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嘔吐噦總括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面青指黑痛厥凶。

【注】面色青,指甲黑也,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

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均湯

嘔吐半姜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姜連便閉下,寒盛丁萸姜六君。

【注】便閉,謂大小二便閉而不行,宜攻下也。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勢也。

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姜,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痛作吐化滯良。

【注】五汁飲,即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也。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重墜之藥,以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薑汁調服。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諸湯水藥服之,則不吐也。如不大便黑色,再服,以大便利為度。吐而痛者,乃積也,宜化滯丸。

白話文:

嘔吐噦總括

嘔吐伴隨有東西出來且有聲音的,稱為嘔;有東西出來但沒有聲音的,稱為吐;沒有東西出來但有聲音的,稱為噦(乾嘔)。如果臉色發青、指甲發黑、腹痛不止、手腳冰冷麻木,則預後凶險。

面色青綠,指甲發黑,腹痛不止,四肢厥冷麻痺,其危險性可想而知。

治療嘔吐的方劑包括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君子湯等。

嘔吐時,生薑是主要的藥物。如果氣盛則加橘皮、蜂蜜、人參;如果熱盛則加生薑、黃連,但若伴隨便秘,則需攻下;如果寒盛則加丁香、吳茱萸、生薑、六君子湯。

便秘是指大小便均不通暢,需要使用攻下藥物治療。初次嘔吐時,切勿使用攻下藥,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還有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等藥物可用。

五汁飲能潤燥止嘔,其成分包括蘆根、荸薺、甘蔗汁、竹瀝、薑汁。如果服用湯藥後立刻就吐出來,可以使用硫汞散,用以加強藥效,使其不致於被嘔吐出來。若嘔吐伴隨腹痛,則為積滯,宜服用化滯丸。

2. 諸泄總括

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飧瀉,脾瀉,腎瀉

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鳴腹不疼。寒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不升清。脾虛腹滿食後瀉,腎瀉寒虛晨數行。

【注】濡者,水也。洞者,直傾下也。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鳴,腸鳴甚也。不升清,謂清氣在下不上升也。脾瀉,脾虛也。食瀉,飲食後即瀉也。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也。

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

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卻屬痰。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

【注】過食作瀉,名曰食瀉,即胃瀉也。穢而黏,所瀉之物臭而黏也。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飲瀉也,時或瀉,時或不瀉,屬痰瀉也。陣陣,謂瀉一陣、痛一陣也。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也。

白話文:

諸泄總括

濕邪盛則為濡瀉,也就是水瀉,症狀是腹中有很多水聲,肚子卻不痛。寒濕之邪導致的瀉痢稱為洞瀉,也就是寒瀉,大便像鴨糞一樣稀薄清澈,又冷又痛,腸鳴聲很大。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瀉痢叫飧瀉,是因為脾土虛弱,木氣過盛,清氣不能上升所致。脾虛導致的瀉痢,腹脹,飯後就瀉肚子;腎虛引起的瀉痢,則早晨會多次腹瀉。

傷食引起的瀉痢叫胃瀉,會打嗝、腹痛,大便臭且黏膩。喝水就拉肚子,時瀉時止,這屬於痰瀉。火邪引起的瀉痢,會陣陣腹痛,想喝冷水;暑邪引起的瀉痢,則會面色晦暗、出汗、口渴、煩躁。長期腹瀉,無法控制,稱為滑瀉;而大瘕引起的瀉痢,則應參考現代痢疾的診斷和治療。

3. 泄瀉死證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

【注】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也。大孔,謂肛門大孔不禁也。

參苓白朮散

濕瀉胃苓分清濁,寒瀉理中附子添,飧瀉升陽益胃治,倍加芍藥減黃連,脾瀉參苓白朮散,扁豆四君蓮肉攢,意苡山藥縮砂桔,腎瀉二神四神丸。

【注】參苓白朮散,即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也。二神丸,即補骨脂、肉豆蔻,本方加吳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青六散,芍藥芩連葛根湯,八柱散

食瀉實下虛消導,飲瀉實者神祐斟,虛者春澤甘露飲,痰瀉實攻虛六君,火瀉草芍芩連葛,暑瀉紅曲六一勻,滑瀉八柱理中附,粟殼烏梅訶蔻尋。

【注】食瀉形氣實者,宜大承,化滯等藥下之,形氣虛者,宜枳朮、平胃等消導之。神祐斟,謂雖當用神祐丸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也。春澤,謂春澤湯也。甘露飲,謂五苓甘露飲也。芍藥芩連葛根湯,即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也。青六散,即六一散加紅曲也。八柱散,附子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也。

瀉心導赤散,茯苓車前子飲,苓桂理中湯

口糜泄瀉雖云熱,上下相移亦必虛,心脾開竅於舌口,小腸胃病化職失,糜發生地通連草,瀉下參苓白朮宜,尿少茯苓車前飲,火虛苓桂理中醫。

【注】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也。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也。

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苓白朮散、糯米湯服之。若小便甚少,下利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並愈也。

白話文:

泄瀉死證:拉肚子,人很虛弱但脈象有力,五種虛弱症狀(脈弱、皮膚冰冷、氣短、無法進食、大便失禁)伴隨噁心嘔吐,手腳冰冷,肛門失禁,拉肚子還伴隨咳嗽,這樣的情況存活率很低。

註釋:五虛指脈象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無法喝水,大便失禁。大孔指肛門失禁。

治療方法:

濕熱性腹瀉用胃苓湯來分清濁,寒性腹瀉用理中湯加附子溫中,食積性腹瀉用升陽益胃的方法治療,芍藥加倍,黃連減量;脾虛性腹瀉用參苓白朮散;脾胃虛弱的腹瀉用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蓮子、薏苡仁、山藥、砂仁、桔梗等組成的方劑;腎虛性腹瀉用二神丸(或加吳茱萸、五味子組成的四神丸)。

註釋:參苓白朮散包含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蓮子、薏苡仁、山藥、砂仁、桔梗。二神丸由補骨脂、肉豆蔻組成,加吳茱萸、五味子則稱為四神丸。

其他治療方法:

食物引起的腹瀉,實證(氣血旺盛)用大承氣湯等瀉下藥,虛證(氣血不足)用枳實、白朮等消導藥;飲水過多引起的腹瀉,實證酌情使用神祐丸,虛證用春澤湯或五苓散;痰濕引起的腹瀉,實證攻邪,虛證用六君子湯;火熱引起的腹瀉用芍藥、黃芩、黃連、葛根湯;暑熱引起的腹瀉用六一散加紅曲;滑利引起的腹瀉用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豆蔻(八柱散); 飲食不節引起的腹瀉,可酌情使用烏梅、訶子、肉豆蔻、粟殼等藥物。

註釋:食物性腹瀉,氣血充足者,用大承氣湯等瀉下藥;氣血不足者,用枳實、白朮等消導藥。神祐丸需酌量使用。春澤湯指春澤湯,甘露飲指五苓散。芍藥芩連葛根湯指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青六散指六一散加紅曲。八柱散指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豆蔻。

其他治療方法:

口瘡伴隨腹瀉,雖然看似熱證,但上下症狀交替出現,也暗示著虛弱。心脾的熱邪導致舌頭和口腔潰瘍,胃和小腸的消化功能失調,導致腹瀉。口瘡出現時,可用瀉心導赤散;腹瀉時,可用參苓白朮散;尿少腹瀉不止,用茯苓、車前子飲;寒涼藥無效,則為虛火,用理中湯加桂枝茯苓治療。

註釋:口瘡伴腹瀉,雖屬熱證,但上吐下瀉症狀交替出現,也屬虛證。心經開竅於舌,脾經開竅於口,心脾熱邪上攻則口舌生瘡;胃和小腸功能失調則腹瀉。口瘡發作時,用瀉心導赤散(生地、木通、黃連、甘草)。腹瀉時,用參苓白朮散。小便少,腹瀉不止,屬水液停滯,用茯苓、車前子利水導熱。若服寒涼藥口瘡無效,則為虛火,用理中湯加肉桂、茯苓降火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