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驚自心生風自肝,凡因病後見癇癱,

急求妙手施方法,父母因循作廢殘。

癇者,其候卒然忽倒,四肢強直,目閉或翻上不轉,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有無涎者,面色或青或白,或作六畜聲,其狀不一,乃小兒之惡候也。一時即醒如常矣。其發也,或以旬日計,或以月計,或以年計。古人有三癇五癇之名,證治太多,又與急、慢驚同論,似無一定之說,故後學不知其所從也。雖有論者,不過依樣畫葫蘆耳。

愚不自惴,強為辨之:所謂三癇者,原其得病之因也;所謂五癇者,敘其病發之狀也。驚久成癇,癇者,慢驚風之變症也。不然,何以小兒之發搐者,皆有治法,而發癇者,至終身更無治法耶?管見如是,惟高明者擇之。

白話文:

驚嚇會導致心生風,風則會從肝臟發作。許多孩子在病後會出現癲癇或癱瘓,急需妙手醫治,然而父母卻因循不究,最終導致孩子殘疾。

癲癇的症狀是突然昏倒,四肢僵硬,眼睛緊閉或翻上看不見,嘴巴緊閉或咬舌,口中流口水或沒有口水,臉色青白不一,甚至發出動物的聲音,症狀各不相同,這是孩子身上很不好的徵兆。孩子會突然醒來,恢復正常。發病時間長短不一,有的持續幾天,有的持續幾個月,有的持續幾年。古代醫書中提到三癇五癇,病症繁多,並且與急驚、慢驚混在一起討論,沒有明確的說法,因此後人難以理解。雖然有些人有自己的見解,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缺乏獨到之處。

我雖然學識淺薄,但還是想試著辨析一下:所謂三癇,指的是患病的原因;所謂五癇,指的是發病的表現。驚嚇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癲癇,癲癇是慢驚風的變化。否則,為什麼小兒抽搐都有治療方法,而癲癇卻沒有治療方法,甚至會伴隨終身呢?這是我的愚見,希望高明者指點迷津。

—癇之所起,由於父母之因循,醫之無遠慮也。且如初發搐時,或有不治自愈者,或有因掐法而愈者,父母喜之,見其易退,兒無他苦,恬不加意,或有頻發之時,不過請醫掐之,請巫禱之而已,不知求上智之醫以斷之,乃為終身不治之症,此父母之過也。其為醫者,當初起病之時,如風癇則發之,食癇則下之,驚癇則安之,幸其病退,以為能也,及其再發,不過仍用前法,更不思有結痰在心,以致沉疴,為終身之病,此醫之過也。

治癇之法,幼科所載,其方甚多,而無可取者也。惟錢氏五色丸、《寶鑑》琥珀壽星丸及甘遂豬膽湯和蘇丸三者,誠治癇之要藥也。今予本此三法,新立一方,屢試屢驗如神,乃名為斷癇丸。

白話文:

癲癇病因與治療之論述

癲癇的發生,往往源於父母的疏忽和醫生缺乏遠見。當孩子初次發作抽搐時,有些可能自行痊癒,有些則靠掐壓等方法暫時緩解,父母便欣喜若狂,認為病症容易消退,孩子沒有其他痛苦,便不再重視。等到病症頻繁發作,也只是請醫生掐壓、請巫師禱告而已,不尋求精通醫術的醫生來斷根,最終導致終生不治,這是父母的過失。

至於醫生方面,孩子初次發病時,若為風癇則疏風散寒,若為食癇則消食導滯,若為驚癇則安神定驚,只要病症暫時緩解,便自以為醫術高明。等到病症再次發作,便只沿用舊方法,不去思考是否心臟積痰,導致疾病沉重,成為終生之病,這是醫生的過失。

治療癲癇的方法,兒童科書籍中記載許多方劑,但都不可取。唯有錢氏的五色丸、《本草綱目》中的琥珀壽星丸以及甘遂豬膽湯和蘇丸三種方劑,才是治療癲癇的良藥。我根據這三種方法,新創了一個方劑,屢試屢驗,效果神奇,便命名為斷癇丸。

黃連,礞石,石菖蒲,硃砂,珍珠,鐵花粉,膽星(各五分),甘遂(三分),沉香(二分),茯苓(二錢)

共末熬膏,為末,別用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煮糊為丸,芡實大。每用一丸,取獖豬心一個劈開,入藥在內,將線扎住,長流水煮熟,取出丸子研細,燈心湯調下,以豬心及汁,與兒食之,三日服一丸,又宜常服參砂膏,以通心氣。

白話文:

用黃連、礞石、石菖蒲、硃砂、珍珠、鐵花粉、膽星各五分,甘遂三分,沉香二分,茯苓二錢,研磨成粉末,熬成膏狀。另外,取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煮成糊狀,搓成丸子,以芡實粉裹覆。每次取丸子一顆,放入劈開的豬心內,用線扎緊,放在流動水中煮熟,取出丸子研成細粉,用燈心湯調服,食用煮豬心及湯汁,與孩子一同食用。三日服一丸,並且建議經常服用參砂膏,以暢通心氣。

硃砂(五錢),牙硝,雄黃(飛,二錢半),麝香(一錢),金銀箔(各十五片),真白附子,枳殼(麩,各三錢),川芎,白茯苓(各四錢),人參,黃連,遠志肉(各二錢)

前五味另研勻,後七味共末和勻,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用麥冬煎湯下。此硃砂膏加減也。

—癇之為病,乃痰迷心竅之所致也,初病之時,便宜服通竅化痰鎮心之劑。醫者慮不及此,執用平日治驚之法,父母不肯早治,淹延年久,其狀如癡、如健忘者,終不可治也。常見在火水而卒發者,後致夭傷亦多矣。

白話文:

這是一種用來治療癲癇的中藥配方,藥材包括硃砂、牙硝、雄黃、麝香、金銀箔、白附子、枳殼、川芎、白茯苓、人參、黃連、遠志肉。前五味藥材要研磨成粉末,後七味藥材也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丸劑,每粒丸劑的大小和芡實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麥冬煎湯送服。這個藥方可以根據病情進行加減。

癲癇病是由於痰迷心竅導致的,初期發病時,應該服用通竅化痰、鎮心的藥物。如果醫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執著於用平常治療驚恐的藥物,或者父母不願意及時治療,拖延時間久了,患者就會出現痴呆、健忘等症狀,最終就無法治癒。常見的是,患者在遇到火或水時突然發病,最終導致夭折的人很多。

—胎癇,由兒在母腹中受驚氣得之,生來便有是病者,不可治也。

按:大無雲一小兒周歲,因長老摩頂受記,僧人唸咒,恐懼發搐,痰涎有聲,目多白睛,強項背,一時許方醒。安後見皂衣人即發,多服犀、珠、腦、麝鎮墜之藥,已四年餘,此症尚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診其脈沉弦而急。《針經》云:心脈洪大,癇瘈筋柔,病久氣弱,多服鎮墜寒涼之劑,復損其氣,故添動作如癡。先灸兩蹻各二壯,然後服藥,後肝脈小急。

蓋小兒神氣尚弱,因而被驚,神思無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瘈瘲筋攣。立方名沉香天麻湯。經曰: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以羌活、獨活之苦溫,引氣上行,又入太陽為引,故用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火,甘草、當歸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故養脾氣,是以為臣;附子、川烏、益智大辛溫行陽退陰,又主助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故以為使。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受到驚嚇而患上癲癇,生下來就有的病,是無法治癒的。

有一位名叫大無雲的小孩,周歲時因為長輩摸頭念經,僧人念咒,嚇得抽搐,口吐白沫,眼白多,脖子僵硬,過了一會兒才醒過來。之後只要看到穿黑色衣服的人就會發作,吃了很多犀角、珍珠、腦髓、麝香等鎮定藥物,四年多了,症狀仍然存在,而且還增加了走路和動作異常、神志恍惚的情況。診斷他的脈象沉弦而急。針灸經典中說:心脈洪大,筋脈柔軟,病久氣弱,服用過多鎮定寒涼藥物,會損害元氣,因此會增加動作異常、神志恍惚的情況。先灸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各兩壯,然後再服用藥物,之後肝脈變得細而急。

因為小孩神氣還很弱,受到驚嚇,神志無所依託,又影響到肝,肝主筋,所以筋攣抽搐。開的方子叫沉香天麻湯。經書上說:恐懼則氣下沉,精氣怯弱,上焦閉塞,用羌活、獨活的苦溫之性,引氣上行,又入太陽經絡引導,所以用它們做君藥;天麻、防風辛溫散火,甘草、當歸辛甘溫補氣血不足,所以養脾氣,是臣藥;附子、川烏、益智大辛溫行陽退陰,又主助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用生薑、半夏燥濕化痰,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所以是使藥。

錢氏云:一小兒吐瀉,諸醫藥下之,至虛變慢驚,手足瘈瘲而身冷。醫復與八正散,口不能食,而胃中虛,故利大小便即死。久則脾腎俱虛,常身冷而目閉,必用益黃散、四君子丸補脾,遂能飲食。又不愈,以地黃丸補腎,一月而安。引此一事,以為治癇者之法。

—灸法:按《針經》云:癲癇瘈瘲,不知所苦,兩蹻,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灸陽蹻中脈穴,夜發灸陰蹻照海穴,各二七壯。

—癱者,手足或攣曲強直,或軟緩無力,不能舉動,或左或右,其人目視不正,口中流涎,語言蹇澀。因受風寒之氣得之,未得發散。初病搐時,日久不醒,以致風濕之氣深入筋骨。後雖搐止,手足之病未平,如五軟五硬之狀,父母因循,不知早治,遂成廢疾。

白話文:

錢氏說:有一個小兒吐瀉,許多醫生用藥物瀉下,結果導致虛脫,出現驚厥、手腳抽搐,並且身體冰冷。醫生又給他服用八正散,但他無法進食,胃中空虛,因此便小便失禁而死。時間久了,脾腎都虛弱,經常身體冰冷,眼睛閉著,必須用益黃散和四君子丸補脾,才恢復食慾。如果仍然沒有好轉,就用地黃丸補腎,一個月後就康復了。我引用這個案例,作為治療癲癇的參考。

灸法:根據《針經》記載:癲癇抽搐,患者不知痛苦,灸兩蹻穴,男灸陽蹻,女灸陰蹻。潔古說:白天發病,灸陽蹻中脈穴,夜晚發病,灸陰蹻照海穴,每次灸27壯。

癱瘓患者,手腳可能攣縮僵直,或者鬆軟無力,無法活動,可能是左側或者右側,患者眼珠不看正前方,口中流口水,說話含糊不清。這是因為受到風寒之氣導致,尚未得到發散。疾病初期抽搐,久而久之不醒,導致風濕之氣深入筋骨。即使抽搐停止,手腳的病症仍然沒有好轉,呈現軟硬不一的狀態,父母不積極治療,就形成了終身殘疾。

—治癱之法,當視其在左在右。在左者為血虛,其治在肝。肝主筋,肝血虛,則筋無所養,故筋急拘攣強直,宜補腎,地黃丸主之,乃虛則補其母也。

山藥,山茱萸(酒洗、取肉),熟地(各三錢),獨活,川續斷(酒洗),茯苓,丹皮,澤瀉(各二錢)

手不利,加肉桂;足不利,加牛膝。手足俱不利,並加之,各二錢。蜜丸,空心溫酒下。此地黃丸加減法也。

白話文:

治疗瘫痪,要先观察瘫痪的部位是在左边还是右边。左边瘫痪是血虚,应该调理肝脏。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就会缺乏滋养,导致筋脉紧绷、痉挛、僵直,因此要补肾,地黄丸主治此症,因为虚则补其母。

药方:山药、山茱萸(酒洗去皮)、熟地(各三钱)、独活、川续断(酒洗)、茯苓、丹皮、泽泻(各二钱)。

如果手部无力,加入肉桂;如果足部无力,加入牛膝。手足皆无力,两种药材都加入,各二钱。制成蜜丸,空腹温酒服用。此为地黄丸的加减方法。

在右者為痰,其治在脾。脾主四肢,手足為痰涎流注經絡,故手足緩而不能舉也。宜補脾行痰,大補丸主之。

炙黃耆,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當歸(酒),川芎,白芍(酒炒),半夏(泡),陳皮(各二錢),川烏(炮,三分)

酒糊丸,薑湯下。

此十全大補湯加減也。更灸曲池、三里、絕骨、肩髃各二七壯。若口眼逆向一邊者,灸頰車穴,左灸右,右灸左,即止。

白話文:

如果患者右側出現痰症,就要治療脾臟。脾臟主管四肢,手腳是痰液沿著經絡流注而至,所以手腳會無力抬舉。治療方法應該補脾化痰,可以用大補丸來治療。

藥方:黃耆、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當歸(酒炒)、川芎、白芍(酒炒)、半夏(泡)、陳皮各兩錢,川烏(炮製)三錢。

製成酒糊丸,用薑湯送服。

這個藥方其實就是十全大補湯加減而成。另外,還要灸刺曲池、三里、絕骨、肩髃穴各27壯。如果患者口眼歪斜,則要灸刺頰車穴,左側歪斜灸右側,右側歪斜灸左側,即可止住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