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二十四、諸熱辨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四、諸熱辨 (1)

1. 二十四、諸熱辨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而所因不同。有衣熱者,以手輕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此皮膚血脈之熱,熱在表也。壯熱惡風寒,為氣不足,表之虛熱也。壯熱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裡熱者,以手重按,深按乃熱,輕手按則不熱,此筋骨之熱,熱在裡也。壯熱煩渴飲水,尿赤便閉,為內火銷爍,里之實熱也。

壯熱,飲湯,尿數,為津液短少,里之虛熱也。傷寒熱,初起頭痛惡風,鼻塞聲重,自汗發熱,治法載傷寒條。傷暑熱,精神困倦,自汗煩渴,治法詳暑門。傷食熱,目胞腫,從頭至肚尤熱,面黃足冷,飽悶惡食,噯氣酸腐,當分新久虛實處治。疳熱,黃瘦不長,泄瀉無時,肚脹腳弱,治法在疳症。

白話文:

小孩子的疾病,大多以發熱為主,但發熱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1. 表熱

  • **衣熱:**用手輕輕觸摸,感覺皮膚發熱,但用力按壓卻不熱。這是皮膚和血脈的熱,熱在身體表面。
  • **表虛熱:**發熱怕風寒,是氣不足造成的,屬於表虛熱。
  • **表實熱:**發熱不畏風寒,是外邪入侵造成的,屬於表實熱。

2. 里熱

  • **里實熱:**用手用力按壓,深按才感覺熱,輕按則不熱。這是筋骨的熱,熱在身體內部。
  • **里實熱:**發熱口渴,愛喝水,尿赤便秘,是內火旺盛造成的,屬於裡實熱。
  • **里虛熱:**發熱愛喝湯,小便頻繁,是津液不足造成的,屬於裡虛熱。

3. 其他熱症

  • **傷寒熱:**起病初期頭痛怕風,鼻塞聲音沉重,自汗發熱。治療方法請參閱傷寒篇。
  • **傷暑熱:**精神倦怠,自汗口渴。治療方法請參閱暑症篇。
  • **傷食熱:**眼皮腫脹,從頭到肚子都發熱,面色黃,腳冷,飽腹難受,吃不下飯,打嗝有酸腐味。治療方法需根據病症的輕重緩急、虛實寒熱進行區分。
  • **疳熱:**消瘦發黃,長不高,經常腹瀉,肚子脹,腳軟無力。治療方法請參閱疳症篇。

驚風熱,十指稍冷,手心汗出,時作驚搐,治載驚風條。風熱,熱,身熱倍,能食。氣熱,二便或閉或瀉,治以散風清熱為主。煩熱者,五心熱甚,煩躁不安,手足時欲露出。如小便赤色,導赤散加麥冬、山梔;飲水不止,竹葉石膏湯。潮熱者,或午後或日晡發熱,如水之熱潮,依時而至。

治法:有汗,用地骨皮散;無汗,秦艽散。熱甚,生犀散。如有宿食,三黃枳樸丸。又晝熱而夜靜者,陽氣旺於陽分也,小柴胡合白虎湯主之。夜熱而晝靜者,陽氣陷入陰分也,四物合桂枝湯主之。重陽無陰,則晝夜俱熱,骨蒸,宜益陰和陽。骨蒸熱,神氣虛弱,遇晚則熱,有熱無熱,微汗方止,此為先天真元不足,用補中湯加地骨皮、青蒿、鱉甲,又六味丸。或病後津液消爍所致,凝神散,或地骨飲加減。

白話文:

小孩驚風發熱,手指稍微冰冷,手心冒汗,偶爾抽搐,可參考驚風條治療。若孩子發熱,體溫明顯升高,但還能吃東西,則屬於風熱證。若伴隨大小便不正常,或便秘或腹瀉,則以散風清熱為主。若孩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手腳總是想要伸出來,小便顏色發紅,可服用導赤散加入麥冬、山梔;若不停喝水,則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孩子出現潮熱,下午或傍晚發熱,像水流一樣的熱潮,按時出現,有汗可用地骨皮散,無汗可用秦艽散。若發熱嚴重,可用生犀散。如果有積食,可用三黃枳樸丸。白天發熱晚上平靜,表示陽氣旺盛,可以用小柴胡合白虎湯治療。晚上發熱白天平靜,表示陽氣陷入陰分,可以用四物合桂枝湯治療。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沒有陰氣,骨頭發熱,需要滋陰和陽。骨蒸發熱,神氣虛弱,傍晚發熱,有熱或無熱,微微出汗才止,表示先天真元不足,可以用補中湯加入地骨皮、青蒿、鱉甲,以及六味丸。若因病後津液耗損導致,可用凝神散或地骨飲加減。

變蒸熱,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輕則身熱微汗,重則壯熱吐瀉煩渴啼哭,不須用膏。痘疹熱,耳後有赤紋,眼如含水,懶於言笑,身體時作振動,常恐跌僕,更以耳尻俱冷為驗,治詳痘疹誠求集。虛熱者,因兒熱病,或解表,或攻裡,既退而復熱,或施涼劑,熱反愈甚,此表裡俱虛,陽浮於上,宜溫平之劑,如參苓白朮散之類加減。

又須知氣虛而熱者,氣短不續,面色青白,自汗,乳食少思,手足指冷,午前熱甚,宜氣分藥,異功散、補中湯之類溫補之。血虛而熱者,發熱惡寒,頰赤唇紅,四肢無力,午後益甚,宜陰藥,四物湯、六味湯之類滋養之。灰子病者,母復有孕,兒未斷乳,漸成肌肉瘦羸,壯熱發黃,大便不調。

白話文:

變蒸熱

,上嘴唇尖端出現像水珠般的小泡,輕症表現為身體發熱,微微出汗,重症則會出現高燒、嘔吐、腹瀉、口渴、啼哭,不需要使用膏藥。

痘疹熱

,耳後出現紅色條紋,眼睛像含著水,懶得說話和笑,身體時常顫抖,經常擔心跌倒,並且耳朵和屁股都冰冷,這些都是痘疹熱的徵兆,治療方法詳見《痘疹誠求集》。

虛熱

,是指孩子因熱病,或解表,或攻裡,病退後又復熱,或使用涼性藥物後熱症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表裡都虛,陽氣浮於上,需要溫和的藥物治療,例如參苓白朮散之類,可根據情況加減藥量。

此外,還要區分氣虛而熱和血虛而熱

  • 氣虛而熱,表現為氣短、呼吸急促、面色蒼白、自汗、乳食減少、思維遲鈍、手足指冰冷,上午熱症較為嚴重,需要用補氣藥物治療,例如異功散、補中湯之類溫補藥物。
  • 血虛而熱,表現為發熱怕冷、臉頰發紅、嘴唇鮮紅、四肢無力,下午熱症較為嚴重,需要用補血藥物治療,例如四物湯、六味湯之類滋陰藥物。

灰子病

,是指母親懷孕期間,孩子尚未斷奶,漸漸地變得肌肉瘦弱,發高燒、皮膚發黃、大便不調。

務令斷乳,少與消導,繼以補益。更有乳母七情厚味、飲食停滯、遺兒發熱者,當兼治其母。五臟實熱虛熱,各見本臟症。凡小兒諸熱,當隨其表裡虛實,細切投之劑,不可概用大寒攻擊,反致熱退而寒起,脾胃損傷,變症百端而出,慎之。

食積病,盜汗少食,晝涼夜熱,治驗。(見汗症。失集)

潮熱,日西發搐,治驗。(見發搐門)

諸熱辨症方,

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燈心

地骨皮散:治潮熱、虛熱、病後餘熱。人參,知母,柴胡,炙草,地骨皮,半夏,赤苓(各等分,惟減柴胡、炙草、人參)

白話文:

要讓孩子斷奶,少給孩子吃消食導滯的食物,之後再慢慢補充營養。如果乳母因七情郁結、飲食不節、或因孩子發熱而導致自身身體不適,也要同時治療乳母。孩子五臟積熱或虛熱,都會出現相應的症狀。治療小兒各種發熱症狀,要根據孩子是外感還是內傷、虛證還是實證,精準用藥,不能一味使用寒涼藥物,否則容易導致熱退寒生,損傷脾胃,引發各種併發症,務必謹慎。

食積導致盜汗、食慾不振、白天涼爽晚上發熱的症狀,可以用藥治療。(詳見汗症、失集篇)

潮熱發作,傍晚時分出現抽搐,可以用藥治療。(詳見發搐篇)

小兒發熱症狀辨別及治療方劑

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燈心

地骨皮散:主治潮熱、虛熱、病後餘熱。人參、知母、柴胡、炙草、地骨皮、半夏、赤苓(各等分,唯減柴胡、炙草、人參)

竹葉石膏湯:石膏,半夏,人參,麥冬,甘草,竹葉,粳米,生薑

秦艽散:治漸熱減食蒸瘦。秦艽,炙甘草,薄荷,水煎溫服。

生犀散:地骨皮,赤芍,柴胡,乾葛,甘草,犀角

三黃枳樸湯:黃芩,黃連(皆酒炒),大黃(酒煨),枳實(火炒),陳皮,白朮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 方劑組成:石膏、半夏、人參、麥冬、甘草、竹葉、粳米、生薑

秦艽散

  • 主治:漸漸發熱,食慾減退,消瘦。
  • 方劑組成:秦艽、炙甘草、薄荷
  • 服用方法:水煎溫服。

生犀散

  • 方劑組成:地骨皮、赤芍、柴胡、乾葛、甘草、犀角

三黃枳樸湯

  • 方劑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大黃(酒煨)、枳實(火炒)、陳皮、白朮

註釋

  • [ ] 內的文字為中藥名,方便查找。
  • "酒炒"、"酒煨"、"火炒" 等,是指中藥的炮製方法。

各為末,薄荷水丸如麻子大,白湯下。又方加厚朴。

地骨飲:即地骨皮散去半夏,加鱉甲、黃芩。

凝神散:治小兒經汗下後,熱去復作無時,收斂胃氣肌表,神效。即四君子加山藥、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麥冬、竹葉、骨皮、薑、棗,煎服。

金沸草散:治風寒所傷,咳嗽、身重、頭痛。半夏,甘草,赤芍,荊芥,前胡,麻黃,旋覆花,姜,棗

白話文:

每劑藥用完後,服用薄荷水丸,藥丸大小如麻子般,用白湯送服。另外,藥方還可以加厚朴。

地骨飲:就是將地骨皮散去半夏,再加入鱉甲、黃芩。

凝神散:治療小兒經汗出後,熱退又反复發作,無特定時間,可以用來收斂胃氣和肌表,效果神奇。藥方就是四君子湯加上山藥、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麥冬、竹葉、骨皮、薑、棗,煎服即可。

金沸草散:治療風寒所傷,咳嗽、身體沉重、頭痛。藥方包含半夏、甘草、赤芍、荊芥、前胡、麻黃、旋覆花、薑、棗。

加減金沸草散:治熱咳、咽喉干痛、鼻出熱氣、痰濃腥血,或帶血縷。旋覆花,前胡,甘草,荊芥,赤芍,薄荷,五味子,枇杷葉,杏仁,桑皮,貝母,茯苓,桔梗

黃連解毒湯:治咳而喘、面赤潮熱,脈洪大。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梔子仁湯:治熱燥而咳。鬱金,枳殼,升麻,梔子仁,棗,姜

白話文:

加減金沸草散:治療熱咳、咽喉乾燥疼痛、鼻孔噴出熱氣、痰液濃稠帶腥味血絲,或痰中有血絲。藥材包括旋覆花、前胡、甘草、荊芥、赤芍、薄荷、五味子、枇杷葉、杏仁、桑皮、貝母、茯苓、桔梗。

黃連解毒湯:治療咳嗽伴隨喘息、面部發紅潮熱,脈搏洪大有力。藥材包括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梔子仁湯:治療燥熱引起的咳嗽。藥材包括鬱金、枳殼、升麻、梔子仁、大棗、生薑。

麥門冬湯:治火熱乘肺,咳唾有血。麥冬肉,生地,竹葉,半夏,桔梗,桑白皮,甘草,五味子,紫菀,麻黃

白話文:

麥門冬湯:治療火熱上攻肺部,咳嗽吐血。藥材包括麥冬、生地、竹葉、半夏、桔梗、桑白皮、甘草、五味子、紫菀、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