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2)
卷四 (2)
1. 久瘧虛瘧勞瘧
久瘧氣虛脾胃弱,四獸益氣等湯斟,勞瘧鱉甲十全補,熱除耆桂入柴芩。
【注】久患瘧疾,形氣俱虛,脾胃弱不思食,宜用四獸飲、補中益氣等湯,斟酌治之。久病勞損,氣血兩虛,而病瘧疾者,名曰勞瘧。宜用十全大補湯,倍加鱉甲,熱盛者除去黃耆、肉桂,加柴胡、黃芩也。
柴胡截瘧飲,密佗僧散
諸瘧發過三五次,表裡皆清截法先,未清截早發不已,已清不截正衰難,截虛柴胡截瘧飲,小柴梅桃檳常山,截實不二佗僧散,燒酒冷調服面南。
【注】凡瘧按法治之,發過三五次,表裡無證,當先以截瘧藥截之。若表裡未清截早,則瘧疾必復發之不已。表裡已清不截,則正衰邪盛而難治也。截不足人之瘧,宜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薑、棗煎,並滓露一宿,次日發前一二時小溫服,噁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
截有餘人之瘧,宜用不二飲全方,或密佗僧細末,大人七分,小兒量之,冷燒酒調,面南如前法服之。一服不愈,再服必止,戒雞、魚、豆腐、麵食、羹湯、熱粥、熱物。
白話文:
久患瘧疾導致氣虛、脾胃虛弱,宜服用四物湯、補中益氣湯等藥方,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長期患病導致勞損,氣血兩虛,又患瘧疾者,稱為勞瘧,宜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倍鱉甲,若伴有發熱,則需去除黃耆、肉桂,加入柴胡、黃芩。
瘧疾發作三五次後,表裡症狀都已消失,就應該使用截瘧藥方;若表裡症狀未清就急於截瘧,瘧疾會反复發作;若表裡症狀已清卻不截瘧,則正氣衰弱,邪氣盛行,難以治療。 虛弱體質的瘧疾,宜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常山、檳榔、烏梅、桃仁、生薑、大棗煎服,過濾藥渣,放置一夜,次日發病前一至二小時溫服,若噁心則用糖拌烏梅肉壓制。
體質較盛的瘧疾,宜服用不二法全方或密陀僧散(大人用量七分,兒童酌減),用冷燒酒調服,面向南方服用。一服藥後若未痊癒,再服一劑即可痊癒。忌食雞、魚、豆腐、麵食、羹湯、熱粥、熱食。
2. 痎瘧瘧母
痎瘧經年久不愈,瘧母成塊結癖癥,形實控涎或化滯,攻後余法與前同。
【注】痎瘧,經年不愈之老瘧也。瘧母,久瘧腹中成塊癖也。形實宜用控涎丹以攻痰飲,或用化滯丸以攻積滯。攻後之餘法,與前所治瘧法同也。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湯
瘧在夜發三陰瘧,桂麻柴物杏易桃,鬼瘧屍注多惡夢,恐怖蘇合效功高。
【注】瘧在夜發,名曰三陰瘧疾。初熱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方合劑,以杏仁易桃仁,增損汗之,汗解之後,余同前法。鬼瘧亦多在夜發,由屍氣注之,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時生恐怖,宜用蘇合香丸治之。
白話文:
長期罹患瘧疾未癒,形成瘧母(腹部腫塊),腫塊堅硬,伴隨唾液分泌減少或消化不良,治療後續方法與先前相同。
久治不癒的瘧疾,在腹部形成腫塊,稱為瘧母。腫塊堅硬的,可用控涎丹攻治痰飲;若屬消化不良,則用化滯丸攻治積滯。治療後的後續處理方法,與先前治療瘧疾的方法相同。
治療夜間發作(三陰瘧)的瘧疾,可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加減運用,以桃仁取代杏仁,調整汗法,發汗後,其餘治療方法與先前相同。夜間發作的鬼瘧,多因屍氣入侵所致,比三陰瘧疾更易在夜間做惡夢,感到恐懼,宜用蘇合香丸治療。
3. 霍亂總括
揮霍變亂生倉卒,心腹大痛吐利兼,吐瀉不出乾霍亂,舌卷筋縮入腹難。
【注】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名曰乾霍亂,又名攪腸痧。若舌卷筋縮,則卵陰入腹,難治也。
藿香正氣散,二香湯,甘露飲
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薷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注】霍亂之病,得之於風寒暑食水邪雜揉為病,亂於腸胃,清濁相干,故心腹大痛吐瀉也。藿香正氣散,即藿香、蘇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朴也;暑則吐多,合香薷飲名二香湯。濕則瀉多,加蒼朮。暑熱甚者,用辰砂六一散,或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甘露飲。寒極肢厥脈伏者,用炮川烏、炮川附合理中湯。
白話文:
霍亂總括
霍亂發病急促,症狀是肚子劇痛,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瀉卻瀉不出來,肚子劇痛,稱為乾霍亂,也叫攪腸痧。如果舌頭捲曲,肌肉抽搐,甚至縮進腹部,那就很難治癒了。
治療霍亂的藥方有藿香正氣散、二香湯、甘露飲等。
霍亂是由風寒暑濕食以及各種邪氣入侵導致的疾病,會擾亂腸胃,造成氣血紊亂,所以才會肚子劇痛、嘔吐腹瀉。藿香正氣散的成分包括藿香、蘇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朴;如果暑熱導致嘔吐較多,就加上香薷飲,合稱二香湯;如果濕邪導致瀉痢較多,就加入蒼朮;如果暑熱很嚴重,就用辰砂六一散,或在五苓散中加入石膏、滑石、寒水石,稱為甘露飲;如果寒邪嚴重,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就用炮製過的川烏、川附子來治療,配伍理中湯。
4. 噎膈翻胃總括
三陽熱結傷津液,乾枯賁幽魄不通,賁門不納為噎膈,幽門不放翻胃成。二證留連傳導隘,魄門應自澀於行,胸痛便硬如羊糞,吐沫嘔血命難生。
【注】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胃之上口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腑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塞也。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
二證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澀難行也。胸痛如刺,胃脘傷也。便如羊糞,津液枯也。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死證也。
人參利膈丸,汞硫散
五汁大黃清燥熱,丁沉君子理虛寒,便秘壅遏應利膈,吐逆不止汞硫先,利膈小承參草木,歸藿檳桃麻蜜丸,汞一硫二研如墨,老酒薑汁服即安。
【注】五汁,謂五汁飲,以清燥干也。大黃,謂大黃湯,即大黃一味,用薑汁炙大黃片變黑黃色,量人強弱,每服二二錢,加陳倉米一撮,蔥白二莖,煎去滓服,以治熱結也。丁香、沉香加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內,治虛寒也,利膈,謂利膈丸,即枳殼、厚朴、大黃、人參、甘草、木香、當歸、藿香、檳榔、桃仁、火麻仁蜜為丸也。汞硫,謂汞硫散也。
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二十四味流氣飲
氣少血枯四君物,痰多氣滯二陳流,余者亦同嘔吐法,竭思區畫待天休。
【注】氣少者宜四君子湯,血枯者宜四物湯,痰多宜二陳湯,氣滯者宜二十四味流氣飲。其餘之治法同嘔吐。此病雖竭心思區畫,亦不過盡人事以待天命也。
白話文:
噎膈翻胃總括
胃、小腸、大腸三腑積熱,損傷津液,導致通道乾燥,賁門(胃上口)無法接收食物而發生噎膈,幽門(小腸上口)無法排出食物而發生嘔吐。這兩種症狀長期存在,會使大腸的通道狹窄,排便困難,胸痛、大便乾燥如羊糞,並伴隨吐沫嘔血,這些都是危急的症狀。
治療噎膈和嘔吐,可用人參利膈丸和汞硫散。 若因燥熱導致噎膈,可用五汁飲和大黃湯清熱;若因虛寒導致噎膈,可用丁香、沉香等配伍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或理中湯溫補;若便秘引起噎膈,則需使用利膈丸;若嘔吐不止,則需使用汞硫散。利膈丸的組成包括枳殼、厚朴、大黃、人參、甘草、木香、當歸、藿香、檳榔、桃仁、火麻仁等,蜜丸服用。汞硫散需將水銀和硫磺研磨成墨汁狀,用老酒和薑汁送服。
氣血不足者,可服用四君子湯或四物湯;痰多氣滯者,可服用二陳湯或二十四味流氣飲。其他情況的治療方法也與嘔吐症狀的治療類似。 雖然要積極治療,但最終能否痊癒,也需仰賴天命。