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7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78)

1. 大烏頭煎之注釋

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腹脹滿,脈象弦而緊,弦則衛氣運行不暢,就會有惡寒的症狀。脈象緊則不想要吃東西,邪氣和正氣互相搏擊,就會形成寒疝。寒疝繞著肚臍疼痛,發作時會自發出汗,手腳厥冷。這種情況下,脈象沉弦的,可用大烏頭湯來治療。

【註】

本條解說。和久田氏云:「弦者,強引也。緊者,纏絲急也。衛氣者,守表之氣也。弦脈者,為寒邪干入衛氣不行處之候,即惡寒是也。緊脈者,為寒邪犯胃腸而使停滯穀食之候,故曰不欲食也。例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又曰:『脈緊云云,腹中有宿食不化是也。

白話文:

這段經文解釋了弦脈和緊脈。 和久田氏說:「弦脈,是指強行拉緊。緊脈,是指纏繞絲線急迫。衛氣,是指守護表面的氣。弦脈,是寒邪侵犯衛氣,導致衛氣運行不利,出現惡寒的症狀。緊脈,是寒邪侵犯胃腸,導致停滯穀食,出現不思飲食的症狀。例如:『脈緊如轉索,無一定規律,說明有宿食。』又說:『脈緊,是說腹中有宿食,不能消化。』

』此脈弦而緊者,是寒邪外干衛氣,內犯胃陽,與正氣相搏之候。邪正相搏,有戰爭之勢,所以腹痛亦劇也。名之曰寒疝者,是邪與正氣並立,非真寒也。然寒干下焦,其毒繞臍而凝結,或現於小腹而弦急,因毒而發為痛也,痛發則自汗出,手足逆冷,而弦緊之脈,至於沉伏也,是故煎退寒逐水之烏頭更和以蜜,治其急迫之毒也。」

白話文:

這種脈相弦而緊的,是寒邪外幹衛氣,內犯胃陽,與正氣相搏的預兆。邪正相搏,有戰爭之勢,所以腹痛也劇烈。稱之為寒疝,是邪與正氣並存,並不是真的寒證。然而寒邪侵犯下焦,其毒氣縈繞臍部而凝結,或出現在小腹而弦急,因中毒而發為疼痛。疼痛發作時會自汗出,手足逆冷,而弦緊的脈象至於沉伏。因此,煎服能退寒逐水的烏頭更和以蜜,來治療其急迫的毒氣。

其義雖如上說,然其本意,是示腸閉塞之證治,故不問為內外嵌頓小腸氣或腸捻轉證等,苟有前證者,悉宜處以本方也。

白話文:

它的意義雖然如上邊說的那樣,但它的本意是說明腸道閉塞的症狀與治法,所以不論是內嵌、外嵌、小腸氣或腸捻轉之類的病症,只要有前面的症狀,都適宜用這個方子治療。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12克。

上細銼,以水九勺,煎三勺,去滓,納蜂蜜六勺,再煎成六勺,頓服之。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白話文:

將上等細銼用九勺水煎成三勺,去渣,加入六勺蜂蜜,再煎成六勺,一次性服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第二天再服用,不能一天服用兩次。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毒繞臍絞痛,自汗出,手足厥冷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脈沉弦者。」

《建殊錄》曰:「一男子年七十餘,自壯年患疝瘕,十日、五日必一發,壬午秋,大發,腰腳攣急,陰卵偏大而欲入腹,絞痛不可忍,眾醫皆以為必死。先生診之,作大烏頭煎(每帖重八錢)使飲之,須臾,瞑眩氣絕。又頃之,心腹鳴動,吐水數升即復原,且後不再發。」

白話文:

《建殊錄》記載: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男人,從壯年時就患有疝瘕,每五天或十天就會發作一次。壬午年的秋季,疝瘕突然大發作,腰腳攣急,陰囊偏大,並有想要回縮到腹中的狀況,絞痛難忍,所有的醫生都認為他必死無疑。先生診斷後,開了一個大烏頭煎的藥方(每帖重量八錢),讓他服用。服用後不久,患者閉上眼睛,昏迷不醒,呼吸也停止了。過了一會兒,他的心腹開始鳴動,吐出了好幾升水,隨即恢復了原狀,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發作過。

求真按:「此是嚴重的嵌頓鼠蹊小腸氣,然一舉而使根治,可知古方之絕妙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寒疝,腹中痛,叫呼欲死,面色如土,冷汗淋漓,四肢拘急,厥冷煩躁,脈弦遲者,用此方即吐水數升,其痛立止,此古方之妙,非後人所得企及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記載的這個方劑,適用於寒疝病,症狀表現為腹中劇烈疼痛,痛到呼天搶地、想要死去一樣,面色發白如土,冷汗直流,四肢拘急,手腳冰冷、煩躁不安,脈搏細弱而且跳動緩慢的人。使用此方劑後,患者會嘔吐出大量的水,疼痛立即停止。這個古方效用神奇,後人無法企及。

《黴瘡治方論》曰:「一僧,年五十餘,患所謂長腹痛,晝夜三四發,腹中雷鳴刺痛,小腹結塊,心下痞塞。一醫療之,與附子粳米湯滾痰丸,半歲許,無寸效。因請他醫,醫曰:『前醫所為,誤也。蓋此病因小腹結塊,而心下為之痞塞,腹中因之而痛,其餘皆旁證耳。』乃與半夏瀉心湯消塊丸,又半年許,病不動。

白話文:

《黴瘡治方論》中記載:有一位僧人,五十多歲,患有長腹痛,晝夜三四次發作,腹中雷鳴刺痛,小腹結塊,心下痞塞。一位醫生給他治療,用附子粳米湯和滾痰丸,治療半年多,毫無效果。於是請另一位醫生,醫生說:「前面的醫生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這病是因小腹結塊,心下痞塞,腹中因此而疼痛,其餘都是旁證。」於是用半夏瀉心湯和消塊丸治療,又半年多,病情沒有好轉。

於是轉醫數十輩,或服益氣劑,或用補脾藥,或曰疝,曰癥,曰積,曰聚,治盡無效。已經四年,日甚一日。請余治,診之,腹裡有一痼毒,輕按不覺,重按則微覺之,餘證如前,因先作烏頭煎及三黃丸使服之。五十餘日,更作化毒丸與之,且時時用流毒丸(此方由大黃、礬石、巴豆、輕粉而成之丸方)攻之。出入百餘日,數年之腹痛忽然而退,小腹之結塊忽然而解,腹裡之痼毒亦消盡若失矣。

白話文:

於是這位患者換了很多代醫生,有的給他服用提補氣的藥劑,有的給他服用補脾胃的藥物,有的說他是疝痛,有的說他是癥瘕,有的說他是積聚,有的說他是聚積的疾病,但治療後都沒有效果。已經四年了,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後來他來請我看病,我診斷後發現他腹中有個頑固的毒物,輕輕按壓時感覺不到,用力按壓時可以稍微感覺到。其餘症狀如之前一樣,於是我先給他開了烏頭煎和三黃丸讓他服用。五十多天後,我又給他開了化毒丸,同時不時用流毒丸(此方由大黃、礬石、巴豆、輕粉組成的丸劑)攻治。經過大約一百多天的治療,他多年來的腹痛突然消失了,小腹的結塊也突然消除了,腹中的頑固毒物也完全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