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一、急驚風 (1)

回本書目錄

一、急驚風 (1)

1. 一、急驚風

小兒夜臥不穩,臥困中笑哭,齧齒咬乳,鼻額有汗,即發驚之漸。其發也,痰壅壯熱,面赤唇紅,忽然手足牽引,竄視反張,脈浮洪數緊,口中氣熱甚,且牙關緊急,或啼不出聲,此由內實有熱,外挾風邪(小兒陽旺則內熱,熱極則風生。此風非外來之風,則內出之風。)風火相摶,肝心二臟交爭,痰涎壅塞,關竅不通,風氣蓄甚,盛而無所泄,故暴烈而為急驚也。

治先通關,取吐取嚏,次用截風定搐丸(只清其火、治其驚,便是截風定搐,原不必用風藥以表散也。)痰熱既降,當養血安神。若搐定而尚有微邪,宜消痰清熱;若搐不定,仍議下之,然須詳審所因,分別處治。或傷風熱,至心熱甚而生驚,肝邪動而發搐,宜先清散,疏肝經,安魂退熱。

或傷暑熱,面垢唇紅,脈沉細數,忽發驚搐,不省人事,宜消暑清心飲、辰砂六一散之類。有傷風咳嗽,痰涎壅盛而發驚搐者,宜導痰順氣,如王氏抱龍丸,疏解之劑送下。有因異相惡物,厲聲觸響及客忤而發驚搐者,宜鎮驚安神,牛黃鎮驚丸,茯神金銀器煎湯服之。有兒心神不足,獨臥無伴,恐懼發驚者,或平時為驚恐便掣搦者,安神丸。

有胎毒瘡腫頓愈,其毒內攻,腹脹發搐者,百解散主之。如瘡再發可愈,不發則喘脹而死。有飲食傷脾,脾弱不化,氣血凝滯,腹脹發搐者,以消化為主。是則善治驚風者,當無執驚風二字於胸中,乃稱神妙。薛按云:急驚多屬肝膽經症,不可純用去風化痰。

其實熱,抽搐飲冷,便閉者,瀉青丸;便調者,抑肝散;大便不實作渴者及食少者,地黃丸;肝血虛而風火相摶,抽搐目瞤,筋急痰盛者,四物加鉤藤、山梔,以清肝生血,更用四君以補脾,六味以滋腎。又云:邪入本臟,則面青眼竄,宜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邪入心,則面赤夜啼,梔子清肝散加川連。

邪入脾,則面黃嘔吐,虛汗嗜臥,六君加柴胡、山梔。邪入肺,則面白氣喘,異功加柴胡、桂枝。邪入腎,則面黑,齧齒咬牙,六味丸。如已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而病不愈者,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保脾土,此尤推本之治,不可不參。

治驗

(案1)發熱,腮紅臉赤,見其兩目如怒,直視不轉,知其驚風將至,急為瀉其肝膽之火而愈。

(案2)九歲,因驚發熱,抽搐頓悶,煩渴飲冷,面目赤色,印堂左腮尤甚。此心肝二經風熱相摶,為形病俱實之症。用瀉心丸料,入炒川連,一劑便利,而熱抽搐減,繼以清心平肝而愈。

(案3)二月發搐多痰,投二陳、薑汁、竹瀝不效。密齋診之,三關青氣,兩頰赤色,目常直視,指如捻物。曰:此得之外感,未與發散,熱入於裡。蓋肝有熱則目直視,得心熱則搐。小兒肝常有餘,又乘木旺之時,當與瀉肝。陳皮、半夏、生薑之辛,皆助肝之物,安得取效?乃用瀉青丸以瀉肝木之有餘,導赤散以瀉火熱之在心,兼服而安。

白話文:

一、急驚風

小孩子晚上睡不安穩,睡著時會哭笑,磨牙咬奶嘴,額頭鼻子冒汗,都是將要發病的徵兆。發病時,痰多熱盛,臉紅嘴唇紅,突然手腳抽搐,眼睛亂瞟往上翻,脈搏浮大有力且快速,口中熱氣很重,牙關緊閉,有時哭不出聲。這是因為體內實熱,又兼有風邪(小孩子陽氣旺盛,所以體內容易積熱,熱極則生風。這裡的風不是外來的風,而是體內產生的風)。風火交戰,肝心兩臟互相爭奪,痰涎阻塞,關竅不通,風氣積聚太多,無法宣洩,所以才會突然暴發成急驚風。

治療首先要疏通關竅,採用催吐、催嚏的方法,然後服用截風定搐丸(只清除體內火熱、治療驚厥,就能截斷風邪、停止抽搐,不需要用發散風邪的藥物)。痰熱消除後,就要滋養血液、安神定驚。如果抽搐停止了,但還有輕微的邪氣,就應該再服用消痰清熱的藥物;如果抽搐還沒停止,就考慮瀉下,但必須仔細判斷病因,分別治療。如果是傷風感冒引起的熱盛,導致心火旺盛而發生驚厥,肝邪亢盛而發生抽搐,就應該先清熱散邪,疏通肝經,安神退熱。

如果是中暑引起的,臉色晦暗、嘴唇紅,脈象沉細而數,突然發生驚厥,不省人事,就應該服用消暑清心飲、辰砂六一散之類的藥物。如果是傷風咳嗽,痰涎壅盛而引起驚厥,就應該導痰順氣,例如服用王氏抱龍丸等疏通解表的藥物。如果是因為看到異常的景象、聽到厲聲或巨響、受到驚嚇而引起驚厥,就應該服用鎮驚安神的藥物,例如牛黃鎮驚丸,或用茯神、金銀花煎湯服用。如果孩子心神不足,獨自睡覺無人陪伴,因恐懼而發病,或平時就容易因驚嚇而抽搐,就應該服用安神丸。

如果是胎毒瘡腫突然痊癒,毒邪內攻,腹部脹滿而抽搐,就應該服用百解散。如果瘡毒再次發作並痊癒,則無礙;如果瘡毒不再發作,就會喘脹而死。如果是飲食傷脾,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氣血凝滯,腹部脹滿而抽搐,就應該以健脾胃為主。所以,善於治療驚風的人,不會執著於「驚風」二字,這就是治療的神妙之處。薛氏註解說:急驚風多屬肝膽經病症,不能單純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

如果體內有熱,抽搐時喜歡喝冷水,便秘,就服用瀉青丸;如果大便通暢,就服用抑肝散;如果大便不通,口渴,或食慾不振,就服用地黃丸;如果肝血不足,風火交戰,抽搐,眼睛斜視,筋脈拘急,痰涎壅盛,就服用四物湯加鉤藤、山梔子,以清肝養血,再服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六味地黃丸以滋腎。又說:邪氣入侵本臟,則臉色青白,眼睛亂瞟,應該服用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邪氣入侵心臟,則臉色發紅,晚上哭鬧,服用梔子清肝散加川連。

邪氣入侵脾臟,則臉色發黃,嘔吐,出虛汗,嗜睡,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子。邪氣入侵肺臟,則臉色蒼白,氣喘,服用異功散加柴胡、桂枝。邪氣入侵腎臟,則臉色發黑,磨牙,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已經服用祛風化痰、瀉火辛散的藥物,而病情沒有好轉,就應該把它當作脾虛血損來治療,趕緊保護脾胃,這是追本溯源的治療方法,不可不參考。

治療案例

(案例一)發燒,腮幫子臉頰發紅,眼睛像發怒一樣直視不轉,知道他將要發病,趕緊瀉去肝膽的火氣就好了。

(案例二)九歲,因為受驚發燒,抽搐,昏悶,口渴,喜歡喝冷水,臉色發紅,印堂和左腮尤其嚴重。這是心肝兩經風熱交戰,屬於實證。服用瀉心丸,加入炒川連,一劑藥就大便通暢,熱和抽搐減輕,接著服用清心平肝的藥物就好了。

(案例三)兩個月大的嬰兒抽搐,痰多,服用二陳湯、薑汁、竹瀝都不見效。密齋醫生診斷,三關脈搏青紫,兩頰發紅,眼睛常直視,手指像在捻東西一樣。他說:這是外感風寒,沒有發散,熱邪入裡。因為肝臟有熱就會眼睛直視,心臟有熱就會抽搐。小孩子肝經常有餘,又正值肝木旺盛的季節,應該瀉肝。陳皮、半夏、生薑這些辛味藥物,都會助長肝氣,怎麼會有效呢?於是服用瀉青丸瀉去肝木的過盛,用導赤散瀉去心臟的火熱,一起服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