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論小兒尿白便溺

仁齋曰:小兒尿白如米泔狀,由乳哺失節,有傷於脾,致令清白不分,而色白也,久則成疳。此亦心膈伏熱,兼而得之。《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久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朴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可也。

白話文:

仁齋說:小兒的尿液呈現米泔水般的白色,這是由於飲食沒有節制,尤其是母乳喂養不當,對脾胃造成了傷害,導致身體無法正常分離清濁,因而尿液呈現白色。若長時間這樣,可能會發展成疳積(一種兒童營養不良的病)。這同時也可能是心膈部位有潛藏的熱毒所導致的。

《全嬰方》提到:如果小兒的小便剛開始是微紅色,但過一會兒就變得混濁,這就是熱疳(因內熱引發的疳積)的徵兆。如果小便開始是黃白色,然後變為混濁,這可能就是冷疳(因寒涼引發的疳積)的長期影響。對於冷性疳積,應使用益黃散來治療;對於熱性疳積,應使用牛黃丸;對於冷熱交錯的疳積,則應使用蘆薈丸;如果尿液完全是混濁的白色,則應使用厚朴丸。對於各種因為體液流失,可能引發疳積且尿液呈現白色的症狀,可以使用茯苓散來調理。

2. 論小兒疝證

《內經·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皆沉,為疝證。心脈轉滑急為心疝,肺脈沉轉為肺疝。蓋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腹臍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疝所傷,榮衛不調,二氣虛弱,風冷入腹而成。故《脈經》云:急者緊也。緊則為寒為實為痛,血為寒泣則為瘕,氣為寒聚為疝。

仁齋曰:癩疝者,陰核氣結,腫大而吊痛也,多因小兒啼怒不止,傷動陰氣,故陰氣下結,聚而不散,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亦變此候。惟是不得流行,加以風冷入焉,血水聚焉,故水氣上乘於肺,先喘急,以後疝痛,其狀有如桃核者,亦有稀軟者,亦有外腎腫大者,亦有木梗者,臍下痛禁,皆不能忍,用藥行心氣,遂腎邪,利其大小便,更無補法,並用五苓散、當歸散、川楝散主之。

白話文:

【討論兒童疝氣問題】

根據《內經·大奇論》所述:腎臟相關的脈象如果表現出極度的緊繃和沉著,或是肝臟相關的脈象同樣呈現緊繃且深沉的狀態,都可能顯示疝氣的症狀。心臟的脈象如果突然變得滑順且緊急,可能是心臟疝氣;肺部的脈象如果變得深沉且轉向,則可能是肺疝氣。疝氣,是因為寒氣在體內聚集所導致的,因此會使腹部及肚臍周圍產生劇烈疼痛。

另外,巢元方指出:各種疝氣的情況,都是由於體內陰氣過剩,再受到寒氣的影響,使得體內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失調,身體的氣血兩虛,風寒進入腹部所導致。因此,《脈經》提到:「緊」表示寒氣,寒氣會造成實症和疼痛,血液受寒凝結會形成瘤塊,氣體受寒凝結則形成疝氣。

仁齋先生說:癩疝,是指男性生殖器的氣結,腫脹且下垂疼痛。通常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兒童因為不停哭泣發怒,導致陰氣受損,因而陰氣下沉,在體內聚結不散,引發此病。或者孕婦在懷孕期間過度哭泣,導致新生兒出生後小腸氣閉,也可能出現疝氣的症狀。由於氣血無法順利流通,再加上寒氣入侵,導致水分在體內積聚,所以水氣上衝到肺部,最初可能出現喘息困難,然後才會感到疝氣疼痛。疝氣的形狀可能像桃核一樣硬,也可能較軟,有些是睪丸腫大,有些則像木棍般堅硬,肚臍下方的疼痛難以忍受。治療上,主要是用藥物來調理心臟和腎臟的機能,促進大小便的排泄,不需進行補充療法。常用的藥物包括五苓散、當歸散以及川楝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