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四 (3)
卷四 (3)
1. 傷風
吳孚先治盧敬庵,暑月感寒,服羌防發散,汗出已愈,後復感冒,又用發散,旋愈旋感,前藥不應。吳曰:屢散不愈,肺氣已虛,徒攻表而不救表,風邪乘虛而入,無已時矣。方用君黃耆五錢,實肺氣以固衛;佐防風一錢,助耆力以祛邪。(玉屏風散。)如是則舊邪無所容,而新邪無可入也。二帖而痊。
愚謂傷風一症,殊非小恙。有寒燠不時,衣被失節而成者,此必鼻塞聲重,咳嗽多痰。在元氣平和之人,即弗藥自愈。若在腎水素虧,肝火自旺者,不過因一時風寒所束,遂作乾咳喉痛。此外邪本輕,內傷實重,醫者不察,肆行表散,致鼓風木之火上炎,反令發熱頭痛。繼又寒熱往來,益與清解,不至十劑,肝腎與肺傷損無遺,久者周年,近者百日,溘然逝矣。而世俗談者,咸以傷風不醒便成勞為言。
噫,彼勞者,豈真由傷風而成也耶?愚哉言也。當易之曰:傷風誤表必成勞耳。(雄按:損由外感而成者甚多。雍干間,歙人吳澄字師朗,著《不居集》一書,專論外損,自成一家,惜用藥未盡善耳。)
柴嶼青曰:乙丑新正,張妹婿家人之婿董四,患傷風來寓求診,即決其不治。內人曰:彼少年粗人,傷風小病,何遽若此。柴曰:脈象已敗,不可為也。後果然。(此必肝腎大傷之候也。)
張三錫治一人,傷風自汗,發熱不止,自以為虛,服補中益氣湯熱轉劇。診之,脈弦而長實有力。與升麻葛根湯倍白芍,加桂枝少許,一劑汗止熱退。(《治法匯》。)
一人瀉而左脈浮急,自汗鼻塞,乃傷風作瀉也。與五苓散加防風、白芷、升麻、葛根,薑、蔥煎服。(同上。)
陸肖愚治吳遜齋夫人,年六旬外,素有脾泄之症,三月間患咳嗽吐血,痰多而咯之不易出,日潮熱,胸膈支結,不能就枕,畏風寒。或以脈數吐紅,身熱咳嗽,皆血虛火盛也,與養血清涼,泄未已而痰壅益加。更醫,以高年久瀉,用六君子,瀉未已而痰壅殊甚。二醫商治,一以吐血不宜身熱脈大,一以泄瀉不宜身熱脈大,俱辭不治。
脈之左寸關浮洪,右寸關滑數,兩尺弱。此表邪不清也。蓋脾泄乃宿疾,吐血乃表氣之郁矣。詢之,果受風數日後而病作。用炒黑麻黃、蘇葉、前胡解表為君,杏仁、蘇子、陳皮利氣為臣,桑皮、片芩、花粉、石膏清熱為佐,甘草、桔梗散膈和中為使。二劑後,微汗,症頓減。
去麻黃、蘇葉、石膏,加白芍、茯苓,二劑症如失。與丸方治其脾瀉,人參、白朮、茯苓為君,白芍、霞天曲為臣,炙草、乾薑、砂仁為佐,棗肉、神麯糊丸以為使,服數旬而痊。
陸祖愚治陳理刑,因勞頓後,頭疼鼻塞咳嗽,胸膈不利,咽乾身熱,行動即有微汗,有痰不能咯出,兩寸浮弦而數,左關弦緊,右關弦滑,兩尺平和。先用疏解和氣二劑,繼入養血二劑,二三日間,諸症頓愈。
白話文:
傷風
吳孚先醫治盧敬庵,夏天受寒感冒,服用羌活防風散,出汗後病就好了。後來又感冒,再次用發散的藥物,好了又犯,之前的藥方不再奏效。吳孚先說:多次用發散的藥物都不見效,肺氣已經虛弱了,只是攻治表症而不救護表氣,風邪乘虛而入,病情就沒完沒了。於是處方以黃耆五錢為主藥,補益肺氣以鞏固衛氣;輔以防風一錢,幫助黃耆祛除邪氣(玉屏風散)。這樣舊邪無處藏身,新邪也無法入侵。兩劑藥後病就好了。
我認為傷風這種病,可不是小毛病。有些人因為寒暑不調,衣被不當而得病,這類患者通常鼻塞聲音沉重,咳嗽痰多。如果元氣平和的人,即使不藥而癒。但如果腎水本來就虧虛,肝火旺盛的人,只是因為一時風寒的束縛,就出現乾咳喉痛。這種情況外邪輕微,內傷卻很嚴重,醫生如果不仔細察看,濫用發散的藥物,反而會助長風木之火上炎,導致發熱頭痛。接著又寒熱往來,再用清解的藥物,不到十劑藥,肝腎和肺都會受到損傷,病情重的要一年才能痊癒,輕的也要一百天,甚至會突然死亡。而世俗的談論,都認為傷風不好好治就會變成勞傷。
唉,那些勞傷,難道真的是因為傷風而造成的嗎?這是愚蠢的說法。應該說:傷風誤治表症,才會變成勞傷。(雄按:很多損傷都是由外感引起的。雍正、乾隆年間,歙縣人吳澄字師朗,著有《不居集》一書,專門論述外傷,自成一家,可惜用藥方面還不夠完善。)
柴嶼青說:乙丑年正月初一,張某妹夫的家人女婿董四,患傷風來我家求診,我立刻斷定他治不好。我的妻子說:他年輕力壯,傷風是小病,怎麼會這樣?柴嶼青說:他的脈象已經敗壞,無法救治了。後來果然如此。(這一定是肝腎嚴重受損的徵兆。)
張三錫醫治一個人,傷風伴有自汗,發熱不止,他自己認為是虛症,服用補中益氣湯,反而病情加重。診脈後發現,脈象弦長有力。於是給他服用升麻葛根湯,白芍加倍,再加少許桂枝,一劑藥後汗止熱退。(《治法匯》)
一個人腹瀉,左脈浮急,自汗鼻塞,這是傷風導致腹瀉。於是給他服用五苓散,加防風、白芷、升麻、葛根,用生薑、蔥煎服。(同上)
陸肖愚醫治吳遜齋的夫人,六十多歲,素有脾胃虛弱泄瀉的毛病,三月間患咳嗽吐血,痰多不易咳出,白天發熱,胸膈部阻塞,不能平臥,怕風寒。有人認為脈數、吐血、身熱咳嗽,都是血虛火盛,於是給她服用養血清熱的藥物,泄瀉未止,痰壅反而加重。換個醫生,因為她年高體弱,久病泄瀉,就用六君子湯,泄瀉未止,痰壅更加嚴重。兩個醫生商量後,一個認為吐血不宜身熱脈大,一個認為泄瀉不宜身熱脈大,都拒絕治療。
她的左寸關脈浮洪,右寸關脈滑數,兩尺脈弱。這是表邪未清。原來脾胃虛弱泄瀉是舊病,吐血是表氣鬱結引起的。詢問後,果然是受風數日後才發病。於是處方用炒黑麻黃、蘇葉、前胡解表為主藥,杏仁、蘇子、陳皮理氣為臣藥,桑皮、黃芩、花粉、石膏清熱為佐藥,甘草、桔梗散結和中為使藥。兩劑藥後,微微出汗,症狀明顯減輕。
去掉麻黃、蘇葉、石膏,加入白芍、茯苓,兩劑藥後症狀又消失了。於是給她服用丸藥治療脾胃泄瀉,人參、白朮、茯苓為主藥,白芍、神曲為臣藥,炙甘草、乾薑、砂仁為佐藥,大棗、麵糊做丸藥的輔料,服用數十天後病就好了。
陸祖愚醫治陳理刑,因為勞累後,頭痛鼻塞咳嗽,胸膈不舒服,咽喉乾燥發熱,活動就微微出汗,有痰不能咳出,兩寸脈浮弦而數,左關脈弦緊,右關脈弦滑,兩尺脈平和。先用疏通解表和中氣的藥物兩劑,接著服用養血的藥物兩劑,兩三天後,所有症狀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