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4)
卷四 (4)
1. 痢疾總括
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內因不謹飲食生。白痢傷氣赤傷血,寒虛微痛熱窘疼,實墜糞前虛墜後,濕熱寒虛初久稱。
【注】大瘕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小腸瀉者,溲澀而便膿血,少腹痛也。大腸瀉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也。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䐜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也。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
此皆古痢之名也。然痢之為病,裡急後重,下利膿血,小便赤澀。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皆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也。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也。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也。
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病減,故痛微也。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初痢多屬濕熱,久痢多屬寒虛也。
噤口痢,水穀痢,風痢,休息痢,熱痢,寒痢,濕痢,五色痢
噤口飲食俱不納,水穀糟粕雜血膿,風痢墜重圊清血,休息時作復時停,熱痢魚腦稠黏穢,寒痢稀趺白清腥,濕痢黑豆汁渾濁,五色相雜臟氣凶。
【注】噤口痢者,下利不食,或嘔不能食也。水穀痢者,糟粕膿血雜下也,風痢者,似腸風下清血而有墜痛也。休息痢者,時發作時停止也。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臟腐屍臭之氣則凶。
白話文:
痢疾總括
痢疾,古時有多種稱呼,如大瘕瀉、小腸瀉、大腸瀉、腸癖、滯下等,皆因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外感風寒濕暑等邪氣所致。白痢傷氣,大便色白,腸鳴腹痛;赤痢傷血,便血腹痛;寒痢腹痛微弱,熱痢腹痛劇烈;便前墜為實證,便後墜為虛證;初起多為濕熱,日久多為寒虛。
裡急後重,下利膿血,小便赤澀是痢疾的常見症狀。裡急指腹痛脹滿,後重指下墜感,小便赤澀則反映濕熱內蘊。
根據病程和症狀,痢疾又可分為噤口痢(飲食不進)、水穀痢(大便混雜糟粕膿血)、風痢(大便清稀帶血,伴墜痛)、休息痢(時發時止)、熱痢(大便黏稠,如魚腦樣)、寒痢(大便稀薄,色白清冷)、濕痢(大便黑如豆汁,混濁)、五色痢(大便膿血混雜,顏色各異)等。若五色痢伴有腐臭之氣,則預後不良。
2. 痢疾死證
水漿不入利不止,氣少脈細皮膚寒,純血噤口嘔臟氣,身熱脈大命難全。
【注】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死於陽絕也。下利純血,噤口,嘔逆,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也。
倉廩湯,大黃黃連湯
初痢表熱宜倉廩,裡熱衝心大黃連,寒痢理中訶蔻縮,附白桂赤不須言。
【注】初痢有表證發熱者,不宜攻之,法當先解其外,用倉廩湯汗之。裡熱盛,上衝心作嘔噤口者,法當先攻其里,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攻之。寒痢宜用理中湯,加訶子、肉蔻、縮砂。白多者加附子,赤多者加肉桂也。
芍藥湯
初痢內外無大熱,芩連枳木芍歸榔,桂草尿澀滑石倍,利數窘痛入大黃。
【注】初痢外無表熱,內熱不盛,宜用芍藥湯。即黃芩、黃連、枳實、木香、芍藥、當歸、檳榔、甘草、肉桂少許也。小便澀赤加滑石,下利次數無度,下墜痛甚,入大黃也。
香連和胃湯,參連開噤湯,貼臍法
痢疾下後調氣血,宜用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香連草,陳皮白朮縮砂當,赤虛更加椿榆炒,白虛參苓共炒姜,噤口參連石蓮子,貼臍王瓜藤散良。
【注】痢疾攻後病勢大減,宜調氣血,用香連和胃湯,即黃芩、芍藥、木香、黃連、甘草、陳皮、白朮、縮砂、當歸也。赤痢下血多虛者,當澀之,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白痢日久氣虛者,加人參、茯苓、炒乾姜以補之。實而噤口堪下者,以大黃黃連湯下之。不堪下者,內以人參、黃連、石蓮子煎湯,徐徐服之,下咽即好。
外以貼臍王瓜藤散,即王瓜藤、莖、葉經霜者,燒灰香油調,納臍中,即有效也。
真人養臟湯
久痢寒熱烏梅治,寒虛滑痢養臟湯,參朮肉蔻歸訶桂,芍藥罌粟草木香。
【注】久痢藏有寒熱不分者,宜用烏梅丸調和之。寒虛滑脫者,宜用養臟湯溫補之,即人參、白朮、肉蔻、當歸、訶子、肉桂、芍藥、罌粟殼、甘草、木香也。
香連平胃散,胃風湯
水穀調中益氣治,濕痢香連平胃方,虛濕風痢胃風治,桂粟八珍減地黃。
【注】水穀痢者,乃脾胃虛,腐化不及,宜調中益氣湯。濕痢宜木香、黃連,合平胃散方。濕而虛者,宜用胃風湯,即肉桂、粟米、八珍湯減地黃也。
白話文:
痢疾死證:
若病人腹瀉不止,無法進食水液,氣息微弱,脈搏細弱,皮膚冰冷,則因陽氣耗盡而死。若腹瀉排出純粹的血液,並且張口困難,嘔吐,腹部脹滿,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則因陰氣耗盡而死。
治療初痢:
初期痢疾伴有表證發熱,不宜立即攻治,應先解表,使用倉廩湯以發汗。若裡熱盛,衝擊心臟導致嘔吐、張口困難,則應先攻裡,服用大黃、黃連和好酒煎成的湯劑。寒痢則宜使用理中湯,並加入訶子、肉蔻、縮砂仁。若大便偏白,則加附子;若大便偏赤,則加肉桂。
治療初痢(芍藥湯):
初期痢疾若無明顯表熱及內熱,則可以使用芍藥湯,其組成包括黃芩、黃連、枳實、木香、芍藥、當歸、檳榔、甘草、少許肉桂。若小便澀赤,則加滑石;若腹瀉次數過多,下墜疼痛劇烈,則加入大黃。
痢疾後期調理:
痢疾急性期好轉後,需調理氣血,可以使用香連和胃湯,其組成包括黃芩、芍藥、木香、黃連、甘草、陳皮、白朮、縮砂仁、當歸。若為赤痢,出血較多且體虛,則需收澀止血,加入炒椿根白皮、炒地榆。若為白痢,久病氣虛,則需補氣,加入人參、茯苓、炒乾薑。若病情嚴重,張口困難,能耐受藥物者,可服用大黃黃連湯;不能耐受者,則服用人參、黃連、石蓮子煎劑,緩慢服用。也可在外貼臍部以王瓜藤散(王瓜藤、莖、葉經霜後燒成灰,用香油調勻)治療。
治療久痢:
久痢伴有寒熱交雜者,宜用烏梅丸調和;若為寒虛滑脫,則宜用真人養臟湯溫補,其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肉蔻、當歸、訶子、肉桂、芍藥、罌粟殼、甘草、木香。
治療水穀痢及濕痢:
水穀不化導致的痢疾,應調理脾胃益氣。濕痢則可用木香、黃連,配合平胃散方。若濕邪夾雜氣虛,則用胃風湯,即肉桂、粟米,配合八珍湯(去除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