身體乾燥並產生口渴感。心臟藏匿精神,過熱會使精神混亂,影響睡眠品質。喜愛趴著睡的人,可能是因為心氣過熱,胸部也會感覺熱,無法表達,有尋求冷靜的傾向,所以選擇趴睡。心氣充沛時,氣息運行受阻,趴睡會讓氣息更不通暢,因此偏好仰睡。有時候,孩子會伸直身體,這也被稱為上竄,同樣是心熱的表現。舌頭是心臟的延伸,心熱會導致舌頭破損或起泡,也可能出現雙重舌、舌頭腫脹、舌頭伸出後收不回去等症狀。《內經》指出,所有疼痛、瘙癢、皮膚問題都與心火有關。孩子出現紅疹、斑點、龍纏虎帶、蟲咬皮膚病、水泡等,都是心火過旺的表現。
錢氏使用導赤散來治療心熱病。導赤散主要是用來清潔小腸的藥物,心臟作為君王,不可輕易幹預,清潔腑臟是為了避免衝突。心虛時,精神不易安定,因此使用安神丸來滋補心臟。
心臟是身體的主宰,不容許邪氣入侵。實證和虛證都有既定的治療方法,無需到處尋找奇效藥物。
心臟屬火,經常呈現緩慢分散的狀態。孫真人創立了生脈散,夏季適用,利用五味子的酸性,能收斂消耗的氣力。治療兒童心臟病時,可以擴大使用範圍。對於心熱病,內在原因引起的,適合使用導赤散、瀉心湯、東垣安神丸等;由外部因素引發的,如口腔潰瘍,可用洗心散。心氣虛弱者,可用錢氏安神丸;虛弱易驚者,則使用琥珀抱龍丸。《內經》提到,可用苦味藥物來瀉心火,例如黃連;用鹹味藥物來補心氣,例如澤瀉、車前子。對於神氣飄忽不定、頻繁驚嚇的情況,應使用硃砂、赤石脂、龍骨等藥物來穩定。如果心病長期存在,出汗、舌頭伸出後收不回、突然失聲、神志不清、紅疹轉黑,這些都是心臟衰竭的徵兆,需立即處理。
【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熱、小便顏色偏紅、夜間啼哭。 成分:生地、木通、甘草(炒過) 製備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粉,每次使用二錢,加入七片淡竹葉,與一杯水一起煮沸至剩一半,飯後溫服。
【錢氏安神丸】用於治療邪熱引起的驚嚇、啼哭,心疳、面色黃、煩躁、高熱。 成分:麥冬(烘烤)、馬牙硝、白茯苓、寒水石、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分)、龍腦(一錢) 製備方法:使用蜂蜜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半丸,用砂糖水吞服,不限時間。
【東垣安神丸】根據《內經》所述,熱邪過盛時,應使用甘寒藥物來治療,再配合苦味藥物來瀉心火。黃連的苦寒能去除心煩,消除濕熱;生地和甘草的甘寒能清熱補氣,滋養陰血;當歸補充血液,硃砂能安撫精神。 成分:甘草(五錢五分)、黃連(淨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生地(一錢五分) 製備方法: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浸蒸餅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再用硃砂(五錢)研磨成水飛,做為藥丸外層。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可以用口水吞下,飯後或用少量溫水或涼水送服也可以。
【瀉心湯】適合治療實證熱病。 成分:黃連(淨,一兩) 製備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至五分,睡前用溫水調和服用。
【洗心散】用於治療高熱、煩躁、風熱阻塞、大小便困難、口腔潰瘍。 成分:大黃(包煨)、甘草(炒)、當歸、芍藥、麻黃(不去節)、荊芥穗(各三分)、白朮(七錢五分) 製備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五分,加入少量薑片和薄荷一同煎煮,飯後服用。
【琥珀抱龍丸】詳細內容請參閱家傳立法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