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婦人內熱口乾,勞則頭暈,吐痰帶下,或用化痰理氣藥,前症益盛,肢體或麻。又用祛風化痰藥,肢體常麻,手足或冷或熱。此脾土不能生肺金也。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炮姜,二十餘劑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全愈。後因怒,吐痰胸痞,或用清氣化痰丸,食少痰甚,胸脅脹滿,脈或浮大,或微細,余以六君倍用參、術,少加木香而康。
一婦人咳嗽脅痛,或用清肺化痰降火等劑,久不愈,更加內熱晡熱,若兩脅或小腹內熱,其咳益甚,小便自遺。余曰:此屬肝經血虛火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滋腎水以生肝血,用補中益氣生脾土以滋肺金而尋愈。
旋覆花湯,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症。
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
上水薑棗煎。
大半夏湯,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入。
半夏,白茯苓,生薑(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胃痞加陳皮,如不應,四七湯亦善。
導痰湯,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噁心,飲食少思。
半夏(二錢),南星,枳實(麩炒),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姜十片,水煎。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個婦女感覺身體內部很熱,口渴,工作後會頭暈,有痰且有白帶問題。之前有人建議她服用化痰和調節氣血的藥物,但這些症狀反而更嚴重了,甚至出現肢體麻木的情況。後來再試著使用祛風和化痰的藥物,肢體麻木的狀況仍舊存在,而且手腳時冷時熱。這顯然是脾臟功能不足,無法充分滋養肺部。我建議她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和炮製過的薑,大約二十多劑後病情逐漸好轉。之後再服用加味逍遙散,三十多劑後完全康復。然而,後來因為生氣,她再次出現胸悶和大量痰液的問題,有人建議她服用清氣化痰丸,結果食慾減退,痰更多,胸部和側腹部感到脹滿,脈搏或浮大或微細。我於是建議她使用六君子湯,加大人參和白朮的份量,並少量加入木香,她很快就恢復健康。
另一個婦女有咳嗽和側腹部疼痛的問題,之前有人建議她服用清肺化痰和降火的藥物,但長時間都沒有改善,反而內部發熱,傍晚時更為嚴重。如果她的側腹部或小腹內部發熱,咳嗽會更嚴重,甚至小便失禁。我認為這是肝臟血液不足導致的火氣上升。我建議她服用六味地黃丸,加入五味子,滋潤腎臟,補充肝臟血液,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滋養脾臟和肺部,不久後她就痊癒了。
"旋覆花湯",可以治療由風邪引起的痰多,嘔吐,食物難以下嚥,頭目昏沉等症狀。
所需材料: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以上材料用水和薑棗煮。
"大半夏湯",可以治療由痰飲引起的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進等症狀。
所需材料:半夏,白茯苓,生薑(各一錢)。以上材料用水和薑煮。如果胃部有脹滿感,可加入陳皮,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嘗試"四七湯"。
"導痰湯",可以治療痰液多,胸部脹滿,咳嗽,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
所需材料:半夏(二錢),南星,枳實(麩炒),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以上材料加上十片薑,用水煮。
2. 附方
川芎散,治肝腎氣虛,頭風眩運。
小川芎,山藥,白茯苓,甘菊花,人參(各五錢),山茱萸肉(一兩)
上每服一兩,食前空心水煎服。或為末,酒調,日三服。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鉤藤散(方見四卷第四論)
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白朮半夏天麻湯(方見四卷第五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味丸
加減八味丸
八味丸(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附方】
【川芎散】,用於治療肝腎氣血不足,導致的頭痛及頭暈。
小川芎、山藥、白茯苓、甘菊花、人參(各約15克),山茱萸肉(約30克)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約30克,飯前空腹時,用水煎煮後飲用。或將藥材磨成粉,以酒調和,每日服三次。
【小柴胡湯】(方子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二篇論述)
【鉤藤散】(方子詳見第四卷第四篇論述)
【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兩種方子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五篇論述)
【白朮半夏天麻湯】(方子詳見第四卷第五篇論述)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兩種方子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六篇論述)
【二陳湯】(方子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五篇論述)
【六味丸】
【加減八味丸】
【八味丸】(三種方子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十一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