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傷風

故補脾保腎,乃養生家第一義。而肺病極宜斷色欲。相關相應,捷於影響也。

又曰:予臨場慮不耐風寒,合玉屏風散服之,反自汗津津不止,蓋防風與黃耆各等分之謬也。本草云: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用黃耆七分,配防風三分,斯得之矣。(凡傷風未經和解,此方斷不可服,慎之。)

喻嘉言治石開曉,傷風咳嗽,未嘗發熱,自覺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續。診之,見其頭面赤紅,躁擾不歇,脈大而空。謂曰:此證頗奇,全似傷寒戴陽症,何以傷風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參、附子等溫補下元,以收回陽氣,不然子丑時一身大汗,脫陽而死矣。渠不以為然,及日落,陽不用事,愈慌亂,不能少支,忙服前藥。

服後稍寧片刻,又為床側添同寢一人,逼出其汗如雨。再服一劑,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詢其所由,云:連服麻黃藥四帖,遂爾躁急欲死。然後知傷風亦有戴陽症,與傷寒無別,總因其人平素下虛,是以真陽易於上走矣。(傷風而服麻黃至四劑,即壯實人亦不能無害,矧下虛者哉。

雄按:原有一種雖似風,實非傷風,乃下元根久虧,腎水氾濫以為痰,浮陽沖激而成嗽也。今夏,余偶診高石泉之脈,左關尺浮弦而空,因謂其仲郎雋生曰:令尊之脈,甚可慮也。既而無恙。迨雋生舉於鄉,計偕有日,而石泉陡患傷風。馮某為之解散,次日便瀉多次。黃某為之分清,第三日痰升氣逆,自覺唇腫,不能吸飲。

速余視之,唇何嘗腫,而舌色晦黯無津,脈似蛛絲欲絕,乃陰脫於下,陽越於上也。藥不能追,已而果逝。洪張伯孝廉令堂,病同此,餘一視而決其不治。蓋雖似傷風,而脈先虛促難尋也,旬日果敗。皆十二月春前事也。聞許吉齋山長,秋分後傷風數日而亡,諒亦此類耳。)

盧不遠治嚴忍公內人,病發熱無汗,(傷風亦多無汗。)嘔吐不止,脈反沉弱,(傷風脈當浮,今沉故曰反。)人皆以為少陰症。盧脈之,沉弱中獨右關表弦而中滑。蓋風邪挾胃中水飲停積所致。用乾葛、半夏、吳萸、黃連急煎緩服,嘔吐遂止,而熱轉盛。復診視,脈勢欲浮,命其進粥,皆不敢。

再三強之,呷濃米飲半杯,遂有汗而熱平。再進薄粥,汗多而熱退。乃問曰:風寒之邪,世俗大禁飲食,今啜粥而熱退何也?曰:風之與寒,原自有別,世蓋溷之耳。仲景桂枝湯治風,服已啜粥,古人之精義也。蓋風者木也,木剋土,脾胃受之。仲景治法,妙在不治風木,但令濕土氣行,而風木之邪自散。

今熱轉盛而脈勢欲浮,是風邪欲散也。非穀氣揚溢,則胃力孱弱,汗何從來。是借桂枝之義,以除風邪之不能汗者。

按:傷寒及感症,日久津液既枯,不能行汗,得大三才一氣湯一服,乃蒸變為汗而愈矣。若多服風藥及香燥等藥,人必大作脹一二時許,然後來蘇。後賢以此為內托之奇,予謂仍是仲景啜粥法耳,後人安能越古人之範圍哉。

白話文:

傷風

養生首重補脾益腎,肺病則應戒絕房事,因為兩者相互影響,效果很快就能顯現。

我曾遇到一位病人,擔心受不了風寒,服用玉屏風散,結果卻不停地出汗,這是因為防風和黃耆用量相等造成的錯誤。本草書中記載,黃耆與防風同用,功效會更好,應以黃耆七分,防風三分的比例為宜。(凡是傷風還未得到緩解的,絕對不能服用此方,務必謹慎。)

喻嘉言曾治療一位名叫石開曉的病人,患有傷風咳嗽,沒有發熱,卻感覺急迫快要死了,呼吸困難。診脈發現,他面色赤紅,煩躁不安,脈象洪大而空虛。喻嘉言說:這種症狀很奇怪,很像傷寒的陽氣上浮症狀,為何小小的傷風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用人參、附子等溫補下元,收斂陽氣,否則子時丑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就會全身大汗,陽氣脫失而死。病人起初不相信,等到日落,陽氣衰弱,病情更加嚴重,幾乎無法支撐,才急忙服用藥物。

服藥後稍微好轉了一會兒,又讓人在床邊陪著,逼出大量的汗。再服用一劑,汗止身安,咳嗽也好了。詢問病因,病人說:連續服用麻黃藥四劑,才變得煩躁不安,瀕臨死亡。這才明白,傷風也會出現陽氣上浮的症狀,與傷寒沒有區別,都是因為病人平素體虛,容易導致真陽之氣上浮。 (即使是體質強壯的人,連續服用麻黃藥四劑都會有害,何況是體虛的人呢?)

我個人認為:有些症狀看似傷風,卻並非真正的傷風,而是由於下元(指腎)長期虧損,腎水泛濫化為痰液,陽氣上衝而導致咳嗽。夏天,我曾診治高石泉的脈象,發現左關、尺脈浮弦而空虛,便告訴他的兒子高雋生:令尊的脈象很危險。當時他並沒有什麼問題。等到高雋生考取功名,與父親相聚多日後,高石泉突然患上傷風。馮某醫生為他治療,次日多次瀉肚;黃某醫生為他治療,第三天痰液上涌,氣逆,他自己感覺嘴唇腫脹,無法進食喝水。

我立刻前去看診,他的嘴唇並沒有腫脹,但舌苔暗淡無津,脈象細弱如絲,幾乎斷絕,這是陰氣下陷,陽氣上逆。藥物已經無法挽救了,不久之後,他就去世了。洪張伯孝廉的母親也患有同樣的疾病,我一診脈就判斷她無法治愈。因為雖然症狀類似傷風,但脈象先就虛弱細微難以捉摸,十天後果然去世了。這些都是十二月到春天之前的病例。聽說許吉齋山長,秋分之後患傷風數日而亡,我想也是屬於這一類的。

盧不遠醫生治療嚴忍公的妻子,病人發熱無汗(傷風也常無汗),嘔吐不止,脈象反而沉弱(傷風脈象應當浮,現在沉弱,所以說是相反的)。大家都認為是少陰病。盧醫生診脈後,發現沉弱的脈象中,右關脈卻浮弦而滑利。這是風邪挾帶胃中水飲停滯所造成的。他用乾葛、半夏、吳萸、黃連急煎緩服,嘔吐停止了,但熱症反而加重。再次診脈,發現脈象將要浮起來,便讓她吃點粥,她不敢吃。

再三勸說,她才喝了半杯濃米湯,於是就出汗了,熱症減輕了。然後再喝點稀粥,汗出很多,熱症退去。於是她問:風寒之邪,世俗上都禁止飲食,現在喝粥卻退熱了,這是為什麼?盧醫生說:風和寒,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世人往往混淆了。仲景的桂枝湯治療風寒,服藥後可以喝粥,這是古人的精妙之處。因為風屬木,木克土,脾胃受其影響。仲景的治療方法,妙在不直接治療風寒,而是讓脾胃之氣通暢,風寒之邪自然就會消散。

現在熱症加重而脈象將要浮起來,這是風邪將要消散的跡象。如果不是穀氣(食物的精氣)上行,脾胃虛弱,汗從何來?這是借用桂枝湯的原理,來解決風邪導致不能出汗的問題。

總之,傷寒及感冒,久病津液枯竭,不能出汗,服用大三才一氣湯一劑,就能引發汗出而痊癒。如果服用過多的風藥及辛燥藥物,病人會腹脹一兩個小時,然後才恢復。後世的人把這當作內托的奇效,我認為這還是仲景喝粥法的道理,後人怎能超越古人的範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