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治諸熱證
陽在身中主發生,奈何拂鬱熱熬煎,
嬰孩本是純陽體,熱證推求有數般。
人身之中,溫養臟腑,流通榮衛者,陽氣也。有風寒傷之於外,則榮衛之氣不行,水穀傷之於內,則臟腑之氣不行。不行則陽氣拂鬱而熱生焉。故隨其所發,以為熱病之名也。夫傷有輕重,則熱有微盛,病有新久,則熱有虛實。此其當辨者也。(錢氏有論,詳見下文。)
按錢氏云:心熱者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而臥及上竄,掐頭咬牙,瀉心湯主之;肝熱者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脾熱者,其熱在肌肉,遇夜更深,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肺熱者,手掐眉目,日西熱甚,喘嗽壯熱飲水,瀉白散主之,一云涼膈散;腎熱者,兩足不喜衣覆蓋,臍之下皆腎之所主,緣心下行於腎部也。宜地黃丸主之,一云東垣滋腎丸。
白話文:
人體中的陽氣主導著生命活動,但如果陽氣受到阻礙,鬱積於內,就會產生熱症。嬰孩天生體質偏陽,一旦出現熱症,其病因就可能多種多樣。陽氣負責溫養五臟六腑,運行氣血,一旦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是因飲食不當損傷脾胃,也會導致臟腑氣機停滯。氣機停滯就會造成陽氣鬱結,進而產生熱症。因此,根據熱症發生的部位,可命名不同的熱病。熱症的輕重程度不同,熱證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新舊病症也會影響熱症的虛實。對於熱症的辨別,需要仔細分析。
上按:此論五臟之熱,見前五臟歌內,家傳涼驚丸、金花丸、三黃丸,皆治五臟熱之方也。
家傳涼驚丸,退熱,解毒,鎮驚,安神。
黃連(淨),黃芩(去腐),山梔仁,黃柏(各等分),硃砂,雄黃(俱飛,減半)
研極細末,和勻,雪水煮麵糊為丸,黍米大,一歲兒十五丸,以漸加至五十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這篇論述五臟熱的症狀,之前五臟歌中已經提到。家傳涼驚丸、金花丸、三黃丸等方劑,都是治療五臟熱的方子。
家傳涼驚丸具有退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
方劑組成:黃連(淨)、黃芩(去腐)、山梔仁、黃柏(各等分)、硃砂、雄黃(俱飛,減半)。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混合均勻,用雪水煮麵糊,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
用法:一歲的孩子服用十五丸,逐漸增加至五十丸,用薄荷湯送服。
此黃連解毒湯加減也。
大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大小便不利。即前涼驚丸,去膽草、雄、砂,加九黃,雪水丸,又名既濟解毒丸。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三黃瀉心湯也。即前金花丸去梔子、黃柏是也。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白湯化服。
按錢氏云:潮熱者肝熱也。時間發熱,過後即退,次日又依時發熱,此欲發驚也,地骨皮散主之。壯熱者心熱也,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導赤散主之。風熱者肺熱也,身熱口中氣熱,有風症,人參生犀散主之。溫熱者脾熱也,但溫而不熱,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可以根據病情加減用藥。
大金花丸用於治療內外各種熱症,症狀包括盜汗、咬牙、大小便不通。它是由涼驚丸去掉了膽草、雄黃、砂仁,並加入了九黃,用雪水做丸藥,又名既濟解毒丸。
三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積熱,症狀包括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它其實就是三黃瀉心湯,只是去掉了梔子、黃柏。將藥煉成蜜丸,大小如皂角子,用白湯送服。
錢氏說:潮熱是肝熱,發熱時間固定,過後即退,次日又會在相同時間發熱,這是將要發生的驚厥,地骨皮散可以治療。壯熱是心熱,持續發熱,嚴重時會出現驚癇,導赤散可以治療。風熱是肺熱,身體發熱,口中氣熱,伴有風症,人參生犀散可以治療。溫熱是脾熱,只有溫而不熱,黃散可以治療。
上按:此論四臟潮熱者,如水之潮,不失其候也。若有寒熱則如瘧,此只以時論也。故痛屬肝。如日晡潮熱,又屬胃者,謂身常有熱,至日晡尤甚也,此是宿食,宜下之,枳殼大黃丸主之。地骨皮散治虛熱作潮及傷寒後餘熱,又名人參地骨皮散。
人參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炙甘草,人參,地骨皮(自採者),半夏(水泡,洗),赤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這段話討論的是四臟潮熱,就像水漲潮一樣,是有規律的。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就類似瘧疾,這屬於時辰上的變化。因此疼痛歸屬於肝。如果傍晚出現潮熱,又屬於胃,意思是身體一直有熱,到傍晚尤其嚴重,這是宿食積滯,需要下瀉,可用枳殼大黃丸治療。地骨皮則可以散治虛熱潮熱以及傷寒後餘熱,也叫做人參地骨皮散。
人參地骨皮散的組成包括:知母、柴胡、炙甘草、人參、地骨皮、半夏、赤茯苓,各等分。
共細末,量兒大小加減,入生薑一片,水煎服。
按:幼科引《機要》論表裡之熱,為小兒之法,似未精當。《機要》之論表裡者,乃風寒之氣邪,自表入里者也。小兒之熱乃自里而出表者也。如胎毒之熱生於命門,變蒸之熱生於臟腑,飲食之熱生於脾胃。其傷寒者僅十之一二耳,惟《直指》之論得之。
按《直指》云:小兒表裡俱熱,面黃,頰赤,唇焦,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為之疏利,其熱即去。既去而復熱者,里已清而表未解也,當用惺惺散,少加去節麻黃,以取微汗,則表盡除。其或表裡已解,而熱又時來,此則表裡俱虛,而氣不歸元,蕩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與之。
白話文:
「共細末,量兒大小加減,入生薑一片,水煎服。」
意思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調整份量,加入一片生薑,用熱水煎煮後服用。
「按:幼科引《機要》論表裡之熱,為小兒之法,似未精當。《機要》之論表裡者,乃風寒之氣邪,自表入裏者也。小兒之熱乃自裏而出表者也。如胎毒之熱生於命門,變蒸之熱生於臟腑,飲食之熱生於脾胃。其傷寒者僅十之一二耳,惟《直指》之論得之。」
這段話是說明,兒童體內的熱病有內因和外因兩種,並引用《機要》和《直指》兩本書的理論加以解釋。《機要》提到的表裡之熱主要是由風寒之邪進入體內所引起,而兒童的熱病則是從內部向外發散。胎毒、變蒸和飲食過度等都可能導致熱病。其中,傷寒只佔很少的比例,只有《直指》一書能正確地解釋這種情況。
「按《直指》雲:小兒表裡俱熱,面黃,頰赤,脣焦,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為之疏利,其熱即去。既去而復熱者,裏已清而表未解也,當用惺惺散,少加去節麻黃,以取微汗,則表盡除。其或表裡已解,而熱又時來,此則表裡俱虛,而氣不歸元,蕩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與之。」
這部分是引用《直指》的理論,描述了兒童表裡俱熱的症狀,例如面色黃、臉頰紅、嘴脣乾、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焦黃等。建議首先使用四順清涼飲進行疏利,熱病就會消失。如果熱病再次出現,則表示體內已經清除熱病,但表層仍然有問題,需要使用惺惺散,加上少量去節麻黃,以產生輕微的出汗,使表層熱病完全消除。如果熱病在表裡都得到改善後仍然反覆出現,則可能是體內氣血失調,需要調整其他治療方式,不能再使用涼藥。
解表當為和其胃氣,使陽氣斂而歸內,身體自冷,宜參苓白朮散。(方見脾臟。)薑棗引,略煎服。
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臟腑蘊積實熱。
當歸,大黃(酒蒸),甘草(生),赤芍(各等分)
㕮咀,水煎服。
惺惺散,治小兒虛熱解表。
人參,桔梗,白茯苓,白朮,天花粉(各一兩),細辛(二錢),炙甘草(七分),防風,川芎,南星(生,各二錢半)
白話文:
解表要以調和胃氣為原則,讓陽氣收斂回歸內部,身體自然就會感到涼爽,適合服用參苓白朮散。薑棗引導藥物,稍微煎煮後服用。
四順清涼飲可以治療小兒臟腑積聚實熱。
當歸、大黃(酒蒸)、甘草(生)、赤芍(各等分)
研磨成細末,用水煎服。
惺惺散可以治療小兒虛熱解表。
人參、桔梗、白茯苓、白朮、天花粉(各一兩)、細辛(二錢)、炙甘草(七分)、防風、川芎、南星(生,各二錢半)
每服加生薑片半,薄荷葉共藥末,慢火煎。
此方前七味本方也。
加減惺惺散,治傷風,風熱,及傷寒鼻塞發熱。
前方去人參、白朮、茯苓、南星四味,加蒼朮、羌活、白芷、赤芍、麻黃、荊芥、當歸。
上方治表虛熱,此方治表實熱。
參苓白朮散,治胃氣,收斂浮陽,退餘熱。(方見脾臟。)
白話文:
每次服用時,加入生薑片半片,薄荷葉和藥末一起,用慢火煎煮。
這個藥方是前七味本方的基礎。
加減惺惺散用於治療傷風、風熱以及傷寒引起的鼻塞發熱。
這個藥方去掉了人參、白朮、茯苓、南星四味藥,加入了蒼朮、羌活、白芷、赤芍、麻黃、荊芥、當歸。
前一個藥方用於治療表虛熱,這個藥方用於治療表實熱。
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胃氣,收斂浮陽,退餘熱。(這個藥方在脾臟部分可以看到。)
小兒有病,惟熱居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赤濃黃,氣粗口熱,燥渴唇腫,大小便難,掀揭露身,煩啼暴叫。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清冷,噓氣軟弱,瀉泄,多溺,夜出虛汗,其或乍清乍溫,拂鬱悸惕,上盛下瀉,水穀不分,此冷熱不調之症。虛熱者惺惺散,實熱者四順清涼飲加柴胡,冷熱不調則敗毒散加木香、當歸。
按《全嬰論》云:小兒氣稟純陽。臟腑主熱,陰陽氣變,蒸薰於外,致身熱也。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腸必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常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口臭。腎熱則耳聾,或出濃汁。
白話文:
孩子生病,大多是發熱,發熱分為虛熱和實熱。實熱的孩子臉色發紅發黃,呼吸急促,嘴巴發熱,口渴嘴唇腫脹,大小便不順暢,愛掀被子露出身體,煩躁啼哭,大聲喊叫。虛熱的孩子面色青白,神志恍惚,反應遲緩,嘴巴清涼,呼吸虛弱,容易腹瀉,尿頻,晚上出虛汗,可能忽冷忽熱,心情煩躁不安,容易害怕,上半身熱,下半身瀉肚子,消化不良,這就是寒熱不調的症狀。虛熱的孩子可以用惺惺散治療,實熱的孩子可以用四順清涼飲加柴胡治療,寒熱不調的孩子可以用敗毒散加木香、當歸治療。
根據《全嬰論》記載,孩子天生陽氣旺盛,臟腑容易發熱,陰陽氣息變化,蒸發到體外,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孩子眼睛發紅疼痛,流眼淚怕光,或者長眼翳,都是因為眼睛發熱。心臟發熱會導致口腔長瘡,小便發紅腫脹,排尿不順暢。肺部發熱會導致鼻出血不止,大腸便秘。脾胃發熱會導致口水多,嘴巴一直流口水。心脾發熱會導致舌頭腫大、舌頭僵硬。胃熱會導致口臭。腎臟發熱會導致耳朵聾,或者耳朵流濃液。
上所論五臟熱證,與前錢氏不同。大抵熱證俱多,不能盡也。今以上中下立方治之。頭面之熱,神芎上清丸主之;中焦之熱,涼膈散主之;下焦之熱,八正散主之。手足熱者,升陽散火湯主之;表裡俱熱者,通聖雙解散主之。
神芎上清丸,治一切熱證,清頭面,利咽膈。
大黃,黃芩(各二兩),滑石(四兩),薄荷葉,川芎(各半兩),桔梗,黃連,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前面所論述的五臟熱證,跟之前錢氏的說法不同。總之,熱證的種類很多,不可能全部列舉。現在以頭、中、下三焦來分,分別用不同的方劑治療。頭面發熱,用神芎上清丸;中焦發熱,用涼膈散;下焦發熱,用八正散。手足發熱,用升陽散火湯;表裡都發熱,用通聖雙解散。神芎上清丸,可以治療各種熱證,清頭面,利咽喉。藥方為:大黃、黃芩各二兩,滑石四兩,薄荷葉、川芎各半兩,桔梗、黃連、甘草各二錢半。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滾白湯化下。
東垣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咽喉痛,口瘡。
黃芩,梔子仁,連翹,甘草(生),桔梗(各等分),薄荷(減半)
為極細末,每用淡竹葉湯入蜜少許調服,或煉蜜丸,竹葉湯下。
河間涼膈散,治中焦煩躁,狂妄啼哭,睡臥不安,便溺赤澀。
即前方無桔梗,有大黃,朴硝是也。
本方加黃連,名清心湯。
白話文:
蜜丸,用芡實製成,每服一丸或兩丸,用滾燙的白湯化開服用。
東垣涼膈散,用於治療上焦積熱引起的煩躁、口渴、面紅、咽喉痛、口瘡等症狀。
配方:黃芩、梔子仁、連翹、甘草(生)、桔梗(各等分)、薄荷(減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用淡竹葉湯調和,加入少量蜂蜜服用,也可以製成蜜丸,用竹葉湯送服。
河間涼膈散,用於治療中焦煩躁、狂妄啼哭、睡眠不安、大小便赤澀等症狀。
配方:與東垣涼膈散相同,但沒有桔梗,而增加了大黃和朴硝。
在河間涼膈散的基础上加入黃連,就成了清心湯。
八正散,治下焦熱,二便秘結,多渴咽乾,口熱淋血。
大黃,瞿麥,木通,滑石(末),萹蓄,車前子,山梔仁,甘草梢(各等分)
㕮咀,入燈心,煎服。
升陽散火湯,治手足發熱,此胃虛也。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白芍(各五分),防風(二錢半),柴胡(八分),甘草(炙、生,各三錢)
白話文:
八正散
功效: 治療下焦燥熱、大便秘結、口渴咽乾、口熱小便出血等症狀。
組成: 大黃、瞿麥、木通、滑石(研末)、萹蓄、車前子、山梔仁、甘草梢 (各等份)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燈芯,用適量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
功效: 治療手足發熱,屬於胃虛所致。
組成: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白芍 (各五分),防風 (二錢半),柴胡 (八分),甘草 (炙、生,各三錢)
注釋:
- 括號內為中藥名,並附帶链接到相关中药的网页,方便查阅。
- 「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為 3.75 克。
㕮咀,水,作四劑煎服。
通聖雙解散,治表裡俱熱,又治瘡疹。
防風,川芎,桔梗,芍藥,黃芩,薄荷,當歸,荊芥,滑石,石膏,白朮,連翹,梔子,麻黃,大黃,朴硝(各等分),甘草(減半)
㕮咀,入生薑,水煎,調益元散服。或末,蜜丸,薑湯化下。有表無里去硝黃,有里無表去麻黃。
胎熱者,兒初生十日之內,便有諸熱症者,宜育嬰解毒延齡丸;目赤腫不開者,用黃連磨乳汁洗之;口瘡者,黃連、黃柏二味為末,蜜水調搽。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四劑服用,可以治療表裡俱熱,也能治療瘡疹。藥材包括防風、川芎、桔梗、芍藥、黃芩、薄荷、當歸、荊芥、滑石、石膏、白朮、連翹、梔子、麻黃、大黃、朴硝(各等份),甘草(減半)。煎藥時加入生薑,水煎後,可以調益元散服用,也可以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用薑湯送服。如果只有表證,沒有裡證,就去除硝黃;如果只有裡證,沒有表證,就去除麻黃。對於新生兒十天內出現發熱症狀的胎熱,可以使用育嬰解毒延齡丸;如果眼睛紅腫不能睜開,可以用黃連磨成乳汁洗眼;如果出現口腔潰瘍,可以用黃連、黃柏研磨成粉末,用蜜水調和塗抹。
兒生滿月後,有傷發熱者。惡寒,病在表,宜用推摩掐法除之;惡熱,病在裡,用豬膽汁導之。勿輕汗下之。三歲以後,方與大人同論,前法主之。
夜熱者,至夜則發熱,啼哭不止,日則無事。此血熱也,心主熱,東垣安神丸主之。乳母宜服小柴胡加參黃湯。
餘熱者,三歲以後,如傷寒後,里已解,又發熱者,此虛熱也,宜凝神散主之,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凝神散
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各一錢),粳米,白扁豆(炒),知母,生地,炙甘草(各五分),竹葉,地骨皮,麥冬(各二分半)
白話文:
嬰兒滿月後如果受傷發燒,出現怕冷的症狀,表示病症在表層,可以用推拿按摩的方式治療;如果出現發熱的症狀,表示病症在內部,可以用豬膽汁來引導排出。不要輕易使用發汗的藥物。三歲以後,就可以用成年人的方法來治療了,前面的治療方法也能用。
晚上發熱的嬰兒,到了晚上就會發燒,哭鬧不止,白天卻沒有事,這是血熱引起的。心臟主熱,可以用東垣安神丸來治療。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小柴胡加參黃湯。
三歲以後的兒童,如果像傷寒病一樣,內熱已經消退,又再次發燒,這是虛熱,可以用凝神散來治療,收斂胃氣,清涼肌膚。
凝神散的藥方是: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各一錢)、粳米、白扁豆(炒)、知母、生地、炙甘草(各五分)、竹葉、地骨皮、麥冬(各二分半)。
三歲兒分作四劑,薑棗引,水煎,頻頻服之。
食熱者,傷食得之,手心壯熱,暖氣吐乳,大便酸臭。輕者胃苓丸,重者保和丸,甚者枳殼大黃丸,不可猛浪,傷兒胃氣也。
煩熱者,心煩不安多啼,此心熱也,錢氏安神丸主之,恐發驚搐。虛熱者有二,皆大病之後也。如形氣未甚弱者,此胃虛也,宜參苓白朮散;若形瘦頭髮成穗,肚大足小者,此疳病也,宜集聖丸主之。(方見疳病。)
癖熱者,如瘧而不寒,如潮熱而作止無時,面黃,消癖丸主之。(方見癖病。)
白話文:
三歲兒童的食療方
三歲的孩子,每次藥方分為四劑,用薑、棗引導,水煎,要頻頻服用。
如果孩子吃熱的東西而傷食,就會出現手心發熱、暖氣吐乳、大便酸臭等症狀。 輕微者可以用胃苓丸治療,嚴重者可以用保和丸治療,非常嚴重者可以用枳殼大黃丸治療,但是不可猛烈服用,以免傷了孩子的胃氣。
如果孩子煩躁不安、哭鬧不止,這是心熱的表現,可以用錢氏安神丸治療,要小心孩子是否會驚厥。 虛熱分為兩種,都是大病之後留下的。如果孩子的氣色不算很虛弱,這是胃虛,可以用參苓白朮散治療;如果孩子瘦弱、頭髮成穗狀、肚子大而腳小,這是疳病,可以用集聖丸治療。(具體方劑請參考疳病章節)。
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瘧疾但沒有寒症,或者像潮熱一樣時發時止,而且面黃,可以用消癖丸治療。 (具體方劑請參考癖病章節)。
誤服熱藥而發熱者,宜大豆卷散主之。用:
黑豆(水浸生芽,取出曬乾),貫眾,板藍根,炙甘草(各等分)
漿水煎服。漿水者乃粟米泔水也。
凡人喜仰臥,或合面臥者,皆心熱也,宜導赤散。
白話文:
如果誤服了燥熱的藥物而發燒,可以用黑豆芽、貫眾、板藍根和炙甘草等分,加米湯煎服來治療。米湯就是煮米剩下的水。平時喜歡仰臥或把臉埋在枕頭裡睡覺的人,都是心火旺盛,可以用赤散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