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4)

1. 辨小兒脈證治

如誤服寒涼藥過多者,以致脾胃虛弱,胃脘痛,宜溫胃散主之。

陳皮,黃耆(炙,各七錢),砂仁,甘草(炙),厚朴(薑汁炒),益智仁(各四錢),白豆蔻仁,澤瀉,乾薑(炮),薑黃(各三錢),人參(二錢)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煎去滓,食前溫服。

如誤服熱藥太過者,以致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或渴,宜先解毒,綠豆粉飲主之。

綠豆粉(一兩),黃連(炙),乾葛,甘草(生,各半兩)

三味共為末,同綠豆粉杵勻,每服五分至一錢,淡豆豉湯溫調服。

如小兒病驚,多用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別生熱證,有病愈而致熱證者,有反為急驚者,甚多。當問病家因何得之,曾以何藥調之。可用解毒之藥,無不效也。以豆卷散主之。

貫眾,板藍根,甘草(炙),大豆黃卷(以水浸黑豆生卷是也,曬乾,各一兩)

共為末,服五分至一錢,水煎去渣服。

芽兒嫩小不耐傷,針灸湯丸莫妄嘗,

破肉損筋成瘦疾,壞腸敗胃作餘殃。

初生小兒,內外脆薄,藥石針灸,必不能耐也。良工當以愛其己子之心,而愛人之子,憐惜之,撫摩之,未可輕治,為兒作禍也。書曰:如保赤子,其愛養之謂歟,為父母者,不可不知。

病來發熱不惺惺,不信醫師信鬼神,

龍術祝由真人訣,未聞牲殺解病驚。

經曰:惑於鬼神者,不足與言至德,故有信巫不信醫之戒。祝由科龍術所傳,乃移精變氣之術,如禱鬼神之事,徒殺牲耳,何益哉!

病不可治對人言,病可醫時用意專,

三法始經常記憶,勿傷脾胃反成愆。

古語云:病不可治,即宜早告,不可隱忍,遭人恥笑。誠哉是言也。其病可治,視人之子如己子,調護保養,無所不至可也。然有三法:初用猛法,以攻病之藥去之,不可惡攻而愛補,反助其邪,為兒之害;中用寬猛相濟,病久不除,乳食必少,脾胃失養,於補脾藥中加攻病藥,看兒強弱加減;末則用寬法,兒病既久,久則成疳,只以補脾胃為主,正氣完則邪氣自盡矣。

白話文:

辨小兒脈證治

如果誤服寒涼藥過多,導致脾胃虛弱、胃痛,可以用溫胃散治療。藥方:陳皮、黃耆(炙)、砂仁、甘草(炙)、厚朴(薑汁炒)、益智仁、白豆蔻仁、澤瀉、乾薑(炮)、薑黃、人參,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水煎去渣,飯前溫服。

如果誤服熱藥過多,導致煩躁、神志不清、嘔吐、狂躁或口渴,應先解毒,可用綠豆粉飲治療。藥方:綠豆粉、黃連(炙)、乾葛、甘草(生),研磨成末,與綠豆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用淡豆豉湯溫服。

小兒驚嚇生病,多用溫熱藥治療,可能會出現驚嚇未退反而發熱,或病癒後發熱,甚至加重病情的情況。必須詢問病人家屬發病原因及用藥情況。此時可以使用解毒藥物,效果很好,可用豆卷散治療。藥方:貫眾、板藍根、甘草(炙)、大豆黃卷(用清水浸泡黑豆,使其發芽曬乾),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水煎去渣服用。

嬰兒嬌嫩,承受能力弱,針灸、湯藥都應謹慎使用,以免損傷身體,造成日後疾病。新生兒臟腑嬌嫩,更應小心用藥,醫生應懷著如同愛護自己孩子的心態來治療別人的孩子,細心呵護,不可輕易用藥,以免造成傷害。古書云:「如同愛護嬰兒般細心照料。」做父母的應當牢記在心。

生病發熱卻不去求醫,反而相信巫術,這是不可取的。古書云:「迷信鬼神的人,不足以談論高尚的德行。」所以,要相信醫生,不要相信巫術。所謂的巫術、祝由科,都是些移精變氣的把戲,如同求神拜佛一樣,只會殺生祭祀,毫無益處。

診斷疾病時要誠實,治療疾病時要專注。治療疾病應遵循三個步驟:初期用猛烈的方法,用攻邪的藥物去除病邪,不可一味追求溫補,反而助長邪氣,加重病情;中期則攻補兼施,如果病情久治不愈,飲食減少,脾胃虛弱,則在補益脾胃的藥物中加入攻邪的藥物,根據兒童的體質調整藥量;後期則以溫和的方法為主,久病成疳,應以補益脾胃為主,正氣充足,邪氣自然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