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辨小兒脈息

小兒未損天真氣,指下脈來宜有力,

大滑數實最為良,細澀遲虛終不吉。

脈大者,氣實也。脈滑者,血實也。六至為數,脈來有力,皆稟賦有餘之脈也。脈細者,氣虛也。脈澀者,血虛也。三至為遲,虛則無力,皆稟賦不足之脈也。小兒壽夭,以此辨之。

一息六至號平和,八至之說不可憑,

四至以下虛冷憊,八九十至熱生驚。

小兒之脈,一呼三至,一吸三至,謂之一息六至,乃和平無病之脈也。訣云:八至為平和脈者,勿從。一息四至曰離經,三至以下謂之損脈,為虛冷疳癆之病。一息八至曰離經,九至以上謂之至脈,為實熱驚風之病。

白話文:

在辨識孩童的脈象時,如果孩子還未損耗其天然純真的元氣,那麼在手指下的脈象應該是有力的。

強壯、滑順、頻率快且實的脈象是最健康的,但細微、滯澀、緩慢及虛弱的脈象則不是好現象。

脈象強大的,代表氣力充足;脈象滑順的,顯示血液充盈。每六次心跳為一次計數,脈搏有力,這些都是天賦充沛的脈象。相反的,脈象細微的,表示氣力不足;脈象滯澀的,說明血液虧虛。每三次心跳為一次計數,虛弱無力,這些都是天賦不足的脈象。我們可以藉由這些脈象來判斷孩童的健康狀況。

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稱之為平和的脈象,而八次跳動的說法並不可信。

如果脈搏每分鐘跳動四次以下,可能代表虛弱、寒冷和疲憊;若脈搏每分鐘跳動八到九十次,可能會因熱度過高而產生驚嚇反應。

對於孩童的脈象而言,每次呼吸時,脈搏應跳動三次,也就是說,吸氣時跳動三次,吐氣時也跳動三次,這就是所謂的一次呼吸六次脈搏,也是健康無病的脈象。口訣說八次脈搏為平和脈象的說法,不必採信。一次呼吸四次脈搏,被稱為"離經"脈象,三次以下的脈搏則被稱為"損"脈,可能患有虛弱、寒冷或消耗性疾病。一次呼吸八次脈搏也稱為"離經"脈象,九次以上的脈搏被稱為"至"脈,可能患有實熱或驚風之疾。

2. 辨小兒脈證治

上醫色脈盡須明,虛實證治如法行,

有一乖違即不中,為兒作禍犯天刑。

《內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蓋上醫之治小兒也,,以色合脈,以脈合色,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不違其制,萬全之道也。且如兩腮紅者,色實也;脈急數者,脈實也;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脛熱者,實證也。有此三實者,宜以寒涼之藥瀉之,所謂不可服熱藥者,有七也。

如面㿠白者,色虛也;脈微沉者,脈虛也;糞色青,腹虛脹,嘔乳,見眼珠青,足脛冷,虛證也。有此三虛者,宜以溫熱之藥補之,所謂不可服寒藥者,有七也。今之粗工,色脈證治,茫然無知,妄作湯丸,夭兒性命,天必譴之。

藥必對證無差錯,中病即已勿太過,

待其來復真氣生,食養盡之無補佐。

謂此治病之要術也,色脈證治,瞭然在心。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皆對病之方藥也。服藥之後,中病即已,勿過其制者,即《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七之法也。《內經》曰:及其衰也,待其來復。謂病衰其半,即止其藥,以待其真氣之發生,又以乳食之養,助其發生之氣。

諺云:藥補不如食補者是也。粗工不知此理,攻寒令熱,寒未退而內熱已生;制熱令寒,熱未除而中寒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札之由,必始於此。此條治法,亦吾吃緊為人處。

小兒用藥擇其良,毒藥毫釐不可嘗,

邪氣未除真氣損,可憐嫩草不耐霜。

良,謂氣味平和,無毒之藥也。毒,謂猛峻蝕利,瞑眩之藥也。故小兒之病,實則瀉之,如瀉青、導赤、瀉白、瀉黃之類;虛則補之,如安神、異功、阿膠、地黃之類。如涼驚治熱,理中治癇,抱龍治病,肥兒治疳之類,皆和平無毒之劑,此吾家秘傳之良方也。如巴豆、牽牛,雖未嘗不用,亦不敢專用也。

予見今之行幼科者,以硇砂治積,輕粉治痰,以砒治瘧,以硫治寒,皆是大毒之藥,小兒之腸胃嬌脆,安能當此毒也。

小兒汗下勿輕嘗,實實虛虛必損傷,

寒熱誤投如太過,溫中解毒有奇方。

按仲景治傷寒法云:不應汗而汗之者,為斑疹、驚惕、汗不止之證,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也。不應下而下之者,為痞滿、腹痛、吐瀉、腸滑不止之證,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也。

小兒有病不可下,不熱自汗兼自瀉,

神困囟陷四肢冷,乾嘔氣虛神怯怕,

吐蟲面白髮焦穗,疳瘦潮熱食不化,

鼻塞咳嗽及虛痰,脈細腸鳴煩躁呀,

若將有積與疏通,是謂虛虛誠可怕。

孩兒實熱下無妨,面赤睛紅氣壯強,

脈上弦洪肚上熱,痄腮喉痛尿如湯,

屎硬腹脹脅肋滿,四肢浮腫夜啼長,

遍身生瘡肚隱痛,下之必愈是為良。

白話文:

辨小兒脈證治

上等的醫生必須精通小兒的膚色和脈象,才能根據虛實情況正確施治。只要有一點偏差就會導致治療失敗,甚至危及孩子的性命,犯下天大的錯誤。《內經》說:能準確掌握膚色和脈象,就能萬無一失。所以,上等醫生治療小兒疾病,就是根據膚色來判斷脈象,根據脈象來判斷膚色。如果孩子是實證,就應該瀉掉;如果孩子是虛證,就應該補益;不違背這個原則,就能達到萬無一失的效果。例如,兩腮紅潤,是實證的膚色;脈象急促有力,是實證的脈象;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口渴不止,呼吸急促,小腿發熱,都是實證的表現。出現這三種實證,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瀉火,所謂「不可服用溫熱藥物」的情況,有七種。

如果面色蒼白,是虛證的膚色;脈象微弱遲緩,是虛證的脈象;大便青綠,腹部脹滿,嘔吐乳汁,眼白發青,小腿冰冷,都是虛證的表現。出現這三種虛證,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補益,所謂「不可服用寒涼藥物」的情況,也有七種。現在那些粗心大意的庸醫,對膚色、脈象和症狀一無所知,胡亂開方用藥,使孩子夭折,上天必然會懲罰他們。

用藥一定要準確對症,病好了就停止用藥,不要過度。等到孩子的元氣恢復,再用飲食調養,不需要額外輔助。這就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要清晰地掌握膚色、脈象和證候。因此,用寒涼之物治療熱證,用溫熱之物治療寒證;實證就瀉,虛證就補,這些都是對症下藥的方法。服藥之後,病好了就停藥,不要超過限度,這就如同《內經》中所說的:大毒治病,藥量要減少三分之一;小毒治病,藥量要減少五分之二;無毒治病,藥量要減少七分之三。 《內經》還說:等到病情減輕,就停止用藥,等待元氣的恢復。意思是說,病情減輕一半時,就停止用藥,等待元氣的恢復,再用乳食調養,幫助元氣的恢復。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就是這個道理。那些粗心大意的庸醫不懂得這個道理,用寒涼之物治療熱證,寒證還沒退,內熱又生;用溫熱之物治療寒證,熱證還沒除,又受寒,想讓孩子痊癒,怎麼可能呢?孩子夭折的原因,往往從這裡開始。這一點治療方法,是我行醫過程中非常重視的。

給孩子用藥,一定要選擇溫和的藥物,一點點毒藥都不能用。邪氣還沒去除,元氣就受損,就像嬌嫩的小草經不起霜凍一樣可憐。

「良藥」是指氣味平和、沒有毒性的藥物;「毒藥」是指峻猛、容易損傷身體的藥物。所以,孩子患病,實證就瀉,比如瀉青散、導赤散、瀉白散、瀉黃散等;虛證就補,比如安神定志丸、異功散、阿膠、熟地黃等。比如,治療驚風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癲癇用溫中理氣的藥物,治療各種疾病用平和無毒的藥物,治療疳積用健脾消食的藥物等,這些都是平和無毒的良方,這是我們家的祖傳秘方。像巴豆、牽牛子等藥,雖然有時也會使用,但也不敢單獨大量使用。

我看到現在一些兒科醫生,用硇砂治療積滯,用輕粉治療痰飲,用砒霜治療瘧疾,用硫磺治療風寒,這些都是劇毒藥物,孩子的腸胃嬌嫩,怎麼能承受得住這些毒藥呢?

給孩子汗法或下法治療,一定不要輕易嘗試,實證當成虛證治療,或虛證當成實證治療,都會損傷孩子的元氣。寒熱辨證錯誤,或用藥過度,都會造成不良後果,但溫中解毒的藥物卻有奇效。

根據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不應該發汗卻發汗,會導致斑疹、驚厥、汗出不止等症狀,就像桂枝湯下咽,陽氣過盛就會危及生命一樣;不應該下瀉卻下瀉,會導致痞滿、腹痛、嘔吐、腹瀉、腸滑不止等症狀,就像承氣湯入胃,陰氣過盛就會危及生命一樣。

孩子生病,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下瀉的方法,如果孩子沒發熱卻自己出汗,而且自己腹瀉,精神萎靡,頭頂囟門下陷,四肢冰冷,乾嘔,氣虛,膽怯,吐蟲,面色蒼白,頭髮焦枯,消瘦,潮熱,飲食不化,鼻塞,咳嗽,痰多,脈象細弱,腸鳴,煩躁不安,如果再用瀉下之法,那更是雪上加霜,非常危險。

如果孩子是實熱證,使用下瀉的方法沒問題,表現為面紅目赤,精神飽滿,脈象洪大有力,腹部熱,腮腺腫痛,咽喉疼痛,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腹部脹滿,脅肋脹痛,四肢浮腫,夜啼不止,周身長瘡,腹部隱痛,下瀉後這些症狀會明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